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老师教育培训备战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讲义含练习答案解析考点07 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07 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等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
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酝酿
(1)武装起义: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汉三镇。

(2)全国多省纷纷发表声明独立。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结局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1)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向一全面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
1.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国民享有基本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实践。

3.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从而保证资产阶级民主。

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和要求。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
和政体的确立,体现出民主化、法制化潮流,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中的一座丰碑。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革命性、民主性和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2.革命性与民主性
(1)在政治上
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在经济上
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在思想文化上
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
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
在20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3.局限性
(1)《临时约法》虽然规定了国民拥有众多平等的权利,但它却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愿望及目的,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典例引领】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

揆诸参议员
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

”作者旨在强调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

【点睛】《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

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局限性的表现,一些政体设计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因人设法”得不偿失。

考向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1)1894—1912年,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大汉族主义色彩。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

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孙中山在这里提出的民族主义是指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志在刺杀清官员,震慑清政府,推翻清政府,甚至以汉民族摆脱清朝统治为目标,倡导关内十八行省自治。

在清帝退位后,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公开祭祀明朝皇帝以此号召炎黄子孙,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

当时中国的民众,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于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关系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民主共和的观念不深刻,但是对于“反清复明”却是很容易接受的。

民族主义不
是首先指向帝国主义,而是首先指向清朝,这在当时虽然具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却是最有号召力、最有鼓动性的革命口号。

它有利于发动群众、团结同盟者,扩大革命阵线,它甚至会成为进行和完成民主革命所不可不同时解决的任务。

(2)1912年,民族主义由反满思想发展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思想。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开始站在建设国家的层面上重新思考民族主义,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孙中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但旧民族主义中“五族共和”不是指国内所有民族的平等,加上其是以汉族为中心的,所以仍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典例引领】根据刘望龄先生的研究:“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

”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A.湖北群众缺乏文化,只知反满
B.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
C.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答案】B
【解析】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长期宣传,湖北群众对三民主义有一定认识,排除A;反满宣传容易激发民众的满汉问题,诱发民族革命,完成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这符合当时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故选B;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更多的能力去争取民权、民生,并非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从材料中的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当时资本主义力量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不符合“直接原因”的限定,排除D。

考向三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1)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取得胜利,又最终失败。

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入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即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主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分析。

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有的学者更明确地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缺憾,但不算失败。

【典例引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因甚多。

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

首义前数日,武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

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材料二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并阐述此类史料的价值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原因: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清政府严酷镇压的危急形势等。

价值: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一般可信度较高,可与文献史料形成互证。

问题: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仍需结合其他史料加以检核印证。

(2)参考思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

政治结构上,结束君主专制,转向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转向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但是,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置后,忽视了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

由材料一中的“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可得出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由“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可得出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由“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可得出清政府严酷镇压的危急形势等。

价值:这等于在考查材料一中的张知本口述史料的价值。

根据所学可知,当事人的口述史料由于是其亲身经历,所以一般可信度较高,可与文献史料形成互证。

问题:由于是个人口述历史,所以难免存在较强的主观色彩,因而仍需结合其他史料加以检核印证才更能说明问题。

(2)题干中的第一部分观点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史实可知这一观点是合理的。

分析论证可以从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给中国带来的转折性变化即可。

具体来说就是政治结构上,结束君主专制,转向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转向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另外一部分观点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这是由于从那时起中国的社会性质就开始发生变化,而且中国的社会转型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可以说上述观点有失偏颇,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置后,结合所学史实可知,是其忽视了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在《解放日报》上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这反映出林伯渠强调了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2.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

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

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3.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

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

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人数已非一处。

”以上史实说明
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
C.革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D.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4.有学者指出:“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

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分子精英为集合体,非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孙中山周旋于各派军阀之中致力于合纵连横之谋略,迷恋于单纯的军事斗争。

”这表明
A.国民党醉心政治斗争忽视民主
B.同盟会以海外华侨为阶级基础
C.组织涣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D.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缺陷
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
B.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C.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
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
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

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

这些规定
A.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B.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C.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1.(天津卷,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

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2.(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3.(海南卷)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
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4.(新课标全国卷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知林伯渠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带来的政体的变化,强调的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故C项正确。

ABD项不是林伯渠的强调点,故排除。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

但最后选取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D选项正确;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

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可以得出各地纷纷报道辛亥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民主共和思想,故A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报刊对革命的报道,不是革命促进报刊的产生,故B项排除;中华民国是1912年1月成立的,故D项排除。

4.【答案】D
【解析】不敢发动群众,“周旋于各派军阀之中”,“迷恋于单纯的军事斗争”,说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存在明显缺陷,不可能取得彻底胜利。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国民党在民主建设方面的缺陷,排除A项;同盟会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国民党组织涣散,排除C项。

【解析】当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革命党人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的目标已经达成,故A错误。

实行责任内阁制是《临时约法》的内容,主要为了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统治,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错误。

材料中说明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是因为“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主要在于说明废除专制,开启民主的意义,所以该宣誓最大价值是对于民主信仰的号召,故C正确。

宣誓在于对民众的鼓舞,而不是彰显宣誓者个人的情感,故D错误。

6.【答案】A
【解析】革命派制定《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立法机关限制以袁世凯为首的行政机关的权力,因此对议会权力的规定明确详细,而对总统和内阁的权力规定不够明确。

这些规定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关系,排除。

【点睛】由于当时受南北议和的影响,革命党人非常清楚临时大总统职位将由袁世凯继任,因此《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

《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

如在权力关系设计上,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以抗衡总统的权力。

《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拥有立法权外,还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项的同意权和对总统、副总统的弹劾权。

此外还规定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项复议时,如有2/3参议员仍坚持原议,大总统必须公布施行。

从而,总统行使权力受到参议院的较大制约。

【直通高考】
1.【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

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

2.【答案】B
【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