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三 专题主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主线
主线一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总结提升]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主线二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新课程标准对唯物史观的定位
2016年9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包括: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6)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近几年,新的史学观传入中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但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没有发生变化。
3.唯物史观与高考命题
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
在高考复习备考中,要学会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1)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3)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