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教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设计者与建筑者别出心裁,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此特色鲜明。
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和高度的艺术修养。
八年级的孩子对于说明文并非是一无所知,他们在小学就已经学过多篇说明文。
不过对于初中阶段的说明文学习来说,八上第五单元是他们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学习说明文篇目,相比较小学来说应该是对于说明文文体的有关知识学习更系统了。
《苏州园林》作为单元里的第二篇说明文教读课文,前面更是有了《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做了学习基础,所以在学习这篇说明文时,可以不仅仅关注在对孩子们说明文知识的系统讲解上,还可以更多地结合文本引导他们关注说明对象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对孩子们进行一场传统文化的熏染和审美的教育。
1.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揣摩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艺术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揣摩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艺术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底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闲暇之余,想要去走一走散散心的时候,你比较喜欢去哪里?
去人民公园、沙河公园、森林公园的同学,能说说你们为什么比较喜欢去那里吗?
预设:景色优美,心情放松。
你知道吗?其实这些公园就是园林的一种,具体来说什么是园林呢?
投影:
园林,指特定培养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园林建筑,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园林不仅和“建筑”有关,还和“文化”密切相连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苏州人叶圣陶叶老的笔触去了解一下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提示七下曾学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投影: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
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由题目明确说明对象。
2、字词积累
三、初读,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抓住关键语句: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在文中所介绍的苏州园林。
预设:
一段: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总印象、地位影响
二段: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追求
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共同点、特征(本文说明重点、说明中心)
出示苏州园林相关图片加深感受与认识
2、设计建造者们是怎样突出这一特征、达到这一目的的呢?2段文中有一句话做了概括说明,读一下。
思考:四句话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它们符合全文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并且与下文3-6段的内容一一对应(总分关系)。
3、抓住关键语句:具体是怎样讲究的呢?快速浏览3-6段,在阅读中勾画出各段对应四个“讲究”的内容关键句。
4、继续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提炼:7-9段又都写的是什么呢?一段时间后提示:抓住关键词概括提炼。
7段:角落图画美8段:门窗图案美9段:颜色不刺眼
10段提炼:美不胜数(可用一标点来表示:......)
5、七至九自然段与四到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属于什么关系呢?能否先写七至九自然段再写四到六自然段呢?
属于并列关系,它们之间有主次之分、整体到局部之分,不能颠倒顺序来写。
6、小结:
(1)理清文章结构,确定说明顺序----总分总、主次:逻辑顺序
(2)方法归纳: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通过抓住每一段的中心,然后逐条列出,并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
(预习提示第二条)
四、细读课文,分析方法,解读图画之美
1、说明事物必须要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
再读苏州园林特征句,抓关键词:完美的图画。
——说明方法:打比方。
2、归纳与图画有关的语句:那么文中是怎样突出这一特征的呢?“完美的图画”是什么样的呢?细读7-9段,跳读挑选与图画有关的语句,勾画出来。
明确:
③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
④段:“还在那儿(池沼或河道的石岸)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行道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⑦段:“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⑧段:(门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实际上,在其它小节,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图画,也与图画有关,如⑥强调景致的深度与层次,这也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有深度才能有内涵。
⑨写颜色,也表现了中国画的特点。
投影:
中国画特别讲究平稳沉和,它在用色方面力求各种色彩的和谐搭配,纵观任何一幅中国画,我们都能发现它在色彩方面不会有一些突兀现象,给人的感觉就是浑然天成,不会出现那种刺激性的视觉冲击。
(投影中国画图片比对苏州园林建筑用色说明)
探讨一:这些与图画有关的语句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作者介绍苏州园林时抓住特征说明的精准功力,几乎是处处点特征了,那么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些句子还用到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呢?(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体会作用。
探讨二:再次细读这些与图画有关的句子,苏州园林涉及的图画分为几种呢?美术画(中国画),图案画更多的“画”是指的那一种?(美术画)这一种画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呢?(要求自然之趣。
)拓展细读各段语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是如何在各方面紧扣“自然之趣”来体现苏州园林图画之美的。
提示:3、4、5、7、9段探讨三:虽然力求自然之趣,可实则处处为人工之痕,正像2段第一句所说,苏州园林是“设计师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之作。
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何处处追求图画美、追求“自然之趣”呢?投影: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
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留存至今的园林,主人大多是人品高、志趣雅、且兼工诗书画的才学之士,他们或是遭贬谪退隐的官吏,或是无心爵禄的的吴中名士,又或是风雅有素的文人官僚或富商。
他们设计建造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来反映自己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文化意蕴深厚、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看了这两段补充材料,同学们有何收获呢?(园林的设计建造反映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审美情趣。
它不仅仅是建筑,它还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这篇说明文所带给我们的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再次投影:
清末时苏州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60多处。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
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小结:通过深入研读,我们发现叶圣陶叶老不愧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对苏州园林的熟悉与鉴赏可说深得其中精髓,他对苏州园林的热爱与眷恋也可说深入骨髓。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能立足苏州园林的设计、建造事实,把苏州园林的特征抓得如此准确,介绍得如此明晰。
五、布置作业:
1、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从3-7段中任选一段进行内部分层,同时分析一下为突出本段中心所用说明方法及作用(课上分析过的除外)。
2、完成课后五题第二项活动任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