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理念】
《雨霖铃》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柳永继承和发展了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的婉约词风。
该词的完整的场景,人物形象,动作细节是前人的诗词中很少能找寻到的。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作的《雨霖铃》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的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预设思路】
将诗歌教学中的涵泳、体悟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读、强调学生写,启发学生悟,引领学生真正走入词的意境、词人表达的情感中。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活状况及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能够读出层次性,一次比一次更能走入词境,更能体现词人表达的情感。
〈2>、写作,能够融情入景,将浓缩的写景名句“展开",展成契合词句意境的画面。
〈3〉、体悟,能够体悟出柳永独特的离情,即“无话可说”、“无人可说"、“自言自语"的三重境界。
〈4>、诗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词的魅力,能够感到一种诗意的召唤,并在心田中萌发追寻“诗意栖居”的嫩芽。
【教学设计过程】:
一、入乎其境,感乎其情:
1、课前播放《长亭送别》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入情境。
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六月是一个别离的季节。
高一的文理分科,高三的各奔前程.)请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微笑着伸出你的右手,和你两边的同学握个手,真诚的说一句:高一有你相伴,真好!在众多的离别诗词中,我最喜欢南
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3、走进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世称柳屯田,是北宋婉妁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别恨离愁男欢女爱的词风,《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这首词写于他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去外地的时候,一想
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失意孤独之感一起涌上心头。
因而作者选用了《雨霖铃》这支本用于寄托相思的曲子,词调极尽悲怆哀怨,缠绵悱恻。
二、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请学生自由读喜欢的词句,并推荐同学朗诵。
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深情的齐读(配乐:林海《琵琶语》)学生很快便能进入情境.可以尝试让这个背景音乐整节课弥漫课堂,音量稍低便可。
方法指导: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要用轻重缓急的语调把情感表达出来.例如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之而来的虚设二字就将这种欢乐冲淡的无影无踪,因而虚设要读的淡一点,轻一点.
三、诵读品味,探究交流
导学方法: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一)找本词的主旨句是哪句?(投影)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词的感情基调:缠绵、哀婉、凄凉
师板书:景语:清秋节
情语:伤离别
(二)找意象品画面把握情感
从上片的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哀伤的别离情,词人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1、找意象,把握情感
2、品画面,描述内容(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幻灯片)吾人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因为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
-—朱光潜《诗论》
意象【关键词】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雨
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2、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
—《西厢记长亭送别》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幻灯片)
3、雨凉意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
——汪国真(幻灯片)
小结:秋蝉哀鸣,夕阳残照。
词人开篇就给我们勾勒了一个冷清凄哀的环境,为全词奠定了一个凄凉伤感的基调。
柳永用大量的景和物渲染一场凄惨的分别,这是铺陈的手法。
师板书:景语:清秋节铺陈意象,寄托别恨
情语:伤离别
活动体验一
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怎样的分别方式?
如果不让他们之间的告别之语凝噎在喉,请你设想他们应该说些什么话?
说明(1):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
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说明(2)学生的答案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出自于汉乐府民歌(生情不自禁鼓掌)
教师适机点拨他们有千言万语,作者为什么只写他们的动作和情态,不写他们的语言呢?生:(齐答)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当他们执手相看时,诗人内心在想些什么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一句乍看大气豪迈,如何看出悲伤?
生讨论:此处一别,诗人以后的生活如同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走向哪里。
当抒情主人公“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感到无尽的渺茫,无限的伤悲的时候,请用一句古诗来劝慰他。
生(脱口而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热烈的掌声。
)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全体大笑。
掌声。
)
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全体哈哈大笑。
生2顿觉不妥,脸红坐下。
忽又起立,侃然作答。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体热烈鼓掌。
)
(四)鉴赏下阕,突破难点
1、齐读,品味情感。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离别本来就令人伤感,更何况词人与心上人的离别又是在这冷落萧瑟的清秋时节, 这种离愁别绪就更着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所以千百年来,当我们吟诵此句时仍忍不住的为他的这份离愁而感伤而心痛,便更让我们感动的还不只这些,在亿万读者深深的回味里,它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已积淀成了我们中国文人一种共同的审美情结,虽历经千年却经久不衰。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被明代词评家贺裳称其为“千古俊句”的“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五)鉴赏名句,归纳手法
杨柳——与别情有关,有诗句为证
晓风——凉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不团圆暗合孤寂冷落之感
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我们说这两句之所以感人,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因为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由此归纳本词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特点,巩固教学重点。
师板书:景语:清秋节铺陈意象,寄托别恨
情语:伤离别虚实相衬,烘托离愁
四、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分难舍的那一份眷恋与那一腔离恨。
有人说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或平或仄,这就是人生的感觉。
学完本词后,请结合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美说“别离是什么”(学生在整堂课的铺垫,感染之下,能够感到一种诗意的召唤,并在心田中萌发追寻“诗意栖居”的嫩芽.因此这个环节学生善于写,喜欢说,圆满的结束了本堂课)
《雨霖铃》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的朗读,吟诵位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雨霖铃》这首词的完整的场景,人物形象,动作细节是前人的诗词中很少能找寻到的。
因而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设置为入乎其境,感乎其情,体会作者用“铺陈意象,寄托别恨;虚实相衬,烘托离愁”的手法表达这种浓的化不开的情感。
所以贯穿本堂课的就是三个活动体验:活动体验一
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怎样的分别方式?
如果不让他们之间的告别之语凝噎在喉,请你设想他们应该说些什么话?
活动体验二
当抒情主人公“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感到无尽的渺茫,无限的伤悲的时候,请用一句古诗来劝慰他。
活动体验三
学完本词后,请结合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美说“别离是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加上适合的情景的创设,课内以学生活动为主,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课堂理念上是新的。
鉴于《雨霖铃》本身画面丰富、情感深远、音韵实足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对学生领会其中意境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强烈感染下,始终保持亢奋的情绪,积极的鉴赏态度,从而圆满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应善于为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提升,文学的品位的提高,铺设出一片新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