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管理模式对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心功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量管理模式对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
及心功能的影响
王健 刘茜茜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心衰容量管理模式对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 收集2019年2月—2022年2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心衰患者,在组间基线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上,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心衰容量管理模式,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心功能、心理痛苦程度、生存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量表(EHFScBS-9)评分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SCHF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心输出量(CO)均高于对照组,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短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衰容量管理模式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可取得明显效果,不仅能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改善心功能,缓解心理痛苦程度,而且还能促进其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心衰容量管理模式;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心功能;心理痛苦;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3.21.020
Eff ects of heart failure volume management model on self-care behaviour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ANG Jian, LIU Xixi (Nantong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Branch Hospital Affi liated to Nantong University Hospital, Nantong, 22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se the effect of heart failure volume management model on the improvement of self-care behaviours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Methods 80 cases of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9 to February 2022 were collected, and on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d and comparable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group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each with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subjected to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bjected to the heart failure volume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self-care behaviours, cardiac function, and the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pai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three months, Survival quality was compared after 3 months. Results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European Heart Failure Self-Care Scale (EHFScBS-9)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scores of the Heart Failure Self-Care Index (SCHF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 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 cant (P<0.05).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and cardiac output (CO)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internal diameter (LVEDD) and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internal diameter (LVESD)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scores on th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thermome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cores on the post-care Minnesota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Survival Quotient (MLHFQ)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 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 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heart failure volume management model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can achieve signifi cant results, not only can enhance the patients' self-care behaviours,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alleviate the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pain, but also promote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ir quality of life.
基金项目:南通市科研计划项目(编号:MB2019038)
作者单位:226001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心内科
通信作者:刘茜茜,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Key words】 Heart failure volume management model; Heart failure; Self-care behaviour; Cardiac function; Psychological pain; Survival quality
心力衰竭为心内科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即静脉回流处于正常状态的情况下,因原发性心脏受损所致心排血量异常降低,难以满足组织代谢需求的一种疾病综合征[1]。
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多伴随容量超负荷情况存在,心功能明显受损,加之大部分患者缺乏自我护理行为与意识,心理痛苦程度加剧,生存质量降低,临床护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2-3]。
但常规护理方法以护理人员为主导进行,缺乏针对性,难以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效果有限[4]。
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强调以患者病情状况为基础,加强容量个性化管理,使容量处于平衡状态,从而缓解病情严重程度[5]。
近年来,本院将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分析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对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与心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条件: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相关诊断标准[7];NYHA分级Ⅱ~Ⅳ级;年龄18~75岁;意识清醒,认知功能正常;读写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视力及听力均正常。
排除条件:急性心力衰竭;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入组前1个月曾出现心肌梗死;并发内分泌、呼吸系统或造血系统严重性原发病;并发其他类型心脏疾病;精神障碍;合并恶性肿瘤或者处于其他疾病的终末期阶段。
将患者在组间基线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上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7~74岁,平均63.56±4.02岁;病程0.2~5年,平均3.12±0.16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6]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15例,Ⅳ级5例;水肿程度:轻度11例,中度19例,重度10例。
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6~76岁,平均64.01±4.10岁;病程0.3~5年,平均3.16±0.13年;NYHA心功能分级[5]:Ⅱ级18例,Ⅲ级16例,Ⅳ级6例;水肿程度:轻度10例,中度18例,重度12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及水肿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已获本院医学理论学会批准(编号:Kf2023004);所有患者知晓研究内容,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即以通俗语言给予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心力衰竭专业知识,讲解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护理方法,及时纠正错误意识与行为,对生命体征作密切监测,加强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及生活干预,安抚患者情绪,嘱咐患者保证日常休息,结合其具体情况指导展开康复训练。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心力衰竭容量健康指导:以PPT、视频及图册等形式给予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必要性与具体方法,讲解出入量、体重的正确计算方法,并予以耐心解疑,缓解心理负担。
(2)体质量管理:以微型标准秤对患者体质量进行定期测量,于晨起后空腹时、如厕后、进餐前进行,详细记录测量结果,并检查其身体中的体液潴留状况,若体质量上升幅度>2 kg,判断是否有隐性水钠潴留症状发生,如果患者体质量持续且迅速升高,提示心力衰竭症状加重,及时作出反应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3)血管活性药品干预:患者接受血管扩张类药品、利尿剂展开治疗时,易发生容量负荷过重问题,可根据其具体情况,遵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品进行干预,促进容量负荷平衡。
用药后,密切监测患者心肌负荷情况,避免心肌耗氧程度加剧。
(4)出入量管理 :给予患者应用带有刻度的碗、水杯及勺子,对患者饮水量进行严格控制,合理调整静脉滴注速度,无低血容量症状出现者,将液体摄入量控制为每天1500 ml,并使出入量始终维持负平衡情况下,约500 ml左右。
对于肺水肿症状严重者,将负平衡值控制为每天1000~2000 ml左右,干预4 d后如果淤血症状、肺水肿程度缓解,酌情降低负平衡值。
(5)利尿剂应用管理 :以患者容量状态为依据,遵医嘱予以应用利尿剂,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并结合患者容量状态变化情况作出酌情调整。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对下列观察指标进行评估。
(1)自我护理行为:采用欧洲心力衰竭自我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行为比较(分)
组别例数EHFScBS-9评分SCHFI 评分
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对照组
4026.41±4.5223.86±4.09143.86±45.17165.19±46.20观察组
40
26.45±4.5019.11±4.02143.90±45.11185.96±45.77
t 值
0.040 5.2380.004 2.020P 值
0.9680.000
0.9970.047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例数LVEF(%)
CO(L/min)
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对照组
4036.36±5.3738.97±5.55 4.41±0.47 4.65±0.55观察组
40
36.40±5.4242.90±6.38 4.40±0.49 4.93±0.61t 值
0.033 2.9390.093 2.156P 值
0.9740.004
0.9260.034
组别例数LVEDD(mm)
LVESD(mm)
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对照组4063.19±5.1256.33±4.7566.19±5.7160.22±4.90观察组
40
63.22±5.2050.29±4.1366.18±5.6855.57±5.01t 值0.026 6.0680.008 4.645P 值
0.9790.000
0.9940.000
护理量表(EHFScBS-9)、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SCHFI)进行评估。
其中,EHFScBS-9表含9个评分项,采取Likert 5级评分标准,赋值1~5分,总分9~45分,得分与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呈负相关[8]。
SCHFI 含3个分表,共22条目,得分由(实际分数-理论最低分数)÷(理论最高分数-理论最低分数)×100计算而来,转换作0~100分,量表总分是0~300分,得分与自我护理能力呈正相关[9]。
(2)心功能:选用BioZ-2011-101型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对心输出量(CO)进行测定,并以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3)心理痛苦程度:以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定,共11个维度,采取Likert 11级评分标准,赋值0~10分,0分即无痛苦,轻度痛苦1~3分,中度痛苦4~6分,重度痛苦7~9分,10分为极度痛苦[10]。
(4)生存质量:以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FQ)评定。
MLHFQ 含身体(8个条目)、
情绪(5个条目)及其他(8个条目)3个维度,共21个条目,采取Likert 6级评分标准,赋值0~5分,量表总分0~105分,得分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11]。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行为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均较护理前增强,其中EHFScBS-9表评分降低,而SCHFI 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患者EHFScBS-9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而SCHFI 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均较护理前改善,其中LVEF 与CO
明显升高,而LVEDD 与LVESD 则缩短;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LVEF 与CO 高于对照组,而LVEDD 与LVESD 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痛苦程度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均较护理前改善,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痛苦程度评分比较(分)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对照组40 4.91±1.30 3.01±0.75观察组
40
4.90±1.35 2.00±0.61t 值0.034 6.608P 值
0.973
0.000
表4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例数身体
情绪
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对照组
4031.30±5.1525.12±5.2315.76±4.7213.12±4.05观察组
40
31.33±5.1121.17±5.0915.77±4.7611.07±3.10t 值0.026 3.4230.009 2.542P 值
0.979
0.0010.992
0.013
组别例数其他
总分
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对照组4022.16±5.7319.26±5.0669.22±15.6057.50±14.34观察组
40
22.20±5.7117.08±4.1169.30±15.58
49.32±12.30
t 值0.031 2.1150.023 2.738P 值
0.975
0.038
0.982
0.0082.4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干
3 讨论
近年来,心力衰竭发生率逐年升高,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类型,加之该疾病具有无法治愈的特征,因此临床治疗工作的重点在于延缓、抑制心力衰竭持续进展,缓解疾病症状,改善预后水平[12-14]。
容量超负荷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之一,多伴随淤血症状出现,以肺水肿、呼吸困难及肺淤血等为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发生、进展的主要病理过程,易对气体交换功能造成影响,导致贫血、心肌缺血、低氧血症、心肌收缩力降低及器官灌注不足等情况出现,加重病情,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5-17]。
研究表明,及时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容量管理,对于缓解其疾病症状,改善预后水平,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具有积极意义[18-19]。
但是,关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案缺乏针对性,难以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进一步提升容量管理质量,护理效果有待提升,因此研究适合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方案是心内科临床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3.1 自我护理行为
心力衰竭患者病程迁延,且心功能明显受损,需长时间处于居家环境中,对自我护理的要求较高,但大多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能力相对偏差,不利于心功能改善,影响疾病转归[20-21]。
本次将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结果发现,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EHFScBS-9评分低于对照组,而SCHFI 评分则高于对照组,提示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其自我护理行为[22-23]。
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是近些年兴起的新型护理干预方案,适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将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心力衰竭患
者中,通过心力衰竭容量健康指导,增强患者对于容量管理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缓解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主动加强体重管理,遵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品、利尿剂,并进行出入量管理,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效果提升,并增强其自我护理意识与行为[24-26]。
同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LVEF 与CO 均高于对照组,而LVEDD 与LVESD 则短于对照组,表明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心功能,缓解心理痛苦。
通过加强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容量管理措施与目标,动态评估其容量状况,再对管理措施、目标作出合理调整,有助于缓解患者病情程度,改善肺水肿、呼吸困难及肺淤血症状,促进疾病转归,改善心功能水平[27-28]。
3.2 生存质量
受病情影响,或担心预后水平,或担心经济压力,心力衰竭患者心理负担加剧,心理痛苦程度升高,直接影响预后水平,加重身心负担,影响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中,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MLHFQ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还能缓解心理痛苦程度,并且促进其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
将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通过针对性健康指导,增强患者对于疾病与容量管理方法的认知,主动配合制订容量管理计划与目标,坚持记录每日出入量与体重变化情况,提高自我护理行为,主动学习容量管理具体操作方法,增强心力衰竭容量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使患者从中获益,有效改善其病情程度,促进LVEF、CO、LVEDD 与LVESD 等心功能指标进一步改善,缓解心理压力与身体负担,降低心理痛苦程度,以
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平和心态配合医护工作,主动加强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活动耐力,降低躯体不适感的发生风险与频率,使患者逐渐恢复至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有助于提升其生存质量[29-30]。
综上所述,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可取得显著临床效果,不仅能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改善心功能,缓解心理痛苦程度,而且还能促进其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
本次纳入研究的对象为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选择性偏倚,且病例数与观察指标均少,同时观察指标的主观性强,观察时间短,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后期工作尚需作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更加客观评价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W ang Y, Branco RF, Salanitro M, et al. Effects of
sacubitril-valsartan on central and obstructive apneas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J].
Sleep Breath, 2023,27(1):283-289.
[2]幸珍珍, 魏春莲, 周玲,等. 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容量
管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学
创新,2020,17(15):82-85.
[3]张建薇, 卢璇, 朱欢欢. 多学科模式下四阶梯心脏康
复在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全程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
实用老年医学,2022,36(5):538-540.
[4]李婷茹, 王素英, 高春红,等. 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
应分析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
[J]. 实用老年医学,2021,35(9):982-985,990.
[5]罗桢蓝, 胡三莲, 朱凌燕,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
我容量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 中华护理杂志,2022,
57(7):880-886.
[6]Kapłon-Cieślicka A, Benson L, Chioncel O, et al.
Hyponatraemia and changes in natraemia during
hospitalization for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associations with
in-hospital and long-term outcomes - from the ESC-HFA
EORP Heart Failure Long-Term Registry[J]. Eur J Heart
Fail, 2023,15(3):361-362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 中国医师
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
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中华心
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8]王丽萍, 王丽姿. 欧洲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量
表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 护理研究,2009,23(22):
2064-2065.
[9]郭金玉, 李峥, 康晓凤. 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的汉
化及信效度检测[J].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53-655.
[10]张叶宁, 张海伟, 宋丽莉,等. 心理痛苦温度计在中国
癌症患者心理痛苦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2010,24(12):897-902.
[11]MOON JR, JUNG YY, JEON ES, et 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Korean version of the 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J]. Heart Lung, 2012,41(1):57-66. [12]周新圆, 赵静静, 曾余佳,等. 延续性护理对慢性
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J]. 中国医药,2022, 17(1):132-135.
[13]贾静.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的研究进展[J]. 临
床护理研究,2023,32(8):187-189.
[14]达志, 李婷茹, 王素英.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
护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医学,2020, 48(9):1211-1215.
[15]沈莹, 刘文娟, 朱艳梅,等. 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分期精细化容量管理效果的研究[J]. 中国护理管
理,2022,22(1):75-78.
[16]陈媛媛. 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
力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2021,28(3):471-473. [17]贺丹娜, 李惟, 甘甜,等. 穿戴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改
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3,15(1):71-75,80. [18]楼娟, 何一群, 刘志辉,等. 个体化自我容量管
理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影响[J]. 护理研
究,2020,34(21):3914-3917.
[19]岑梅, 金铭. 优护+容量自我管理模式对慢性心衰
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 42(12):177-182.
[20]涂惠, 郭婷, 孙兴兰,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
案的制订与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2021,21(4):570-575.
[21]卢璇,尹卫,张建薇. 基于IMB模型的出院准备服务
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
报,2023,20(9):160-164.
[22] 陈金菊. 身心综合护理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
梗死并左心衰PCI术后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
识,2023,13(12):84-87.
[23] 刘建. 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2,34(2):83-85.
[24] 吴艳. 多维度协同护理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153-156. [25] 陈小静. 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及生
活质量的改善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2022,51(4):166-168. [26] 邓树从. 人文关怀理念在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
察[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20):7-9.
[27]张杰.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
指标、机体耐力水平及预后的影响[J]. 医学信
息,2022,35(17):187-189.
[28] 张俊,苏海燕. 基于赋能理论的改良护理模式对心衰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贵州医
药,2023,47(10):1658-1659.
[29]叶晶,张蕊,马媛,等. LEARNS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
门诊随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21, 21(11):1622-1627.
[30]宋薇,胡柳. “互联网+出院准备服务”模式在慢性
心力衰竭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广西医
学,2021,43(24):3016-3020.
[2022-09-20收稿;2023-08-02修回]
(责任编辑 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