《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六年级第11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学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互动探究:(学案内容)
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

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

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

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

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

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讲点拨课文结束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

(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引导学生练说)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①查字典,解释“辞”。

(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

(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指导朗读: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
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四、矫正反馈(学案内容)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用意
是。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3、“弥留之际”意思是,肖邦在(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

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指导方法:学生先自主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反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巩固案内容)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

(至少两句)
1、
2、
附板书设计: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不得不离开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

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

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学案
班级姓名第小组
学习内容:精读课文第2—6自然段。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2—6节,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读、思、议圈点勾画、做批注,组内交流,练习拓展。

学案内容:
一、资料搜索
1、课前搜集古今中外的一些爱国人士及关于他们的感人事迹。

2、课前搜集积累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
二、互动探究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上课前每个同学自主预习,在书上相应位置批注,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语言要简洁。


三、矫正反馈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用意
是。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3、“弥留之际”意思是,肖邦在(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

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巩固案
班级姓名第小组
一、巩固练习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疾A急速B痛苦C病D痛恨E猛烈
疾恶如仇()疾风知劲草()积劳成疾()痛心疾首()疾弛而去()
2、绝A气息终止,死亡B断C完全没有D走不通的E独一无二
络绎不绝()斩尽杀绝()悲愤欲绝()绝处逢生()绝无仅有()
3、辞A告别B不接受,请求离去C解雇D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
辞职()辞退()与世长辞()辞赋()推辞()
二、拓展延伸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

(至少两句)
1、
2、
(下课前上交)
学习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