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是化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N2中的少量O2
B.将气体通过装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除去CO中的少量CO2
C.将固体粉末加水溶解、过滤,除去CaO中的CaCO3
D.用点燃的方法鉴别涤纶线与羊毛线
3.某同学制取CO2并利用反应后的溶液制得Na2SO4晶体。

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稀释B.制取C.收集
D.蒸发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B.铝C.硅D.铁
5.实验室提纯粗盐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粗盐称量
B .粗盐溶解
C .浊液过滤
D .蒸发结晶
6.化学反应要符合一定的原理和条件,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
B.复分解反应要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C.置换反应只能发生在金属与金属的化合物之间
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7.根据右表判断,肉类变质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趋势是
名称新鲜肉次鲜肉变质肉
pH 5.8~6.2 6.3~6.6 >6.7
A.酸性变弱
B.碱性变弱
C.酸性变强
D.酸性不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阴、阳离子不能通过电子的得失而形成原子
B.可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相对原子质量一定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D.元素的种类和元素的性质都是由质子数决定
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B.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所以金属腐蚀过程中一定有能量变化
D.液态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由氧气和氢气组成
10.锂(Li)的元素信息图和氯(C1)元素的结构示意如图。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Li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g
B.Li、Cl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LiCl2
C.Cl-的结构:x=8,质子数=17
Li+O=Li O
D.Li与O2反应生成氧化锂:22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铝合金和塑料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碳酸钙可以用于制作补钙剂
C.洗涤剂除去油污是因为溶解作用
D.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12.如图是某有机物的分子模型,该有机物是一种高效食品防腐剂。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有机物的化学式是C9H10O3
B.该有机物能减缓食品变质
C.该有机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该有机物中C、H、O三种元素质量比为54∶5∶24
13.下列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健康B化学与生活
①人体缺铁会导致骨质疏松
②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③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①用醋酸除铁锈痕迹
②用汽油清洗手上的油渍
③用灼烧的方法区分羊毛和涤纶
C化学与安全D鉴别和除杂
①烹调时用工业用盐代替食盐
②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
③碱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①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②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③鉴别Fe、CuO两种黑色粉末,滴加稀硫酸
A.A B.B C.C D.D
14.氧化钙和碳酸钙固体混合物质量为120g,将其高温煅烧至碳酸钙完全分解,称得剩体的质量为84g。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0% B.50% C.68% D.71%
15.“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A.CH4O B.CH2O2C.C2H6O D.C2H4O2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实验小组的同学研讨初中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其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A的水溶液呈________性(填“酸”、“中”或“碱”)。

气体B的化学式是________,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溶液C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_,③中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溶液D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⑤中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实验最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_______________(指示剂除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 和Na2CO3混合物。

取11 克样品进行实验
若现象a 为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
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若A 是Ca(OH)2溶液,现象a 有白色沉淀,现象b 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该实验______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A 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 为产生白色沉淀,现象b 为_____,则猜想Ⅲ成立。

反应充分后,将现象a 处的白色沉淀低温烘干,称其质量为10g,请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
18.(8分)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请根据下图装置,回答相关问题:
仪器①的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一瓶氧气,来做铁丝燃烧的性质实验,应从图1 中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装置编号)。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用图2 装置可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正确的是______(填选项序号)。

A.a→b→c→d B.a→b→d→c C.c→d→a→b D.d→c→a→b实验室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回收二氧化锰和获得产物氯化钾,并配制100 g 7.5%的氯化钾溶液。

从完全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获得氯化钾的步骤是:溶解→(__________)→蒸发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为
________________ 。

将配制得到的氯化钾溶液装瓶并贴标签。

请填写右侧的标签。

_______________配制得到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氯化钾固体不纯②砝码生锈了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金属的某些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如图所示,将两块金属片进行相互刻划。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

用坩埚钳夹住一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较高温度时,轻轻摇晃,发现熔化的铝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资料:铝的熔点660℃,氧化铝的熔点2054℃。

)。

请解释原因_____。

铝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
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在15%氯化铜溶液中,观察到铝片表面逸出大量无色气体,且附着红色物质,过一段时间还有白色沉淀产生。

利用温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监测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写出生成红色物质的化学方程
式为_____。

结合图1分析,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无色气体是_____(填名称)。

白色沉淀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①氢氧化铝、氯化亚铜(CuCl)均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②CuCl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无色的Cu(NH3)2+和Cl—。

③Cu(NH3)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Cl—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将上述实验中产生的沉淀过滤出来,并洗涤干净后,加入浓氨水,沉淀部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将无色溶液分为两份,进行实验。

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用试管取其中一份溶液,滴加适量AgNO3溶液_____ 该溶液中含有Cl—
该溶液中含有
将另一份溶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_____
Cu(NH3)2+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确定,该白色固体是CuCl。

小组同学将Cu粉与15%CuCl2溶液混合,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

在老师的启发下,结合图2“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对实验进行改进,确证了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CuCl。

请你写出改进后的实验方案是_____。

经过讨论CuCl是Cu与CuCl2化合反应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查阅资料: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位置越靠前,越容易失去电子。

钙的金属活动性比镁强,两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据此推测金属失电子能力的强弱规律是_____;据此规律,结合图2中钾、铷(Rb)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Rb的活动性比钾_____(填:强或弱)金属锌、铜和稀硫酸构成化学电池(如图)。

观察到铜片表面有气泡(H2),小电珠发光、烧杯中溶液始终无色。

下列关于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铜与稀硫酸发生了置换反应
B铜的金属活动性变得比锌强
C烧杯中溶液的pH会逐渐增大
D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E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A
【解析】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详解】
A、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变大,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B正确;
C、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
之间的间隔,故C正确;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缉毒犬闻到毒品气味,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

2、C
【解析】
A、铜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正确;
B、C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能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正确;
C、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将固体粉末加水溶解、过滤,除去的是CaO,不能除去碳酸钙,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D、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线燃烧产生特殊的气味,可以鉴别,正确。

故选C。

点睛:除杂质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3、D
【解析】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慢的沿器皿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稀硫酸可通过分液漏斗加入(分液漏斗可以控制药品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时应“长进短出”,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图中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A
【解析】
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位,由高到低为:氧、硅、铝、铁、钙,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选A。

5、B
【解析】
根据天平的使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进行分析。

【详解】
A、粗盐称量应该“左物右码”,不符合题意;
B、粗盐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速度,符合题意;
C、浊液过滤需要用玻璃棒引流,否则液体洒出,不符合题意;
D、蒸发结晶需要用玻璃棒搅拌,以免液体局部温度过高,液体飞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解析】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酸和碱反应能生成水和盐,这类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详解】
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是化合反应,但是没有单质参加反应;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分解反应,生成物中没有单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B、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要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符合题意;
C、置换反应不一定发生在金属与金属的化合物之间,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还原剂是氢气,不属于金属.不符合题意;
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盐氯化铜和水,但是不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类型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A
【解析】
由表中pH变化可知,肉类变质过程中pH逐渐增大,酸性减弱。

故选A。

点睛: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8、B
【解析】
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通过得失电子能形成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故选项说法不正
确。

D、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9、C
【解析】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例如硫酸钾,属于盐,故A错误;B、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或氧化铁,有单质生成但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所以金属腐蚀过程中一定有能量变化,金属腐蚀属于化学变化,故C 正确;D、液态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故D错误。

点睛∶氧化物是一种特殊的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10、C
【解析】
A、根据图示可知,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

A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Li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显+1价。

Cl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显-1价。

Li、Cl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LiCl。

B错误;
C、氯离子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

则2+8+x=18,解得x=8。

C正确;
D、Li与O2反应生成氧化锂,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Li+O2=2Li2O。

D错误。

故选C。

11、B
【解析】
A、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钙中含钙元素,可以用于制作补钙剂;故选项正确;
C、洗涤剂除去油污是因为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D、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住隔绝空气,达到灭火效果;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2、C
【解析】
A. 由题图可知该有机物的化学式是C9H10O3,正确;
B. 根据“该有机物是一种高效食品防腐剂”可知该有机物能减缓食品变质,正确;
C. 该有机物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9):10::(16×3)=108:10:48,可知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错误;
D. 该有机物中C、H、O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9):10::(16×3)=108:10:48=54∶5∶24,正确;
故选C。

13、B
【解析】
A.人体缺铁会导致贫血,故错误;
B.醋酸能与氧化铁反应,所以可用醋酸除铁锈痕迹;油污能溶解于汽油中,所以可用汽油清洗手上的油渍;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灼烧无此气味,所以可用灼烧的方法区分羊毛和涤纶,故正确;
C.工业用盐中含有有毒的亚硝酸钠,不能食用;煤气泄漏,不能打开抽油烟机,以防发生爆炸,故错误;
D.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化学知识的总结,难度不大,考查的比较全面,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14、B
【解析】
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剩余的固体为氧化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剩余固体中钙元素来自于氧化钙和碳酸钙中,因此计算出剩余固体中的钙元素质量即可得出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质量,而剩余固体氧化钙中钙元素
质量= 氧化钙质量×钙元素质量分数,所以钙元素质量=84g×40
100%
56
⨯=60g,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质量分数
=
60g
100%=50%
120g
⨯,故选B。

【点睛】
根据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判断剩余固体全部为氧化钙,然后根据钙元素质量守恒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质量分数。

15、B
【解析】
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可判断所生成的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与CO2中C、O 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为1:2;根据所生成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判断四个选项中符合此特点的化学式即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解】
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式CH2O2,可知该物质中
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符合题意;
C、根据化学式C2H5OH,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 、根据化学式C 2H 4O 2,可知该物质中C 、O 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碱 CO 2 2NaOH +CO 2===Na 2CO 3+H 2O Ca(OH)2 Na 2CO 3+ Ca(OH)2===CaCO 3↓+ 2NaOH Na 2CO 3+2HCl===NaCl +H 2O +CO 2↑ NaCl 、HCl
【解析】
试题分析:(1)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变红色,遇到碱性物质变蓝色,故A 的水溶液呈碱性;
(2)气体B 的化学式是CO 2,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 + CO 2 Na 2CO 3 + H 2O ;
(3)溶液C 中的溶质可能是Ca(OH)2;③中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是:Na 2CO 3 + Ca(OH)2 CaCO 3↓+ 2NaOH ; (4)溶液D 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⑤中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 2CO 3+2HCl NaCl + H 2O + CO 2↑ (5)实验最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 、HCl 。

考点:酸碱指示剂;化学方程式;物质推断。

点评: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变红色,遇到碱性物质变蓝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2322Na CO 2HCl 2NaCl H O CO +=++↑或23242422Na CO H SO Na SO H O CO +=++↑ 不能 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溶液变红色 无答案 22322NaOH CO Na CO H O +=+
【解析】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 a 为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碳酸钠和加入的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 2CO 3+2HCl ═2NaCl+H 2O+CO 2↑,Na 2CO 3+H 2SO 4═Na 2SO 4+H 2O+CO 2↑; (2)若 A 是 Ca (OH )2溶液,现象 a 有白色沉淀,现象 b 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该实验不能说明样品中有 NaOH ,理由是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3)若 A 是CaCl 2溶液,当实验现象a 为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现象b 为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则猜想Ⅲ成立;
设:碳酸钠质量为x 。

2323Na CO +CaCl =C 106100
x 10g
aCO +2NaCl
↓ 10010g =106x
x=10.6g ,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6g
100%96.4% 11g
⨯≈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18、长颈漏斗C2KMnO4K2MnO4+MnO2+O2↑ C过滤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①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混合物的分离和溶液的配制等,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详解】
实验一:(1)仪器①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做铁丝燃烧的性质实验,需纯度较高的氧气,集气瓶放少量的水,氧气不易溶于水,应用排水法收集,选用的收集装置是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溶液能与盐酸反应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能除去氯化氢气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除去水蒸气,制取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先除杂质后干燥,并且长进短出,用图2装置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正确的是c→d→a→b。

故选C;
实验二:
(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存在反应生成的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二氧化锰。

从完全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获得氯化钾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故填:过滤;
(2)蒸发时玻璃棒搅拌时,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3)图3的标签应标注溶液的名称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是:KCl溶液,7.5%;故标签为:;
(4)①若氯化钾固体不纯,氯化钾的质量偏小,溶质偏小,溶剂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低;②砝码生锈了会导致称量的氯化钠偏大,溶质偏大,溶剂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③若量水时仰视量筒刻度,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公式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低;④装瓶时不慎将少量溶液洒在试剂瓶外,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故选①③;
【点睛】
除去气体中杂质时,水蒸气要在最后除去。

检验气体成分时,首先检验水蒸气存在。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比较两块金属片的硬度 氧化铝的熔点比金属铝的熔点高 232Al+3CuCl 2AlCl +3Cu ═ 氢气 产生白色沉淀 无色溶液变蓝 取Cu 与15%的CuCl 2溶液混合,加热 2
Cu+CuCl 2CuCl 电子层数越多越易失去电子 强 ABD
【解析】
[实验回顾]
(1)常通过相互刻划的方法比较两物质的硬度,有划痕的金属硬度较小.所以,由图示可知,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比较两块金属片的硬度.
(2)氧化铝的熔点比金属铝的熔点高,所以将一片铝箔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实验反思]
(1)铝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铝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32Al+3CuCl 2AlCl +3Cu ═;
(2)由图测得的pH 值可知,氯化铜溶液呈酸性,金属铝和溶液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反应生成的无色气体是氢气;
[实验方案]
①用试管取其中一份溶液,滴加适量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中含有Cl —;
②因为Cu(NH 3)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所以将另一份溶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无色溶液变蓝色,证明该溶液中含有Cu(NH 3)2+;
[反思评价]
(1)白色沉淀在反应一段时间之后产生,由温度曲线可知,反应一段时间之后温度升高,又因为将Cu 粉与15%CuCl 2溶液混合,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说明反应和温度有关,改进的方法是取Cu 与15%的CuCl 2溶液混合,加热; (2)该反应中,铜和氯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亚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Cu+CuCl 2CuCl ;
[思维拓展]
(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位置越靠前,越容易失去电子,钙的金属活动性比镁强,结合两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两者最外层电子书相同但是电子层数不同,所以可以推测出金属失电子能力的强弱规律是:电子层数越多越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