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9:1.2.1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昼夜更替、时差等基础地理知识;
2.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送瘟神》。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师:本节课一共有3个内容,分别讲的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和地球的2种旋转——自转和地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个内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
板书:一、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
师: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
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
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声望,加上这种理论迎合了后来罗马教廷的宗教思想,地心说整整统治欧洲达1000多年之久。
后来,在16世纪中叶,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30年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
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
心说。
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和别的行星一起绕太阳运转。
哥白尼的宇宙体系学说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承袭的错误的宇宙观念,第一次透过表面现象,正确地揭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客观规律,发现了真正的太阳系。
(展示课件)师:哥白尼经过30年的观测研究,才发现了日心说,我们应该学习哥白尼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2个内容,地球的自转。
板书:二、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页内容,想一想,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呢?
生: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师:自转的旋转中心是什么呢?
生:地轴。
板书:1.地球自转的特点
旋转中心:地轴
师: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呢?
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板书:方向:自西向东
师:地球自转转动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生: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板书:时间:24小时,一天。
师: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是按什么时针方向转动呢?
生:从北极上空看,自转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是按什么时针方向转动呢?
生:从南极上空看,自转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如下图所示(展示课件)
师:学习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原因了,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公里,人在赤道上一天随地球自转一圈就是八万里。
师:(承转)地球的自转运动产生了许多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下面我们就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
师: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展示课件)
师: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那么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总结一下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呢?
生:昼夜的更替。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会出现昼夜更替现象吗?
2.如果地球不自转,昼夜会怎样呢?
小组讨论后由组长阐述结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师:(展示课件)图中的红线示意的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又称晨昏圈。
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各是一个半圆弧,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
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并且在不停地进行自转运动,所以产生了昼夜更替。
了解晨昏线,便可知图示区域中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有的正迎来黎明,有的正值中午,有的则正值子夜。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这样自转就产生了第2个地理现象——时间的差异。
板书:(2)时间的差异(展示课件)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教材13页课后的活动第3题。
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呢?
生:因为畅畅在昼半球,而姨妈在夜半球。
(展示课件)
【课堂小结】
师:刚才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一会找一位同学帮老师添一下。
(2分钟讨论)
师:找一位同学帮老师填一下地球的自转的表格。
(课件展示)
师: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老师这里有一首地球自转的诗歌,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自西向东绕轴转,一周时间为一天;
地球本身不透明,阳光只能照一半;
东方日出西落日,作息时间有早晚;
地球自转不间断,昼夜交替是必然;
拿地球仪来演示,其实道理很简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由此而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了昼夜交替、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球的另外一种运动——地球的公转,大家将课本13页和14页的内容预习一下,下节课我们有个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