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
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1(约1460字)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2、课前布置学生交流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准备课堂交流,以感受父母的爱。

3、课后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收集到积累本上,准备课堂交流。

4、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

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__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__后补充:父母的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
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

(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
2、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时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次子换回长子时
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女儿换回长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要回女儿时难舍女儿,决意不送
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2(约2174字)
会序
一、开会
二、班长讲话
三、活动开始
四、班主任总结
五、闭会
《可敬天下父母心》主题班会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
乙: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不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

乙:不论他们是伟岸还是矮小。

甲:是博学多才,还是目不识丁。

乙:是飞黄腾达还是一生潦倒。

甲:他们都一样地,为我们的生活含辛茹苦,为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

乙:下面我宣布,七年九班以《可敬天下父母心》为主题的班会开始开会!
甲:首先请班长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

父母对我们不光有生育之恩,更有养育之情。

为了我们有好的生活条件,好的学习环境,父母辛苦地工作,他们宁可累垮自己的身体也不让我们受一点苦。

可是,我们中的一些同学不理解父母,在家里骄横任性,是地地道道的小皇帝,小公主。

这与我们新世纪中学生的身份实在是不相符,为此,我们召开这次题为《可敬天下父母心》的主题班会,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教育。

最后,预祝这次班会圆满成功!
甲:下面请欣赏flash短片《猫》。

乙:看了这个flash影片,我想大家都和我一样,为片中小猫的勇敢执著感动着,更为这个世界最伟大最圣洁的母子深情所震憾!下面请听故事《生命的延续》。

我知道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小女儿不幸患了白血病,必须换掉身上坏死的血液而换上新鲜健康的血液。

就是这样一位极其平凡的母亲,毅然走上了与病魔斗争之路。

她为了给女儿治病,花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变卖了所有的手饰和一切值钱的东西全部用来给女儿治病。

后来,她惊喜地发现,她的血液可以输给女儿。

为了女儿生命的延续,为了女儿能多留几声笑语给这个世界,能多收获一段美丽的人生,她整整为女儿输了八年的血。

八年来,不论严寒酷暑,不论风霜雨雪,从未间断过,八年来,女儿的面色由惨白转为红润,而母亲的面色却由红润转为惨白。

我还知道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她的两个孩子在水边玩,不小心一同掉入水中,母亲闻讯赶到后,看到在水中挣扎的孩子,一头扎入水中,奋力将两个孩子顶出水中。

孩子得救了,可母亲却永远沉入了水底。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游过泳,也不会游泳,那么,她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壮举呢?因为,在母亲心中只有孩子。

甲:还有哪位同学能讲一讲关于母亲的故事?
尼采说过:“我们一生都在选择,唯独不能选择的是什么时候生或是死。


其实在很多时候,事物的多重性都让我们在选择时候“左右为难”。

不知如何决定,而对于面对死亡,我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选择”。

记得在唐山大地震时,当工人们从废墟中寻找生还者时,工人看到了一个母亲用自己的鲜血喂自己孩子的情景,母亲死了,而孩子却意外地活了下来。

母亲割脉,用自己的血挽救自己的婴孩,在这一瞬间,母亲心灵的选择是:把生命的希望留给孩子,把死亡留给自己,母亲的决择在很多时候就是那么平凡,那么伟大。

甲: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数不尽的源头之水,下面请听马雅婷讲《妈妈的故事》。

母亲的爱,像一条长河,它恬静,泛着微微的涟漪;它清澈,看得见河里的块块卵石,它轻柔,缓缓送我前行……
听母亲说,我从小身体就不好,经常生病,母亲常带着我去医院,有一次,我得了急性肺炎,必须到锦州去买药。

而当时,正赶上父亲不在家,母亲只好一个带我来到锦州。

那时,母亲一手抱着我,一手交钱、取药,十分艰辛。

后来,我虽然大了些,但还得过一些病。

直到去年夏天,我做了一次手术,在术后的6小时内,都不可以喝水、进食,我当时非常难受,用舌头舔着干燥的嘴唇。

母亲见了,知道我十分渴,于是便把棉棒用水浸湿,慢慢的擦拭着我的嘴唇,母亲是那样的细心,不厌其烦的重复着这几个单调的动作。

后来,麻药失去了效力,刀口火烧火燎般疼痛,母亲知道我的伤口疼,于是便握紧我的手对我说:“孩子,如果疼的话,就握紧妈妈的手,这样,就可以减轻你的疼痛了……”我听后,含泪重重的点了点头,紧紧的握住母亲的手。

第二天清晨,我刚醒来,只见母亲趴在我的病床边,仍紧握着我的手。

一阵轻风吹过,撩起了母亲的头发,我不禁心头一寒,母亲的鬓角竟多出这么多银丝。

我抽出手,轻掠开挡在母亲眼前的那缕头发,我突然发现,母亲的手上竟留下几道深深的指印。

母亲醒了,抬头望着我笑了。

我欲哭无泪,只能不顾伤口的疼痛,紧紧的拥抱着母亲。

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3(约1372字)
教学目标:
1、体会__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浓浓爱心中隐含淡淡的哀愁的写作特色。

2、体会文中父母对于子女深沉的爱,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1
教学用具:两份图表、音乐《天下父母心》
教学过程:
一、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谈话走进课文的学习。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导入设计:同学们,你们可曾记得:是谁第一次牵着我们的小手蹒跚学步,是谁第一次为我们背上小书包;是谁在我们高兴时与我们一起欢呼雀跃,是谁在我们悲伤时偷偷的递上白手绢儿;是谁在我们成功时为我们悄悄落泪,是谁在我们失败时为我们鼓劲加油。

可曾几何时我们开始讨厌这种关心,开始远离这种亲情。

我们时常会想父母怎么这么烦?父母们也不时感叹,这孩子们都怎么了,简直不了解父母的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父母的心》去体会一下天下的父母心吧!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二、单介绍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现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两岁时父母双亡,一直与祖父母生活,从小没享受到我们看似平常的父母的关爱。

三、学生自渎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__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明确__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送不送
让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文中父母最终决定不送孩子的理由。

明确:送与不送都是基于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五、让学生分组完成填表任务,引导学生朗读体验__浓浓的爱心中隐含淡淡哀愁的写作特色。

父母的决定父母的表现富太太的表现及心理变化
送大儿子
送二儿子
送三女儿
决定不送
六、谈话由学生归结__主题。

__通过一对穷夫妻拒绝优越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七、拓展延伸。

师:亲子之爱是人类共有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是最无私、最伟大、最神圣的。

但我们在理所当然的接受父母的爱时是否理解爱,珍惜爱,自己也学会爱了呢?
让学生用鲁宾孙初上荒岛时用的好处与坏处对比走出困境的方法试着理解自己的父母。

完成下表并交流。

同时放音乐《天下父母心》为学生营造一个爱的氛围。

坏处我很烦好处我理解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目的: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使他们懂得爱,学会爱。


八、补充课题__(学生自由走上讲台补写各自不同的补充。


父母的心
九、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4(约1129字)
教学目标
1、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文中父母的深切的爱子心。

2、让学生体会__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

3、通过学习__,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小说的这种文体。

教学重难点
体会并理解文中父母的深切的爱子之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文本
1、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

2、请大家和我一起读读课题(“心”字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复述故事(复述要详尽)
2、在掌握了故事情节后,我们能不能把它归纳得更简洁些?
1__的主人公是谁?
2__中的这对父母几次送出孩子,又几次后悔而要回?
三、深入文本挖掘主题
1、我就有个疑问了,这对父母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三次送出去?
1贫穷到无法养活孩子
2希望孩子以后能过上好日子
2、既然送是体现对孩子的爱,这对父母又为什么一再反悔要回孩子呢?1他们是不是那种随意爽约的人?
2这些理由看似合情合理,实际隐藏着父母什么样的感情?
③这种深切的不舍之情,你能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④为什么会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⑤无精打采的原因是什么?
⑥父母的魂魄是什么?
⑦加上痛哭失声,这一连串的词语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顺序?
12、父母的心在理智与情感中煎熬
现实:过上好日子——送

情感:万般不舍——不送
四、品味结尾,引发思考
1、请一位同学读结尾,看看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2、它有什么含义需要重读?
3、看到他们一家人团聚,大家是否感到高兴?
4、小小说的结尾常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出人预料,二是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__属于第几种形式?
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5(约456字)
级别:市级开课时间:
开课班级:八(1)班
开课教师:__
学习目标: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

2、能联系生活,对__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

由检查昨天布置的预习情况导入。

老师提问:
1、能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__的内容。

2、孩子,你认为该不该送?
学生思考后,交流。

二、整体感知。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
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6(约3573字)
教学目标:
1、体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感悟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教学媒体:投影仪、胶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情导入:
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二、简介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

紫,
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

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

《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

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

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出示投影)
三、整体感知
1、 (过渡)创设情境:请你带着你的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去朗读课文,从中体会父母的另一颗心,也许你会发现原来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与高尚。

2、学生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抓住主要事件○2语言生动简明○3时间不超过3分钟。

3、你能体会课文中父母的心吗?请写出你的看法。

提示:父母的心是。

教师归纳并板书:
父母的心
送长子换女儿
换次子要女儿(一波三折)
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四、品味情节,把握主题
1、小组讨论: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
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感悟隐含着的淡淡的哀怨。

2、总结评价: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这体现出爱的伟大。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
口头小创作:爱是(出示投影)
示例:爱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香醇。

(教师适当补充:爱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爱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爱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爱是雨中的一把伞;爱是夜里的一盏灯;爱是儿女眼中的依恋,;爱是父母无私的心灵……)
3、合作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__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4、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

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

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五、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以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提示:○1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与财主夫人再次相遇于轮船上。

○2他们到财主夫人的公司里打工,由于出色的表现,贫穷父母的大儿子终于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

○3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最终一家六口真的饿死在一起。

此外,还有其他种种续写,只要想象合理,不受限制。

)
2、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

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
课后让大家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投影部分)
例如: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中国谚语)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

(英国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法国谚语)
请你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父母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并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第85页基础训练一○1——○3题。

2、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

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父母的心》反思
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
这份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在这份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

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复述课文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示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

教师的话无需多说,答案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发现与探究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

这或许是我的一大遗憾吧。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拓展延伸,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先学到的东西为基点,步步为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

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以课本为纲,又不局限于课本,将语文学习于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另外,教学目标的出示我一直不赞成详尽地展示,很多时候,这会使不少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套用教师提出的目标中的语言来答,无形中减少了思维过程。

三、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的反思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导入和导学过程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设的环节,省时高效。

多年的教学,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欢迎出错”是我上课常说的话,因为“错了我们大家都有了发表见解的机会。

”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学生的回答偏题率也越来越低。

因此,我对我的教学策略充满自信,至于我的学生,我更是相信,他们个个都是高情商的天才!
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7(约4075字)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

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

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

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

后来又三次反悔。

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

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

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

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

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

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

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

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

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

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

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

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

“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

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

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

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

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

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

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

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

“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__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

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衣着华丽”,__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

“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

“高雅”,高尚,不粗俗。

“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女佣”,女仆人。

“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