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暑期三下乡课题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商学院
暑期三下乡课题调研报告
题目沩山区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系部会计学院
班级会计0801 会计0801 会计0801
学号080410035 080410045 080410039
学生姓名苏晶晶汪常凯周露
班级会计0801 会计0801 会计0801
学号080410049 080410048 080410036
学生姓名李宇翔姜建梁白佳佳
指导教师汤健曾丽
职称教授讲师
2009年 8 月 1 日
沩山区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调查目标:为了深入的了解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对农村经济、乡村环境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
行的建议
调查时间:2009年7月7日~2009年7月9日
调查对象:沩山区的农民,旅游区的游客,沩山乡政府有关领导
调查方式:访谈法、实地考察法
沩山亦名大沩山,沩水的发源地,雄跨湖南宁乡西北,北邻桃江,西接安北,主峰瓦子寨海拔1070余米。
沩山四面皆水,四周云气相汇于斯,搅动旋转,漫山升腾,形成“大沩凌云”的奇特景观。
这里坡岭逶迤,山谷幽深,冬暖夏凉,是旅游和避暑的好处所。
沩山人杰地灵,文物荟萃,山四周遗迹遍布。
唐相裴休、唐诗憎齐己、宋抗金名相张浚、湖湘学派创始人张拭、南宋经学大师易拔等名人的墓葬藏匿青山之中,使沩山平添几多神秘色彩。
盆地西北侧的毗卢峰下,更有千年古刹密印寺--中国佛教禅宗五派之一的沩山仰宗祖庭。
密印寺周边,聚集了众多自然景观,有大沩凌云、仙人朝贡、美女梳妆、白果含檀、芦花飞瀑等三十六景。
走进沩山能真切感觉到“千山万水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的禅境。
密印寺以东六公里,就是全长10公里的沩山峡谷,也就是沩山漂流的所在地,当地人也称百叶坡峡谷,峡内奇峰陡立、苔藓满石、起伏跌宕,险峻无比。
旅游专家和业内人士实地考察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是特色突出。
沩山峡谷绝崖千仞、气势恢宏、潭瀑相连、奇石遍布、惊险刺激。
二是品位很高。
峡谷内看点有100个以上,一步一景、步移景换,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三是开发前景广阔。
此外,钟乳石遍布,如罗汉云集的千佛洞和三山环绕,温和平静的青洋湖等景点也是游玩的好去处。
原省政协副主席游碧竹三次考察沩山,赞誉沩山区内“自然风光独特,堪称山奇水秀;人文景观丰富,可谓底蕴深厚”。
如此美景与文化交相辉映的圣地,怎会不令人眷顾?又怎不会令人流连忘还呢?
目前,全球旅游业不断升温,中国旅游业日日刷新,湖南旅游业势头强劲,周边市县旅游业异军突起,当此之时,快速融入,跑步跟上,是沩山区的首选。
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沩山得到了全面的开发,逐渐为人所知,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心灵向往的场所,伴随着这一切的发生,当地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等也因此得到了大大的发展与改善。
沩山区如何进行更深度的开发和更热力的营销,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本课题的研究主题。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沩山区发展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摆脱地区贫困,因其投入一般较低,因此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是巨大的;促进了商业消费,加速了经济增长;合理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部门,作为非生产性行业,带动了其它的相关产业;跨国旅游的飞速发展对本国的外汇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从交通角度看,旅游活动是由旅游者的出发地(客源地)、旅游者的到达地(目的地)和旅游者借助交通产生的位移(连接媒体)三大板块构成。
交通既是旅游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出行最基本的前置条件。
据调查,沩山区拓宽硬化公路16.5公里,全长27公里的沩山旅游小环线全线贯通,景区通行能力得到提高。
一条条水泥公路由山脚盘旋而上,青山白路,几年前的那种黄泥路早已不复存在。
许多村民说交通较以前便利了很多。
每到旅游旺季,盘山公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这时宁静秀丽的沩山就变得热闹起来了。
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也是促进
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首先,便利的交通能引来更多的游客。
因为部分潜在游客还在犹豫的原因就是这里的交通不够便利,还有就是没有住宿的地方或住宿条件不好等(这个会在后面提到)。
再则,交通的发展和纷至沓来的游客对增加就业机会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2、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建筑行业的发展是必然的。
一是旅游区的建设。
我们了解到,万佛灵山建设的累计完成投入12500万元,完成征地1208亩,拆除房屋27户,迁坟47座,征用和平整安置区用地59.1亩: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完成了主拜道一枝五叶菩提树方案,完成了广场、拜道、须弥座、石佛像浮雕认定和布局定位;大佛建设主体钢架、灵山温泉山庄4栋楼的主体工程全面竣工,万佛灵山环山公路完成硬化。
二是集镇建设。
在沩管会、建设局和县城建投领导的高度重视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沩山仿古街立面改造及集镇的硬化、亮化、绿化的规划设计,并拓宽硬化了全长2公里的沩山大道,下在进行绿化和亮化。
这种集镇建设又会导致乡村城镇化,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践证明发生在农村地域,由基层社会、社区政府发动和农民自主推动,以农村人口在农村就地转移建立小城镇为中心自下而上乡村城镇化已成为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3、促进工商业、农副产品行业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的城镇化,将会带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是对工商业的影响。
经过实地调查,万佛灵山脚下的街道上各种商店、饭馆、旅馆比比皆是,且生意兴隆。
尤其是宁乡沩山的特产沩山擂茶、沩山毛尖销量可观。
根据沩山乡2008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得知:从年初至11月份,全乡完成县城生产总值13221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85.3%,同比增长0.5%;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4018万元,完成任务目标的100.45%,同比增长了8%;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5343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95.8%,同比增长7.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产值11663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97.19%,同比增长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9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3.72%,同比增
长26%。
二是对农副产品的影响。
在政府坚定不移的实施“茶叶立乡、旅游强乡、科教兴乡”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沩山茶叶产业的发展史上有了新辉煌。
宁乡县的沩山、巷子口、祖塔是该县优质茶叶主产区,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如今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影响,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九位。
根据调查统计,截止2007年底,沩山新建良种茶园4000亩,涉及全乡10个村,500多农户;完成低改良种茶园500亩,建成有机茶基地1000亩,良种母本园基地500亩。
通过实施茶叶产业化建设,沩山茶叶总面积由1998年的2000亩发展到如今的6000亩,采摘面积达5000亩,茶叶总产量达40多吨,茶叶总产值约1600万元。
目前,沩山已初步建成了茶叶专业村4个,成立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大小企业8家,茶叶合作社会3个,配置各种茶叶加工机械96台,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户约300户,1500余人,茶农户亩年均收入约5000元。
成片的茶园成了非常秀丽的自然风光,在欣赏崇山峻岭的同时还能一览茶园风光,美不胜收,游客纷至沓来。
茶园的建立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是茶园建设的动力源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旅游业是贫困地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迅猛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有效手段。
首先,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农村的资源优势,而且有助于吸引外来投资,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其次,旅游业能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一个景区的成功开发,就可以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使贫困地区农民摆脱对土地与农业的依赖。
再次,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就地消化贫困地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作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就业提供了有效渠道;旅游行业不仅可以直接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带动相关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
发展旅游业可以大幅度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使其迅速脱贫致富。
据调查,自沩山漂流08年5月开漂以来,接待游客15万多人,创营业收入1200多万元,完成税100多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400余元。
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贫困地区农村改变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群体,从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5、扩大内需,增加财政税收
在国家的物质商品生产能力有限,一时难以扩大物质商品投入量的情况下,发展旅游业,转移人们的购买趋向,鼓励旅游消费,是扩大内需,回笼货币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旅游业是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求的行业,消费水平高,消费面广,可以通过提供少量的商品供应和大量的服务达到回笼货币的目的。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没有足够的税收,政府不仅不能增加对经济发展和公共事业的投资,而且也难以维持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
发展旅游业可以起到增加国家税收的作用。
紧紧围绕“确保基数完成,任务超前赶”的工作思路,狠抓财税入库,今年完成国税务109.9万元,完成地税208.2万元,为体制任务的132.5%,积极组织资金,兑付储金会欠款21万元,财政消赤减债任务基本完成。
严格落实政策,确保了惠农补贴资金及时准确发放,乡村两面级运转正常。
(二)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业是优化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方式。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对其社会文化环境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
1、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打破贫困地区农村的封闭状态,培育农民的科学进步意识。
旅游业催生贫困地区农村的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使其迅速融入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使广大农民逐渐养成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旅游业的发展为贫困地区农民与他人交流、社会接触、外界交往创造了条件,从而打破了贫困地区农村的封闭状态,培育农民的开放意识;旅游业
的发展需要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地为吸引旅游者,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民爱清洁、讲卫生、爱护自然环境的环境保护意识。
2、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
随着旅游业在农村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农民要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或者在旅游行业就业,就需要学习旅游产业知识、旅游服务接待技能、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从而为贫困地区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创造了契机。
再次,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贫困地区乡村的主流文化,既丰富了广大农民的业余生活,又可以消除贫困地区农村的陈规陋习。
2005年9月20日,“中国宁乡首届佛文化节”在中国禅宗五少年派之一仰宗祖庭沩山密印寺隆重开幕。
整个节会围绕“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宗旨,凸现了文化性、专业性、神秘性、经济性、国际性于一体的特点,充分展示了宁乡超跨发展的打新形象,展示了宁乡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示了宁乡人民改革的精神风貌,促进了宁乡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
而第二届佛文化节将要举行,这又是一次传播佛文化的机会。
3、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旅游业所需的人才类型是多样的,大多数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低,培训掌握难度比较容易。
因此,就能为一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旅游业的发展使农民专心于旅游业经营与服务接待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业,在一定程度减少了赌博行为蔓延的机会,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三)对环境的影响
贫困地区资源缺乏、耕地稀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落后,发展农业的资源环境条件极不充分,仅靠农业很难摆脱贫困;而从旅游业的角度看,贫困地区的风蚀水蚀地貌景观、茫茫雪原林海、崇山峻岭、溪流沟壑、异
象丛生的喀斯特地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资源都是魅力十足的旅游资源。
因此,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突显资源特色,变资源劣势为优势,创造可观的综合效益,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旅游业对环境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自然环境,二是城镇环境。
对于自然环境,一般会出现的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
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乱砍滥伐现象,黛山碧水,青洋湖中峰突兀,山重水复的水乡如十里画廊,峡溪曲折跌宕,美妙绝伦,若是夜晚,那真有“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静美。
青洋湖被水利部评为首批无污染水库,是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好去处。
位于黄材、沩山交界处的城墙大山,总面积有10万余亩,为国有林场,有省级保护植物30多种,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人们释放已灵、对话自然的“森林浴场”和“天然氧吧”。
在密印寺、沩山漂流、青洋湖等景点,我们也并没有看到垃圾成堆污水成河的现象,旅游景点没有受到人为的污染。
在采访宁乡沩山政府之后,我们了解到沩山区旅游开发项目是八角溪探险漂流顶目、万佛灵山的建设以及开发垂钓中心、水上乐园等项目,正符合沩山崇山峻岭树木繁茂青湖傍山碧水环林的自然环境,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
但是在旅游旺季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而且有插队现象,有些服务并不周到。
对于城镇环境主要是环境卫生,虽然城镇不是旅游点,但它是游客们吃宿的地方,城镇的卫生状况会影响到游客的心情以及对整个旅游景点的印象。
在密印寺前的街道上,没有讨人厌的白色垃圾闯入视线内,也没有
污水乱倒的现象。
由此可见旅游业对环境地影响是因地而异的,如果旅游区的政府政策实施到位,居民有保护好环境的认识,有深刻的优化环境意识,那么旅游业对环境是有积极影响的。
旅游区居民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会自觉的保护好环境,注意好卫生,以最优的面貌迎接每一位游客。
另外,如果城镇规划不合理,布局混乱,会导致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及城镇周围的自然景观退化,城镇地方特色丢失。
我们实地调查到,沩山正在建设访古集镇,一排排极具古风的楼房拔地而起,虽然还只在建设中,不难想像建成之后的精致模样,与佛门圣地密印寺交相辉映,自成一体。
这就有了小镇的地方特色,周围的自然景观没有因此退化,反而增添一份别样风彩。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类乡村风光,宣传文化和生活吸引,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沩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沩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沩山地区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漫长的历史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
目前,沩山区已拥有多处旅游景区(点),浓郁的乡土人情和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万佛灵山建设如火如荼
有着千年历史的密印寺座于灵山脚下,洞天福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膜拜。
据调查,密印寺现在每天的客流量为300人左右,尤其到了旅游旺季,每天可达500人,最壮观的时候是在“国际佛文化节”开幕的时候,
真是人声鼎沸,观者如堵。
以“佛”文化为中心,沩山万佛灵山建设气决泉达,完成了主拜道一枝五叶菩提树方案,广场、拜道、须弥座、石佛像浮雕认定和布局定位完成,而且大佛千手观音像建设主体钢架、灵山温泉山庄4栋楼的主体工程式全面竣工,万佛灵山环山公路完成硬化,一切皆有顺风顺水之势。
2、集镇建设井然有序
结合当地的旅游特色,在沩管会、建设局和县城建设领导的高度重视各大力支持下,沩山仿古集镇立面改造完成了规划设计,并且已经开始投入建设,集镇的硬化、亮化、绿化正在有序进行中,而且拓宽硬化了全长2公里的沩山大道,许多工人正在进行绿化和亮化。
3、沩山漂流运营火爆
在旅游旺季沩山漂流景区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经营异常火爆。
沩山漂流借着险峻的地势、秀丽的山水,对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很多游客都反应沩山漂流是非常刺激,是一个值得重游的地方。
自08年5月开漂以来,接待的游客超过15万人,创营业收入1200多万元,完成100多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400余元。
同时,人角溪探险漂流今年已经在开漂。
4、基础设施快速夯实
现在沩山拓宽硬化村级公路16.5公里,全长27公里的沩山旅游小环线全线贯通,总投入有1000万元,硬化20公里,景区通行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得到提高。
旅游经济在项目投入的强力引擎下稳健增长,全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创旅游收入3000万元,同比增长17%。
(二)沩山区乡村旅游特色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乡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已是势所必然,农村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如何加速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农村文化发展后劲,是很多文化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是紧扣农民的文化需求,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农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文化旅游,大力推进农村文化
事业的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发展后劲。
而发展旅游业就要挖掘乡村旅游的特别之处,以最优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特色。
1、青山秀水利漂流
沩山是一个有着浑金璞玉般的秀美之地,天生天化,人杰地灵,沩山漂流就是充分利用它的山高水远的优势,真可谓巧夺天工。
沩山漂流有着“中华第一漂”称号,名副其实,一直倍受游客的青睐。
一是山的特色。
沩山高达800米,有着险峻的地貌,山峰极陡,重峦叠嶂。
达到山峰时,云雾缭绕,站在山顶,可以将崇山峻岭一览无余,如临仙境。
在山上的时候,看不到城市的高楼大厦,没有喧嚣,远离尘土,只有青茫一片。
从沩山走月山至黄材有三门关,三道巨石壁立的关隘,自然天成,森然险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沿线有百叶坡、棋盘石、仙人桥等景观,是人们探险、健身的理想所在。
国有林场城墙大山更是自然产物,在这里能呼吸纯属大自然的空气。
二是水的特色。
独有山就不成漂流了,所幸的是沩山不仅青山秀丽,还有丰富的水源。
山巅有青洋湖,即黄材水库,于高山之间截断沩江上游而成,是全国三大水利土坝工程之一,位于沩山景区名胜古迹区入口处。
其“高峡平湖”构成了长沙境内独特的自然山水风貌。
在青洋湖岸旁的城堡一样的宾馆还在装修中,但是远远看着,爽心悦目,美不胜收,实为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尤其是黄材水库下的湖面,遇到特殊天气,湖面云烟漂渺,衬得运处的楼宇如同天上宫阙。
然后就是峡溪,溪长5.6公里,曲折跌宏,深谷幽潭,落差近50米,险处20多处。
山水之间总能看到风景,这就是沩山旅游区的亮点,没有城市的浮华,没有汽车尾气带来的污染,这也是乡村旅游的特色。
2、灵山密印传宗教
如果来到沩山不去参观密印寺那必是人生一大憾事。
拥有攸久历史的密印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五派之一沩仰宗的祖庭,始建于807年。
密印寺大殿庄严肃穆,壁上嵌有鎏金佛像12988尊,为世界佛寺奇观,正在申报吉尼斯纪录和世界文化遗产。
密印寺是沩仰宗风发源、百丈清规践行、警策
宏文首倡之地,两任中华全国佛教协会会长寄禅大师、太虚大师范曾先后住持沩山,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大师、现任中国佛协会会长一诚大师都是沩仰宗嫡传弟子。
唐宋鼎盛时期,密印寺僧侣达3000多人,往来者川流不息,为国内最大的丛林之一,其法脉远播东南亚、日本。
在此地举行的“国际佛文化节”彰显着它的佛教文化,这种佛文化阐释着灵山的深厚内涵。
另外一处有着佛魅力的地方是千佛洞,这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将一个钟乳石密布,如罗汉云集的千佛洞深埋在沩山底下,与密印寺万佛神殿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正如毛泽东所说“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应该保护起来。
”无论是山水还是这种佛教古迹,在开发的时候都应该受到重视与保护。
3、仿古小镇有茶园
在“镇”的这一块,仿古集镇将会别具一格突出沩山的古典特色,在这个远离市区的地方,坐落着一座有着百亩荷塘的古色古香的小镇,彰显出佛文化古镇特色。
伴随着古镇的建立,沩江古街、茶艺街将会应运而生。
说到茶叶,近几年来,沩山着力实施茶叶产业化建设工程。
在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开发、产业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进一步推动沩山无公害优质有机茶产业化,将“沩山茶毛尖”培育成为驰名茶叶品牌,将茶叶产业与沩山旅游开发相结合,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县科技局和县农业局特制定了沩山万亩无公害优质茶叶产业化开发实施方案,成立了机构,明确了职责,规划了总体目标。
计划在3年时间内,完成1万亩无公害优质茶基地建设,其中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5000亩,更新改造5000亩,茶叶良种覆盖率达到60%,优质茶生产率达到80%,改造扩建茶叶加工龙头企业2家,项目建成后茶叶年总产值实现2800万元。
我们在观光时来会喝到沩山特产沩山擂茶、沩山毛尖,有着古镇和各种茶园基地为基础,茶文化将会阐扬光大。
(三)沩山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