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残疾人节日时间及由来(共五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残疾人节日时间及由来(共五则)
第一篇:2016年残疾人节日时间及由来
2016年残疾人活动日
爱耳日:3月3日第17届主题-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世界自闭症日:4月2日第9届全国助残日:5月15日第25次届
全国爱眼日:6月6日第20届全国肢残活动日:8月11日第7届国际聋人节:9月25日第59届国际盲人节:10月15日第33届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第24届国际残疾人日:12月3日第24届
爱耳日
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亿。
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
老年性耳聋有的949万,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不断增加。
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
导致耳聋的因素有耳毒性药物、遗传、感染和疾病,因坏境噪音污染、意外事故导致耳聋的人数逐渐增多。
这一人数众多、特殊困难的残疾人群体,已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国部分城市已经成立了防聋指导小组,开展了耳聋的流行病学调查,并积极拓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它国际组织的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卫生部组织颁发的《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对加强耳聋性药物的使用管理,减少听力语言残疾的发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1998年1月,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及在京的听力学界、特殊教育学界的知名专家进行座谈,大家一致建议由卫生部牵头,尽快确立全国“爱耳日”,加强社会宣传,普及耳聋预防和康复知识,以减少耳聋发生。
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
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
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自闭症全球有3500万人患有自闭症这种神经系统疾病。
患病的儿童发育受到阻碍,缺乏正常的语言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为了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意识,争取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的状况,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
这项决议由卡塔尔提出,另有50个国家共同提案。
自闭症儿童患者,是一个数目不断增加,却不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理解的群体,是个缺乏社会普遍关爱的群体。
有报道:美国卫生部官员表示,每156个美国儿童中就会有一人患有自闭症。
这样高的比例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为此美国卫生部呼吁公众加强对这种病的关注。
在中国,如果按儿童人口计算,据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中国儿童人口数量为2亿9千万左右,占总人口的22.89%。
自闭症儿童约占了儿童总数的千分之6强。
而且不能否认,还有许多自闭症儿童没有被发现、诊断,更说不上治疗。
中国的自闭症儿童患者人数和治疗矫正方面都始终面临巨大的挑战。
自闭症是个“疑症”,就国内、国际医疗水平还没有找到它的病因,对自闭症儿童的所有生理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
但是可以断定:自闭症是先天性的脑发育障碍疾病,是神经系统的疾病,并且将终身伴随,不能治愈。
国外象美国、英国旅游、日本旅游等发达国家诊断、治疗自闭症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实践证明,经过早期正确地、坚持不懈地干预,许多自闭症儿童是能够融入社会、自立生活的。
全国助残日
199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根据该法第48条规定:“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从1991年5月15日开始实施,
“全国助残日”活动即从当年开始进行。
全国每年都进行“助残日”活动,每年助残日活动的主题,都是依据当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确立的。
全国爱眼日
1992年9月25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王延华与流行病学教授耿贯一首次向全国倡议,并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爱眼日第一次研讨会。
这一倡议受到眼科学界和眼科专家们的响应,决定每年5月5日为“全国爱眼日”。
1993年5月5日,天津首次举办爱眼日宣传活动。
受此影响,从1994年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在5月5日举办义诊咨询活动,同时宣传爱眼日的意义。
1996年,国家卫生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重新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全国肢残活动日
2010年首次“肢残人活动日”主题是:消除障碍快乐畅行
我国广大肢残人早就迫切希望设立一个肢残人的活动日,开展活动,扩大宣传,影响、带动社会各界关心、重视、支持肢残人,培育有利于肢残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氛围。
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的第二年,即1991年的11月11日(寓意肢残人的双腿和两根拐杖、以及轮椅车的四个轮子)开始举行上海市肢残人活动日,以后又更名为肢残人节。
以后,辽宁省、浙江省杭州市、山东省青岛市和广东省江门市等许多地方相继设立肢残人活动日并开展活动。
这些活动对增进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广大肢残人的困难和需求,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推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对宣传肢残人中自强不息的典范人物和增强残疾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际聋人日
世界聋人联合会(THE WORLD FEDERATION OF THE DEAF)成立于1951年,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
其宗旨是造福于世界聋人,捍卫聋人的权利,帮助聋人康复。
该会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每四年举
行一次大会。
中国盲聋人协会为其正式会员。
1957年,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决定1958年9月28日为第一个国际聋人节,并规定以后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节。
中国加入世界聋人日的时间
我国于1955年加入世界聋人联合会,1958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教育部、卫生部、文化部、国家体委、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和中国聋哑人福利会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庆祝这一节日。
每年此日,中国各地都为当地聋人组织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聋人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以及球类、棋类、田径等体育比赛等,这对活跃聋人生活,促进社会理解、支持残疾人事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国际盲人日
世界盲人联盟(THE WORLD BLIND UNION)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国际盲人联合会和世界盲人福利会。
该会的宗旨是使全世界的盲人以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参与社会生活。
世界盲人联盟现有会员国140多个,总部设在巴黎。
世界盲人组织的宗旨是:致力于盲症防治,提高盲人福利,使盲人能完全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国际论坛交流盲人工作经验。
该联盟规定:出席世界盲人联盟国际会议的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人数中,盲人至少应占50%。
历史上,一些欧洲国家的盲人经常在秋季举行文艺联欢活动,被称为“白手杖节”,是盲人节的最早形态。
[3] 1984年,在世界盲人联盟成立大会上,经过讨论一致通过确立每年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
1989年9月18日,中国残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每年的盲人节期间,举办庆祝活动,以活跃盲人的生活,体现国家和社会对盲人的关怀。
世界精神卫生日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
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
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至2010年已先后举办了14届活动,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
我国卫生部2000年曾第一次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我国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国际残疾人日的由来
由于生理、法律和社会方面的障碍,残疾人往往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
这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1976年,为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联合国大会宣布1981年为“国际残疾人年”,并确定了“全面参与和平等”的主题。
1982年12月,第37届联大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宣布1983年至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同时呼吁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增进人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使他们享有参与社会的平等机会。
(节日背景)
1992年10月12日至13日,第47届联大举行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首次关于残疾人问题的特别会议。
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InternationalDayofDisabledPersons)。
(节日确定时间)
1992年10月14日,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决议,该决议的主要内容是:
⑴ 请所有会员国和有关组织加强努力,为改善残疾人的状况采取持续而有效的措施;
⑵ 宣布其后每年12月3日为“国际残疾人日”;
⑶ 敦促各国政府以及全国性、地区性和国际性组织在执行“国际残疾人日”决议中进行充分合作。
第二篇:节日由来
元旦来历: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元旦来临,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祝福,贺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儿童节的来历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的主人翁,因此,如何提供儿童一个良好的家庭、社会或是学习环境,乃是世界各国致力的目标。
1925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国际儿童节”的概念。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大多数国家通常定为每年的6月1日。
有一些国家的儿童节是别的日期如:
韩国——5月5日印度——11月14日新加坡——10月1日国庆节的来历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第三篇:残疾人节日(本站推荐)
残疾人重大节日有哪些?
“国际残疾人日”
1992年联合国大会第47届会议一致通过第47/3号决议,宣布以后每年12月3日即1992年联合国通过《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这一天为“国际残疾人日,”要求各国政府以及有关的全国性、地区
性和国际性组织在执行“国际残疾人日”决议方面充分合作,要求各国和有关组织加强努力,为改善残疾人状况采取持续而有效的措施。
联合国一般会根据一定时期在国际残疾人领域特别关注的重大事件或与残疾人密切相关的问题选定当年的“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
“国际盲人节”
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国际盲人联合会和世界盲人福利会宣布合并,成立了世界盲人联盟,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10月15日确立为“国际盲人节”,从此,在国际上盲人第一次有了统一的组织和自己的节日。
“国际聋人节”
1957年,参加国际聋人联合会代表大会的代表倡议设立“国际聋人节”,从此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便逐步固定
下来,成为“国际聋人节”。
世界精神卫生日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
之后的10多年里,先后有100多个国家参与这一活动。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10日正式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全国助残日
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自1991年5月15日起施行。
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
1991年5月19日是我国第一个法定“全国助残日”,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行动的助残活动。
全国爱耳日
一九九八年,部分政协委员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提案。
卫生部、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
理局、全国妇联、中国老龄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十部门对
该提案给予高度重视,经过认真调查论证后,一致同意确定每年三月三日为全国爱耳日。
全国爱眼日
1992年9月25日,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教授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王延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徐广第、天津医学院流行病学研究室教授耿贯一和天津和平医疗教学服务部技师董坚四人在发表《建立全国爱眼日倡议书》拉开了全国爱眼活动的帷幕。
随后京、津、沪等大城市先后举办了颇见成效的爱眼宣教活动,建立爱眼日的倡议书得到各界人士纷纷赞同,共同倡议者的队伍不断壮大。
1996年1月19日卫生部等12个部委在《关于开展“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中将6月6日确定为全国爱眼日。
第四篇:节日的由来
节日的由来
晓阳整理
1.五一劳动节的由来
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
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
2.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
它来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3.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是保障儿童权利、反对虐杀儿童和
毒害儿童的节日。
在大多数国家通常为每年的6月1日。
192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国际儿童节”的概念。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
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这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并宣布废除旧中国国民党政府1931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
4.八一节的来历
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5.教师节
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尊师重教成为了一种美德。
6.十一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7.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8.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9.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10.端午节:
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
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
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11.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12.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
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13.圣诞节来历:
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
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
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
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
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
14.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
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
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
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15.复活节的由来
《圣经•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复活节因此得名。
复活节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节日,重要性超过圣诞节,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
东方教会则规定,如果满月恰好出现在这第一个星期日,则复活节再推迟一周。
因此,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节日期间,人们按照传统习俗把鸡蛋煮熟后涂上红色,表示生命女神降生后的快乐;大人孩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处,用彩蛋作游戏;他们把彩蛋放在地上或土坡上滚,最后破裂者即为获胜,胜利者可以得到所有游戏者的彩蛋。
16.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
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而加拿大与美国的感恩节时间不同,10月第二个星期一。
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
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
17.母亲节的来历
母亲节起源于美国。
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
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
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