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
在人类历史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期,人们都有着演戏的欲望。
戏剧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在文字形成之前戏剧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人们在原始社会的祭奠鬼神的仪式上所作的表演可以被看作是戏剧的萌芽状态。
早在小说诞生之前戏剧已经活跃在古希腊的舞台上。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戏剧家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诸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一系列悲剧,阿里斯托芬则创作了大量喜剧。
这些伟大的戏剧家所创作的古希腊戏剧至今仍旧是西方戏剧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欧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戏剧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起,英国戏剧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
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激进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将中世纪戏剧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他的作品《铁木耳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耳他的犹太人》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他对个性解放和个人权力的追求。
这一时期英国戏剧界的领袖人物则非莎士比亚莫属。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37个剧本。
就创作风格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开始创作到1600年止,作品主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如《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约翰王》、《里查三世》等。
第二个时期从1601年到1607年,作品以悲剧为主,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部悲剧标志着莎士比亚登临了戏剧艺术的颠峰。
第三个时期从1608年至1612年,作品以神话和传奇剧为主,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的的作品开创了西方戏剧的新纪元,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戏剧精品。
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以讽刺喜剧见长的本?琼生成为英国戏剧界的领导者。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戏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低潮之中。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舞台出现了喜剧的短暂复兴,歌德斯密和谢里丹是这一时期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
十九世纪显然不是戏剧的时代,而是英国诗歌、散文及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晚期又出现了以风俗喜剧着称的优秀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二十世纪英国戏剧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指的是二十世纪初以萧伯纳为代表的剧作家所创作的社会问题剧;而后一阶段则是指五、六十年代以奥斯本为代表的愤怒派戏剧和以贝克特、品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
在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着名剧作家尤今?奥尼尔是第一位获得世界承认的美国剧作家,也是美国戏剧的奠基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又诞生了一批重要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其中包括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及阿尔
比等人。
通过对英语戏剧史的简单回顾,不难看到戏剧文学在英美文学中所占据的地位其实并不亚于英语的小说、诗歌,戏剧可以说是英美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英语小说和诗歌的翻译,一直以来翻译界讨论颇多,然而对于戏剧的翻译却谈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迄今为止,学术界之所以对于戏剧翻译给予的关注非常有限,也许是由于戏剧作品的译者所面临的特殊困难造成的。
戏剧文本的译者面临的问题有别于其他任何类型的翻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主要的困难在于戏剧文本本身的性质,“尽管语际翻译涉及到一个特定文本从原语到的语的转移,但是戏剧文本的翻译过程还涉及到语言学之外的各种因
素”(Bassnett,1985:87)。
不同于小说、诗歌的翻译,“戏剧艺术的双重性要求语言和视象、音效结合起来”(Baker,1998:71)。
因此,戏剧作品的译者就面临一个选择,是把剧本视为文学作品,还是把它视为戏剧舞台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译者的不同选择会对他采取的翻译策略产生重大的影响。
尽管当译者在翻译某一剧作家的全集的时候,他也许可以将其剧作作为文学作品来介绍给译语读者。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剧本的本质并不是供人阅读的,而是为舞台而作的。
一部戏剧文本和剧作的演出之间存在互为依存的紧密关系,“这两种文本――书面的和演出的――是共存的、无法分割的”(Bassnett,1985:87)。
正是这样的一种特殊关系使得“译文的忠实度――建立起译语和原语的关系――和可接受度――在译
语环境中构筑起一个流畅的文本――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Baker,1998:71),
因而也就给戏剧文本的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作者选取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两部主要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的汉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中国舞台上林林总总的“莎剧”变体,探讨戏剧文本翻译有别于一般文学翻译的特性。
之所以选取莎士比亚的剧作作为研究素材,除了莎剧代表着戏剧创作的颠峰以外,更因为莎士比亚是一位
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在他的作品里,各种锦词警句俯拾皆是,字里行间妙语泉涌。
其剧作的语言不仅诗意浓厚、富于修辞,而且各种语体风格并存。
可以说莎剧的翻译对于戏剧文本的译者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考验。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1
章对戏剧文学、戏剧语言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归纳。
第2章是对戏剧翻译理论的综合论述,其中包括传统翻译标准与戏剧翻译之,对戏剧翻译的特点、戏剧表达的特性对于戏剧译者的影响的分析,以及对戏剧翻译的策略、戏剧翻译的研究重点的探讨。
第3章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多译本比较对于戏剧翻译中“可演性”的翻译进行了探索。
第4章以《哈姆雷特》的汉译本为例,探讨了传统诗剧的翻译。
第5章以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莎剧为例,介绍了戏剧翻译中常见的文化归化的策略。
最后部分的结论则概述了本文的要点。
第1章戏剧语言分析 (5)
戏剧文学概述 (5)
戏剧语言分析 (8)
第2章戏剧翻译理论综述 (32)
传统翻译标准与戏剧翻译之 (32)
结语……………………………………………………………
戏剧翻译的特点 (40)
戏剧表达的特性对于戏剧译者的影响 (51)
戏剧翻译的策略 (56)
戏剧翻译的研究重点――对于可演性的探讨 (60)
第3章可演性的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多译本比较 (65)
绪论 (65)
戏剧语言的口语化 (68)
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71)
戏剧辞格的翻译 (75)
戏剧的舞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