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江月》语文教案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
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
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
(介绍辛弃疾)
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比较《忆江南》《长相思》副板书:词牌、题目。
横排中间加点)
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
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
(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
――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
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 呢?(风吹草低见牛羊)。
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
“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
“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
(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
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
体会如何停顿。
)
4、师配乐范读课文。
生闭目想像画面
(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好,那是因为老师边读边想像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了诗境中,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老读好吗?)
5、生像老师这样读词。
边读边想像画面。
6、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三、细读课文,进入诗境
1、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深秋的明月无情的落下,留给诗人的只是一片孤寂。
而这里的“明月别枝惊鹊”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明月、树枝、乌鹊”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诗中有景啊,板书“景”。
“惊鹊”“鹊”即被惊醒会怎样呢?(离开树枝,鸣叫)这真是“此地无声胜有声”啊!(板书“声”)不写啼而啼自现。
乌鹊对月光十分依恋,月食时乌鹊会惊叫不安。
“别”这是怎样的一种别呢?(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明月的离别有着多少的不舍呀!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这里面有景、有声、更有情啊(板书)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前两句)(从你的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非常恬静优美的山间夜景。
)
2、炎热的夏夜,行走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听着蝉鸣虫叫,感受着迎面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深深地呼吸这清新的空气。
啊,我仿佛闻到了稻花的香味?正如作者所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对谁说丰年?
(小青蛙对大青蛙说:“爸爸妈妈,你们捉了那么多害虫,使水稻长得好,丰收的果实里有你们的功劳。
”大青蛙说:“孩子,多学本领,多捉害虫吧,我们可
是这些庄稼的卫士呀。
”师:多么尽职尽责的父子呀!)
(辛弃疾自言自语地说:“闻着这稻花的清香,今年的水稻一定能够丰收,百姓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师:好一个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白发苍苍的老翁对老伴说:“孩子他娘,闻着这稻花的香味,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
”“是呀,再也不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了。
”)
(天真的孩童对父亲说:“好香的稻花呀,终于可以有白米饭吃了。
”“呵呵,就你嘴馋。
”)
4、小结:人人展望着丰收,都透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
带着这种喜悦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指导朗读)
5、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是再好不过了!真是天随人意呀,瞧,天变了,怎么变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生:下雨了,
师:“两三点雨”又是什么样的雨?
(豆大的雨点,榆钱般的雨点,这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
师:这真是好雨知时节呀!有了这场及时雨,水稻一定能够大丰收了。
”作者不但写出了两三点雨,也写出了天气变化的过程。
“七八个星天外”“七八个星”说明什么?
生:说明星星很少,有乌云遮住了星星。
师:是呀,滚滚的乌云遮住了明月,挡住了星星,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7、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树枝和乌鹊对明月那么依恋,明月依然告别,明月是无情的告别吗?(不是,明月是主动地告别,心甘情愿地告别,她要把天空让给乌云和大雨。
)好一个善解人意的明月,她别出了一场及时雨,别出了一个丰收年。
)
8、天要下雨,赶路的辛弃疾怎么办?(找地方避雨)(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旧时茅店社林边”。
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还用担心淋雨吗?(唉,太美了!这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处处和谐,皆大欢喜。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来读词。
9、再次感情诵读全词
此时此刻你就是辛弃疾,望着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吟诵出这首词。
(看,同学们都陶醉在你的朗读中了。
)
(这首词流传很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
我们来用不同的身份朗读课文。
)
四、课外拓展《破阵子》
在西江月中辛弃疾为农民的丰收而喜,可词人一生的梦想又有几人知。
(出示《破阵子》,听朗读,比较和西江月不同的画面。
)
可怜辛弃疾“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可又有几人理解他的雄才大志呀,到头来只能白发生。
从词中我们了解了一位词人,洞察了一个时期。
每一首宋词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唐诗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乌云阵雨景
喜声
丰年情
教学内容: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
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
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
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
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
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避雨惊喜兴趣盎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词。
过程与方法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阕词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上阕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阕词的意思。
难点根据上阕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体会词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诗与词有什么区别?
3、解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2)你们在夜间走路有什么感受?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看投影,听课文朗读,注意重音和停止的地方。
2、自由练读上阕词,并在书上标出重音和停顿的地方。
3、指名读并评议。
4、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上阕词的意思。
1、复习学习诗词的方法。
投影:学习诗词的方法:字词句诗意体会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2、默读词的上阕,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参照老师提供的一些词的意思先自学,投影词意。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上阕词的意思。
4、交流上阕词的意思。
(1)指名读第一句,并说说这句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并说说这句的.意思。
(3)齐读三、四句。
讨论:
A、是什么送来一阵阵稻花香?
B、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C、是谁在说丰年?
D、指名说说三、四句的意思。
5、把上阕词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同桌互说、指名说)
(四)体会上阕词的意境。
1、上阕词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听闻想)
2、上阕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3、小结:上阕词主要写了黄沙岭夏夜月光下的清丽美景。
(板书)这些景物美吗?有这么多的美景陪伴着作者夜行,他孤独吗?
4、上阕词中,作者从看、听、闻、想着几个方面来描写乡村夏夜月光下的清丽美景,你从中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板书)
(五)指导朗读。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词,用心体会景物的美丽。
2、指名读,齐读并评议。
(六)拓展:观察图画,想情景写一段白话文。
1、出示图。
2、投影。
小练笔:根据上阕词,图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写了那些景物?把作者看、听、闻、想到的补充进去,写一段白话文。
提示:可抓住“明目”、“清风”、“稻花香”、等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描写。
3、生练笔,师巡视。
4、展示,交流,修改。
《西江月》原文和译文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诗歌鉴赏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
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
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
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
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一首《清平乐村居》,是谁的作品,还记得吗?
2.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词,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课题)
4. 讨论题意。
(1) 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
(2) 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
二、诗文了解
1.先翻开书本自由诵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
这首词连课题在内共有59字,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正确、流畅。
愿意试一试吗?
(生读课文2分钟,然后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听课件范读--全班跟读。
)
2.通过读,也许同学们又有了新的感悟。
别急,现在我们再细细品味品味,你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诗文赏析,再次在读中感悟课文。
再读课文,看看你是否又有了新的发现?或从中又感悟到了什么?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详见课堂实录。
)
四、诗文拓展,布置作业:
1、在这之前我们还曾学过和这首诗有相似意境的诗吗?课后对山水田园诗做一点研究,开个山水田园诗鉴赏会,看谁知道得多。
2、你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看看辛弃疾的词《破阵子》这首词与我们今天学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之处。
词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实录(片段):
生:我知道了这首次的词义,大概是这样的:
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
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稻花飘香,老农在谈论丰收的年景。
蛙声如歌,引得行人入神聆听。
遥望远天,尚七八个星儿闪烁。
来到山前,已有两三点雨儿飘落。
拐个弯儿,溪桥一过。
就在土地庙旁,出现了曾住过的旅店茅屋。
师:对这位同学的解说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从题目“夜行黄沙道中”可以推想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飞鹊儿。
师:有道理,诗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还有不同见解吗?
生:前面那位同学说农民在谈论丰收的年景,夜已深,人们早就休息了。
我认为是是青蛙在诉说丰收,因为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在望,蛙声如歌说明害虫少,因此可理解为是青蛙在诉说丰收,是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
……
师: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独特的见解而感到自豪。
你们都个性独特。
同学们,你也可以细究词中的每个字,每句词。
认为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的?你最喜欢哪句词?是因为什么?
生:“一片”这个字用得好,这个词说明蛙声多,害虫则少,预示丰收在望,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农民丰收而高兴的心情。
生:“惊”用得好,说明月亮太亮了,使鸟鹊产生错觉,误以为天亮了。
生:我认为整个上片都很好,通过明月、鹊儿、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几个景物刻画了一幅美妙的农村夏夜图,表现了作者喜悦、陶醉的心情。
(出示上阕课件)
师:大家能把欣喜的陶醉的情感读出来吗?
生:读。
师:要注意句间节奏,心情要高兴一点。
生:再次齐读。
生:我觉得作者能抓住夏夜农村有特点的事物,进行描述,而且各有特点。
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
生:还有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
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师:你的逻辑推理能力相当强,观察敏锐善于思考。
老师不如你。
表扬!
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路转溪桥怱见”,这一句写出了作者遇雨时,寻找躲雨的地方,先焦急后惊喜的心理变化,很生动。
(如果学生不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的情绪是先焦急后惊喜?同学们能用两句诗表现出这种心理吗?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请一个同学试一下,注意读出作者焦急、惊喜的感情变化。
生:读下阕。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感情变化把握住了,但“怱见”应重读,他没有重读。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词,认真比较老师在上下片的读法上有何不同。
师:读这首词。
生:上片舒缓、喜悦,下片的节奏急促焦急。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领会得很准确,就再模仿老师将这首词读一遍。
生:齐读。
(投影词文)
师: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啊!
生:你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生: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那是个世外桃源,对吗?(生答:是!)
生:我觉得应该用琵琶曲。
师:好老师给你找段音乐。
放音乐。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
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读。
)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高兴地)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两对学生分别兴致勃勃地演起来。
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老师干脆让他们自由结合演起来。
同位的、座位靠近的、座位离得远的同学也纷纷扮演角色演了起来。
课堂上顿时“乱”了起来。
走动的、找“对子”的,以及演戏声、说话声、阵阵笑声“乱”成一团)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生: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
(老师让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生:用《虞美人》的曲调唱《西江月》。
师:唱得很抒情。
特具有古代诗词的味道!掌声!
生:古人填词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唱的,我想将《西江月》的词填入别的歌曲中来给大家唱一唱,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