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产地的黄连抗菌作用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产地的黄连抗菌作用实验研究? 精品
精品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不同产地的黄连抗菌作用实验研究
学院:
医学院
专业:
药学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二0一一年六月
精品
摘要
目的影响中药材质量及成效的因素很多,产地因素尤为重要。

通过对不同产地药用植物黄连对不同致病细菌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可以为判断其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供直接的实验依据;并为判断研究其中化学成分的抗菌作用及其抗菌相互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应用水煎法对五种不同产地〔四川、湖北房县、山东泰山、神农架、贵州〕的黄连进行提取,采用等倍稀释法来测定该产地黄连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测溶液OD值的方法来测定溶液中细菌的浓度,设置一个不加菌液的对照组来消除药物对菌液OD值的影响,并测出相同药物的不同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用平板培养
计数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

再进行数据整合和结果比较,并作出抑菌效用评价。

结果五种产地的黄连〔房县、四川、山东、神农架、贵州〕对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是1/1024、1/1024、1/512、1/1024、1/512 g/ml。

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是1/512、1/512、1/256、1/512、1/256 g/ml。

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是1/1024、1/1024、1/512、1/512、1/1024 g/ml。

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是1/512、1/512、1/256、1/256、1/512 g/ml。

对伤寒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是1/1024 g/ml、1/512、1/512、1/256、1/256 g/ml。

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是1/512、1/256、1/256、1/128、1/128 g/ml。

对乙型副伤寒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是1/1024 g/ml、1/1024 g/m l、1/512 g/ml、1/512、
1/256 g/ml。

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是1/512 、1/256 、1/256 、1/128、1/128 g/ml。

结论五种产地的黄连中,对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湖北房县、四川和神农架的黄连。

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湖北房县、四川和贵州的黄连,对伤寒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湖北房县的黄连,对隐形附伤寒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湖北房县和四川的黄连。

综合来说,黄连的产地不同对其抗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黄连;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细菌
Abstract
Objectiv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nd the place of origin factor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Medicinal plants on different areas of different bacteria antibacterial berberine can determine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value to provide direct experimental evidence and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interaction which to determine which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antibiotic
Methods Application of decoction method on five different areas (Sichuan, Hubei, Fang County, Shandong Taishan, Shennongjia, Guizhou) of berberine was extracted, such as dilution method used to determine the origin Coptis extract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by measuring OD solution value method to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bacteria in solution, set up a control group without bacteria to eliminate drugs on the OD values of bacteria and measured the same drug in different strains of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and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By comparing the the MIC and MBC of Coptis which produced in different
areas,judge whether the origin of different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Coptis impact. This is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o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berberine.
Results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of five Coptis which are produced in five areas (Fang County, Sichuan, Shandong, Shennongjia, Guizhou) on staphylococcus were 1/1024、1/1024、1/512、1/1024、1/512
g/ml.the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of five Coptis on staphylococcus were 1/512、1/512、1/256、1/512、1/256 g/ml.On E. coli were 1/1024 、1/1024 、1/512 、1/512 、1/1024 g/ml.the MBC of five Coptis on E. coli were 1/512、1/512、1/256、1/256、1/512 g/ml.The MIC on salmonella typhi were 1/1024、1/512、1/512、1/256、1/256 g/ml.the MBC of five Coptis on salmonella typhi were 1/512、1/256、1/256、1/128、1/128 g/ml. The MIC on Bacterium paratyphosum B were 1/1024、1/512、1/512、1/256、1/256
g/ml.the MBC of five Coptis on invisible attached salmonella typhi were
1/512、1/256、1/256、1/128、1/128 g/ml.
Conclusions The five kinds of Coptis in which have the best antimicrobial efficacy on staphylococcus are produced in Hubei Fang County, Sichuan and Shennongjia and in which have the best antimicrobial efficacy on E. coli are produced in Hubei Fang County, Sichuan and Guizhou and in which have the best antimicrobial efficacy on salmonella typhi are produced in Hubei Fang County and in which have the best antimicrobial efficacy on invisible attached salmonella typhi are produced in Hubei Fang County and Sichuan. In short, the origin of Coptis is a key factor of the effect of its antibacterial affecting.
Key words: Coptis;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Bacterial
目录 TOC \o "1-3" \h \z \u
l "_Toc264047788" 前言1
l "_Toc264047789" 1 材料与方法 REF _Toc264047789 \h 2
l "_Toc264047790" 1.1 材料来源 REF _Toc264047790 \h 2
l "_Toc264047791" 1.1.1 药材 REF _Toc264047791 \h 2
l "_Toc264047792" 1.1.2 细菌株 REF _Toc264047792 \h 2
l "_Toc264047793" 1.1.3 培养基 REF _Toc264047793 \h 2
l "_Toc264047794" 1.1.4试剂 REF _Toc264047794 \h 2
l "_Toc264047795" 1.1.5仪器 REF _Toc264047795 \h 2
l "_Toc264047796" 1.2 方法 REF _Toc264047796 \h 3
l "_Toc264047797" 1.2.1 玻璃器皿的处理 REF _Toc264047797 \h 3
l "_Toc264047799" 1.2.2 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的配置 REF _Toc264047799 \h 3
l "_Toc264047800" 1.2.3 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置 REF _Toc264047800 \h 3
l "_Toc264047801" 1.2.4 生理盐水的配置 REF _Toc264047801 \h 3
l "_Toc264047802" 1.2.5 细菌的复苏 REF _Toc264047802 \h 3
l "_Toc264047803" 1.2.6 0.5McF麦氏比浊管的配置 REF _Toc264047803 \h 3
l "_Toc264047804" 1.2.7 菌液的配置 REF _Toc264047804 \h 3
l "_Toc264047805" 1.2.8 水提物的制备 REF _Toc264047805 \h 4
l "_Toc264047807" 1.2.9 细菌浓度与OD值的线性关系 REF _Toc264047807 \h 4
l "_Toc264047808" 1.2.10 水提物MIC的测定 REF _Toc264047808 \h 4
l "_Toc264047809" 1.2.11 水提物MBC的测定 REF _Toc264047809 \h 5
l "_Toc264047810" 1.3 分析指标 REF _Toc264047810 \h 5
l "_Toc264047811" 2 结果与分析 REF _Toc264047811 \h 6
l "_Toc264047812" 2.1 菌液浓度与OD值的线性关系 REF _Toc264047812 \h 6
l "_Toc264047813" 2.2 MIC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试管的性状 REF
_Toc264047813 \h 6
l "_Toc264047815" 2.3 五种产地的黄连分别对四种细菌的抑菌曲线 REF
_Toc264047815 \h 6
l "_Toc264047816" 2.4 五种产地的黄连分别对四种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REF _Toc264047816 \h 6
l "_Toc264047817" 3 讨论 REF _Toc264047817 \h 6
l "_Toc264047818" 3.1 本研究中MIC 测定方法的特点 REF _Toc264047818 \h 6
l "_Toc264047819" 3.2 黄连在医学上的应用 REF _Toc264047819 \h 6
l "_Toc264047820" 3.3 药物现在的研究现状以及药物主要抗菌成分与抗菌作用的
关系 REF _Toc264047820 \h 6
l "_Toc264047821" 3.4 结果讨论 REF _Toc264047821 \h 6
l "_Toc264047822" 3.4.1 同一〔产地〕药物对不同细菌的抗菌作用的差异。

REF _Toc264047822 \h 6
l "_Toc264047823" 3.4.2不同〔产地〕药物对同一细菌的作用差异REF
_Toc264047823 \h 6
l "_Toc264047824" 3.5 产生作用差异的原因分析 REF _Toc264047824 \h 6
l "_Toc264047825" 3.6 本实验尚未解决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REF
_Toc264047825 \h 6
l "_Toc264047826" 4 结论 REF _Toc264047826 \h 6
l "_Toc264047827" 参考文献 REF _Toc264047827 \h 6
l "_Toc264047828" 致谢 REF _Toc264047828 \h 6
前言
黄连为多年生草本毛茛科植物。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成效,可产生抗菌、抗肿瘤、解热抗炎、降血脂、降血糖和抗心律失常等多种药理作用,主治痢疾,伤寒、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猩红热,白喉,肺脓肿,溃疡性结肠炎,白色念珠病,麻疹,百日咳,烧伤,眼部感染性疾病,高血压等疾病[1]。

黄连中主要
有效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素〕。

黄连碱,药根碱也是抗菌作用的重要成分,因协同作用,所以黄连的抑菌作用强,而且抑菌范围广。

黄连还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1〕抗菌作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HYPERLINK "://baike.baidu/view/36276.htm" \t "_blank" 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2〕抗
病毒作用: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3〕抗原虫作用:体外抑制阿米巴原虫、
阴道滴虫、锥虫[2] 。

临床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和高血压等疾病。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俗称大肠杆菌。

为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


芽孢,肠外感染的菌株有多糖包膜〔微荚膜〕。

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

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外
组织或器官时,可引起肠外感染。

某些菌株具有较强的毒力,可引肠内感染,如腹膜炎、 HYPERLINK "://baike.baidu/view/38285.htm" \t "_blank" 胆囊炎、膀胱炎
及腹泻等。

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病症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

感染可能是致命
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葡萄球菌属因细菌常堆聚成葡萄串状而得名。

广泛分布于空气、水、土壤、人和动物
的皮肤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

呈球形或略呈椭圆形,葡萄串状排列,平均直径0.8-1.0μm,革兰氏阳性菌。

葡萄球菌的抵抗力是无芽孢菌中最强的细菌之一。

耐甲氧西
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内感染常见的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侵袭性酶
和外毒素,故其毒力强。

其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可引起化脓性炎症,由金黄色葡
萄球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疖、痈、毛囊炎、蜂窝组织感染等;内脏器官感染,
如气管炎、肺炎、脓胸等以及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
素可引起食物中、假膜型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毒性休克综合症等。

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革兰阴性杆菌,大小为〔0.6~1.0〕μm×〔 2~4〕
μm,有菌毛,多数有周身鞭毛,一般无荚膜,无芽孢,兼性厌氧。

其造成之HYPERLINK "://baike.baidu/view/2152482.htm" \t "_blank" 伤寒病,常称“伤寒热〞(typhoid fever),其病症包括高烧,可达39°至40°C;其他病症有腹痛、严
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rose spot)等。

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
发症。

其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染力很高。

乙型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 HYPERLINK "://baike.baidu/view/14713.htm" \t
"_blank" 人类,仅偶而感染 HYPERLINK "://baike.baidu/view/7866.htm" \t
"_blank" 动物。

其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儿童易患副伤寒乙,但可因地区、年
代等而不同。

由于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日益增多,药用植物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显示不同产地药用植物黄连主要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8-10],目前主要以其中
活性物质含量评价不同产地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用植物质量,进而推断其药理效应强度,这种评价方法存在局限。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产地药用植物黄连对不同致病细菌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可以为判断
其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供直接的实验依据;并为判断研究其中化学成分
的抗菌作用及其抗菌相互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1.1 药材
黄连〔产自房县、四川、山东、神农架、贵州的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枯燥根茎〕经湖北
省食品药品检验监督研究院的副主任药师康四和鉴定为正品。

1.1.2 细菌株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杆菌〔由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微
生物实验室提供〕。

1.1.3 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购于杭州微生物试剂〕;营养肉汤〔购于天津市英博生化试剂〕。

1.1.4试剂
分析纯氯化钠〔购于武汉市中南化工试剂〕,氢氧化钠〔天津市博迪化工,生产批号20210125〕,硫酸98%〔岳阳欣祥化工〕,氯化钡〔山东众诚钡盐化学〕。

1.1.5仪器
无菌操作台〔SW-CJ-2FD型双人单面净化工作台,苏州净化〕;SHZ-Ⅲ型循环水真空
泵〔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DELTA 320 pH计〔METTLER TOLEDO〕;Uopu DHP-90
系列〔303A-S系列〕不锈钢胆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索普仪器制造〕;DHG-9070A型
电热恒温鼓风枯燥箱〔上海索普仪器制造〕;不锈钢双层立式电热蒸汽压力消毒器〔MODEL YX-450,上海三申医疗器械〕;752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
厂制造〕;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800离心机〔常州国华电器〕;超纯水机〔前沿科技〕。

1.2 方法
先用碱液将实验要用到的玻璃器皿刷洗干净,晾干。

再按重铬酸纳50g:水850ml:
浓硫酸100ml的比例配置4000ml洗液。

先将200g重铬酸纳溶于3400ml温水中,在
缓慢参加400ml浓硫酸,搅拌混匀。

最后将配置好的洗液倒入陶瓷缸,再将清洗干净
的仪器投入洗液中,并使之完全没入,浸泡20h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烘干。


燥后放入高压灭菌锅中高压灭菌〔124℃,20min〕。

1.2.2 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的配置
取营养肉汤粉2.9g,加蒸馏水至1000ml,加热摇匀至肉汤粉完全溶解,再分装至4个250ml锥形瓶中,每瓶250ml,加塞,置高压灭菌锅中灭菌〔124℃,20min〕,冷却后
取出,放入冰箱中保存〔1℃〕。

1.2.3 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置
取35g营养琼脂粉,加蒸馏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置高压灭菌锅中灭菌
〔124℃,20min〕,取出后趁热倾倒5ml在一次性培养皿中,冷却凝固,放冰箱中保存。

1.2.4 生理盐水的配置
取分析纯氯化钠0.9g,加蒸馏水至100ml,搅拌混匀,置高压灭菌锅中消毒
〔124℃,20min〕,冷却后取出,再放入冰箱中保存。

1.2.5 细菌的复苏
从冰箱取出冷藏的菌种,在无菌室中用接种环将原始菌种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
放入37℃温箱中培养18小时。

取0.25gBaCl2溶于100ml蒸馏水中得浓度为0.25%的BaCl2溶液。

取98%的浓
硫酸1ml溶于98ml蒸馏水中,得到浓度为1%的稀硫酸。

取0.2ml0.25%的BaCl2溶
液和9.8ml1%的稀硫酸混合,得0.5McF的BaSO4 悬浊液。

测其OD值为0.108。

在无菌室中,将斜面培养基上的细菌用生理盐水冲入营养肉汤中。

取局部细菌肉
汤溶液,以无菌肉汤调零,测其OD值。

通过添加无菌肉汤稀释,使其OD值为0.108,此时菌液浓度为1×108/ml。

1.2.8水提物的制备
应用水煎法[5]对五种不同产地〔四川、湖北房县、山东泰山、神农架、贵州〕的黄
连进行提取。

分别取五种产地的黄连各150g,分别用1500ml清水浸泡20分钟,然后
将黄连及浸泡液转入搪瓷缸中,加热煮沸1小时后放入冰箱保存[4]。

1.2.9 细菌浓度与OD值的线性关系。

分别抽滤,然后分别向5份药渣中加750ml
水,煮沸30分钟,抽滤。

分别合并滤液,沸水浴上浓缩,都稀释成150毫升,这样
黄连提取物就被浓缩成1g/ml。

将浓缩液分别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率离心15分钟,
分别取上清液,做上标记后分装并高压灭菌,冷却
麦氏比浊法是通过配置麦氏比浊管来确定微生物溶液浓度的方法。

麦氏比浊管具体的
配制方法是根据硫酸和氯化钡的比例来定的,有表可查,这样不同比例生成的硫酸钡
沉淀的浓度不同,且都有定值[5]。

麦氏比浊管的配比方下:
表1 麦氏比浊管的配制方法
管号(McFarland)
1
2
3
4
5
0.25%BaCl2〔ml〕
1%H2SO4(ml)
细菌的近似浓度(×108/ml)
1
3
6
9
12
15
我们通过配制麦氏比浊管并与细菌溶液比较来确定细菌溶液的浓度,然后等倍稀释已经确定浓度的细菌溶液,分别测取它们的OD值。

用细菌溶液浓度与其对应OD值做回归曲线,验证其线性关系。

具体操作如下:在无菌操作室〔紫外灯照30min〕将培养后的细菌用50ml的生理盐水洗到一次性培养皿中。

测该5个麦氏点BaSO4溶液〔其对应的细菌浓度为15×108/ml〕的OD值为0.9〔600nm〕,调配菌液,使其OD近似0.9。

得菌液1再用10倍生理盐水稀释菌液1的菌液2,用生理盐水调零,测得OD值A;再用同样方法得菌液3、4、5、6、7,并测OD值OD2、OD 3、OD4、OD5、OD6、OD7。

将结果作图
1.2.10 水提物MIC的测定
采用等倍稀释法[5]来测定该产地黄连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在波长600nm[6]处测溶液OD值的方法来测定溶液中细菌的浓度,设置一个不加菌液的对照组来消除药物对菌液OD值的影响,并测出相同药物的不同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如表二所示为实验组的配制方法,取14支灭菌试管,按表二所示编号。

一号试管中参加肉汤培养基6ml,黄连水煎液2ml,混匀之后从中吸取4ml混合液到2号管,并再向2号管参加肉汤培养基4ml,依次类推,到第12管混合均匀后吸取4ml混合液弃去。

阴阳对照组都分别参加肉汤培养基4ml,阳性对照中参加0.1ml头孢注射液,阴性对照中不加药物。

最后向这14支试管中都参加0.1ml1×108/ml的细菌溶液。

同样
的方法再做两组平行实验组。

配制好之后一起放入恒温箱中37℃培养18h后,取出,观察并记录各管性状。

然后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量每管溶液的OD值。

表2:黄连体外抗菌作用研究实验组
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
肉汤培养基ml
6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药物ml
2→
4→
4→
4→
4→
4→
4→
4→
4→
4→
4→
弃去
头孢
药物稀释倍数1/4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
1/2048
1/4096
1/8192
菌液
ml
表3:黄连体外抗菌作用研究空白对照组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肉汤培养基ml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药物ml
1→
2→
2→
2→
2→
2→
2→
2→
2→
2→
弃去
药物稀释倍数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
1/2048
1/4096
1/8192
菌液ml
如表三所示为实验空白对照组的配制方法。

取12支灭菌试管,按表三所示编号。

一号试管中参加肉汤培养基3ml,黄连水煎液1ml,混匀之后从中吸取2ml混合液到2
号管,并再向2号管参加肉汤培养基2ml,依次类推,到第12管混合均匀后吸取2ml
混合液弃去。

1.2.11 水提物MBC的测定
自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各实验组管中分别取出0.5ml培养物置于无菌琼脂平板中,用
医用棉签涂匀,再将培养皿放入温箱中(35℃)培养18 h左右, 以平皿上菌落数小于5
的药物浓度为最小杀菌浓度[9]
1.3 分析指标
最小抑菌浓度〔MIC〕:在特定环境下孵育24小时,可抑制某种微生物出现明显增长
的最低药物浓度即最小抑菌浓度,用于定量测定体外抗菌活性。

最小杀菌浓度〔MBC〕:将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中未见细菌生长的各管肉汤细菌
溶液接种到平板上,标记。

在37℃恒温箱中培养16-18小时,以菌落在5个以下为标准,那么试管内药物浓度记为最小杀菌浓度〔MBC〕[7]。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液浓度与OD值的线性关系
验证线性关系的实验中测得的OD值如下:〕OD1=0.9,OD2=0.15,OD3=0.112,
OD4=0.075,OD5=0.063,OD6=0.026,OD7=0.006。

以细菌溶液浓度为横坐标,以其对
应OD值为纵坐标做图
R
2
1
10
15
20
图1:菌液浓度与其OD值的线性关系图
由图1可知,由于R2 =0.9898,所以细菌溶液浓度与其对应的OD值成良好的线性关系。

所以通过测量细菌溶液的吸光度来间接反映细菌溶液的浓度,并由此确定药物的
抗菌效果[8]。

2.2 MIC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试管的性状
1、房县黄连对4种细菌的MIC实验中,全部都是3组实验组试管1-8号管澄清透明,颜色由深棕色依次减淡至亮黄色,9-12管是浑浊液,且浑浊度依次增大,但颜色任继
续依次减淡。

阳性对照有明显浑浊,阴性对照澄清透明。

对照组全部试管都是澄清透
明状,颜色依次由深棕色减淡直到淡黄色。

2、四川黄连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隐形附伤寒杆菌3种细菌的MIC实验中,全部
都是全部都是3组实验组试管1-8号管澄清透明,颜色由深棕色依次减淡至亮黄色,
9-12管是浑浊液,且浑浊度依次增大,但颜色任继续依次减淡。

阳性对照有明显浑浊,阴性对照澄清透明。

对照组全部试管都是澄清透明状,颜色依次由深棕色减淡直到淡
黄色。

对伤寒杆菌的MIC实验中,3组实验组1-7号澄清透明,8-12管是浑浊液,其
他性状一致。

3、山东黄连对4种细菌的MIC实验中,全部都是3组实验组试管1-7号管澄清透明,颜色由深棕色依次减淡至亮黄色,8-12管是浑浊液,且浑浊度依次增大,但颜色任继
续依次减淡。

阳性对照有明显浑浊,阴性对照澄清透明。

对照组全部试管都是澄清透
明状,颜色依次由深棕色减淡直到淡黄色。

4、神农架黄连对大肠杆菌、隐形附伤寒杆菌3种细菌的MIC实验中,全部都是全部
都是3组实验组试管1-8号管澄清透明,颜色由深棕色依次减淡至亮黄色,9-12管是
浑浊液,且浑浊度依次增大,但颜色任继续依次减淡。

阳性对照有明显浑浊,阴性对
照澄清透明。

对照组全部试管都是澄清透明状,颜色依次由深棕色减淡直到淡黄色。

对葡萄球菌的MIC实验中3组实验组1-8号澄清透明,9-12管是浑浊液,其他性状一致。

对伤寒杆菌的MIC实验中3组实验组1-6号澄清透明,7-12管是浑浊液,其他性
状一致。

5、贵州黄连伤寒杆菌、隐形附伤寒杆菌2种细菌的MIC实验中,全部都是全部都是3
组实验组试管1-6号管澄清透明,颜色由深棕色依次减淡至亮黄色,7-12管是浑浊液,
且浑浊度依次增大,但颜色任继续依次减淡。

阳性对照有明显浑浊,阴性对照澄清透明。

对照组全部试管都是澄清透明状,颜色依次由深棕色减淡直到淡黄色。

对葡萄球菌的MIC实验中3组实验组1-7号澄清透明,8-12管是浑浊液,其他性状一致。

对大肠杆菌MIC实验中3组实验组1-8号澄清透明,9-12管是浑浊液,其他性状一致。

以3组实验组各管的OD值的平均值减去空白对照组对应试管的OD值即为该药物浓度下的OD净值。

以该净值为纵轴,以管号为横轴做出以下抗菌曲线图。

如图2所示,曲线的拐点越靠后,外表该曲线代表的黄连的最小抑菌浓度越小,同时也说明该黄连的抑菌效果最好。

该曲线的拐点处所代表的药物浓度就是该药物对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五种产地的黄连中对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是房县、四川和神农架的黄连。

如图3所示,五种黄连中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比较好的是房县、四川和贵州的黄连
如图4所示,五种黄连中对伤寒杆菌的抑菌效果比较好的是房县的黄连
如图5所示,五种黄连中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比较好的是房县和四川的黄连
表4:五种产地的黄连分别对四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黄连产地
对葡萄球菌的MIC〔g/ml〕
对大肠杆菌的MIC〔g/ml〕
对伤寒杆菌的MIC〔g/ml〕
对隐形伤寒杆菌的MIC〔g/ml〕
湖北房县
1/1024
1/1024
1/1024
1/1024
四川
1/1024
1/1024
1/512
1/1024
山东
1/512
1/512
1/512
1/512
神农架
1/1024
1/512
1/256
1/512
贵州
1/512
1/1024
1/256
1/256
2.4 五种产地的黄连分别对四种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
自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各实验组管中分别取出0.5ml培养物置于无菌琼脂平板中,用医用棉签涂匀,再将培养皿放入温箱中(35℃)培养18 h左右, 以平皿上菌落数小于5的药物浓度为最小杀菌浓度[9]。

表5:五种产地的黄连分别对四种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
黄连产地
对葡萄球菌的MBC〔g/ml〕
对大肠杆菌的MBC〔g/ml〕
对伤寒杆菌的MBC〔g/ml〕
对乙形副伤寒杆菌MBC〔g/ml〕湖北房县
1/512
1/512
1/512
1/512
四川
1/512
1/512
1/256
1/256
山东
1/256
1/256
1/256
1/256
神农架
1/512
1/256
1/128
1/128
贵州
1/256
1/512
1/128
1/128
3 讨论
3.1 本研究中MIC 测定方法的特点
本实验用等倍稀释法测定MIC,该法是比较传统的试管稀释法,结果明显,比单
纯的用肉眼观察,与麦氏比浊管比较浑浊度的方法更为科学也更有说服力[10]。

另外,在波长的选择上,多数研究都选择600-630nm之间,本实验选择在600nm处测量其OD 值。

经过实验验证,如图1在600nm处,细菌浓度与OD值呈较良好的线性关系。


不利因素较多,如操作较复杂,易被污染等[11]。

3.2 黄连在医学上的应用
黄连的主要药理作用:①抑菌作用:黄连煎剂及小檗碱等成分对革兰氏阳性和阴
性细菌〔痢疾杆菌、霍乱杆菌等〕、流感病毒、原虫及真菌类〔白色念珠菌等〕均有
较强的抑制作用,以黄连碱的作用最强,其次顺序为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其作
用机制在于抑制微生物的RNA及蛋白质的合成[12];②抗炎作用:小檗碱型季铵碱
〔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及黄连碱等〕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13];③抗溃疡作用:
黄连与小檗碱对小鼠应激性溃疡均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并能抑制胃液分泌;④降血
压作用:对实验动物有显著降压作用,但持续时间较短。

降压作用可能与抑制胆碱酯
酶和直接抑制心脏有关。

此外,黄连还有利胆及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14]。

3.3 药物现在的研究现状以及药物主要抗菌成分与抗菌作用的关系
最新研究说明黄连的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等生物碱含量与产地有密切关联[15],
其中黄连碱的含量与日照强度和时间有明显关系[15],小檗碱那么与产地的环境湿度
有密切联系[16]。

而这两种成分都是黄连抗菌成分中抑菌效果最好的,两者可发挥协
调作用,大幅度增强了抗菌能力和抗菌范围[17]。

代春美等利用微量热法,测定了不
同产地黄连在37℃时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过程的热效应变化,根据热动力学参数分析
得知产地不同的黄连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强度不同[18]。

3.4 结果讨论
3.4.1 同一〔产地〕药物对不同细菌的抗菌作用的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五种产地的黄连中,房县的黄连对四种细菌的抗菌作用没有差异。

四川的黄连对伤寒杆菌的抗菌作用稍差于其他三种细菌。

山东的黄连对四种细菌
的抗菌作用差异不明显。

神农架的黄连对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最好,对伤寒杆菌的抗
菌作用最差。

贵州黄连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最好,对伤寒杆菌和乙型伤寒杆菌的抗
菌作用最差。

3.4.2不同〔产地〕药物对同一细菌的作用差异
从表4,图2、3、4、5中可以看出,五种产地的黄连中,对葡萄球菌抗菌效果最好的是五种产地的黄连中对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是房县、四川和神农架的黄连。

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比较好的是房县、四川和贵州的黄连。

对伤寒杆菌的抑菌效果比较好的是房县的黄连。

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比较好的是房县和四川的黄连。

3.5 产生作用差异的原因分析
可能与产地种植技术人员能否较好地执行专家制定的种植方案有关,这也进一步说明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的必要性。

也可能与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因素有关,中药有效成分的累积与其生长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19]。

当然,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误差也是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3.6 本实验尚未解决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实验只研究了黄连水提物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葡萄球菌和乙型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对其他菌的抑制效果还有待于验证。

还需要探究温度和pH值对黄连水提物有效成分是否有影响。

还有,高压灭菌对药物水提物中的有效成分是否有破坏也是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此外黄连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寻找出能更好提取黄连有效抗菌成分的方法。

4 结论
本实验结果初步显示:不同产地的黄连的抗菌作用有一定的差异。

这五种产地的黄连中,湖北房县的黄连的抗菌效果相比照拟好,其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四种细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在五种黄连中都是最低的。

而且其抗菌范围很广,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四种细菌的抗菌效果都比较理想。

但是这五种产地的黄连的抗菌作用都比较理想〔其MIC值都小于0.05[20]〕。

所以,在临床用药选择上,不需要特地选择某个特定产地的黄连。

参考文献
[1] 郑汉臣.药用植物学第5版[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2 ) ,124 ~126
[2]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l993,67.
[3] 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l99l,l06
[4] 黄旭军,李强国,刘汉胜等.微量热法研究不同产地的黄连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J].湘南中医杂志.2002,21(4):249-2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