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单一僵化,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年龄实际,脱离
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在方式上,采用“注入式”、“复印式”甚至是“驯兽式”,这些教育方式
都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很难使他们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德需要,更难将这些道德规范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导致了教师思想品德教育的低效。


么教师应如何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呢?
由于道德教育是非承传的,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应是在随机的、零散的教育过程中长期渗透。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有三个落脚点,即着眼于“小”、着手于“细”、着力于“取”。

可采用情境体验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情境参与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实现自己的道德
建构,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由低效走入高效。

一、所谓“小”,就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之所以要从大处着眼,是因为德育无小事,是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大事;之所以从小处着手,
是因为再远大的目标也要从基础抓起、从行为抓起。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眼高手低”。

就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毋庸置疑,爱国主义绝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才能逐步建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感。

多年来,我一直引导学生从爱自己的父母、爱
老师、爱同学做起。

通过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组织学生给父母和老师写封信,表达自
己的感恩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心。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感恩回报”主题教育活动,及时召开“我
拿什么奉献给您——我的父母,我的老师”主题班会。

这种从小处着手的做法深得学生及家长
的认可,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信中的真情流露,都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这样,使学生
初步懂得了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亲人,才可能爱别人,才可能爱他生活的环境、社会,进而
发展、上升到爱祖国的情感。

二、所谓“细”,就是从细节入手,精心设计和策划。

思想品德教育仅靠灌输、熏陶是不够的,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针对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学生随时受到社会各种观点的诱惑和影响的现状,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中,不妨设计这样的内容:
1.关爱集体系列。

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以下几个课题:我能为班集体做点什么?我能为学校
做点什么?我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2.关爱他人系列。

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以下几个课题:(1)如何关爱同桌。

一是寻找同桌身上值得你欣赏的东西;二是寻找同桌需要你帮助的地方,并采取同桌喜欢的方式予以帮助。

(2)如何关爱舍友。

每周义务为同宿舍的同学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3)如何关爱朋友。

你从朋友身上学到了那些优秀的品质?你曾经或拟将帮助朋友解决哪些困难?(4)如何关
爱老师。

寻找每位老师的优点并努力向之学习,思考自己怎样做才能让老师少操心,帮助老
师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从而达到关爱自己的老师。

(5)如何关爱父母。

理解父爱与母爱,
寻找父母身上的闪光点,每周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关爱社会系列。

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以下几个课题:(1)如何走近社会。

由学生个体或小组每学期自行设计并参与两次社会实践活动。

(2)如何关心社会发展。

组织学生开展“献计
献策”活动。

(3)如何关爱社会。

可组织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关心孤寡老人和残
疾儿童,在春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去关心慰问孤寡老人,慰藉他们的心灵。

4.关注生态和环境保护系列。

组织学生成立“爱绿护绿协会”、“绿色生态志愿者协会”等志愿
者协会组织,倡导节电节水意识,倡导并监督垃圾分类及回收,回收所得可用于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以此促使每个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校园文化。

三、所谓“取”,就是挖掘祖国的传统文化,从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两千余年,是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发扬光大的,尤其是儒家文
化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可以设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展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专题讲座;同时将百家讲坛引进校园,利用班队会的时间组织学生聆听、欣赏,并组织学生开展研读经典名著的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读书交流等
形式,领略他们的大家风范的同时,走进传统文化,拉近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
寻找当今时代的行为准则,从而营造研读经典、畅谈心声的学习氛围和育人氛围,引导学生
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感悟、内化、反省、提升的育人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担当别人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体味对方的感受、感悟道德的价值,从而达到学生集体教育的目的,培养
学生对他人的处境、需要、利益的敏感性,以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移情能力。

这样也有
助于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际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学生时期正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性逐渐趋于成熟并向成人化转化时期,这个阶段也是他们
人生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同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道德感、理智感有了进一步发展,因而具
有很强的可塑性。

面对当前道德教育的种种困窘,我们不能望而兴叹、退避三舍,而是要努
力寻找一切可行的办法,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