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陆游的人生悲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陆游的人生悲情包贻文 九江职业大学
摘 要:作为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因诗词为后人称道,纵观陆游一生,除了诗名远洋,陆游悲情色彩更足。
陆游一生屡遭坎坷,科举失败、仕途贬谪、婚姻不如意等等,给人带来无限悲叹。
封建时代背景下,家长制度为人们无法提供正常婚姻时间,即是俊彦陆游也无法幸免,情感上的悲剧增加了陆游的人生悲情。
关键词:陆游;人生;悲情
作者简介:包贻文,出生于1966年8月,江苏句容人,本科,九江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59-02
一、前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一生创作非常多作品,目前存诗九千多首,是中国历史上存诗最多诗人。
在品读陆游诗,不仅能够品味山水美景,还能够品味读者悲壮情怀,这是一种人生坎坷和理想破裂所造成的失意。
陆游一生经历非常多坎坷与坚信,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都遭受了非常多挫折。
陆游政治失意困顿,情感失落困苦,其悲壮悲情使得后人无限唏嘘。
二、事业上的悲情
1、科举失败
陆游年少成才,在12岁就可能做出诗文,受到家世的荫补成为登仕郎。
在绍兴十年,陆游凭借着登仕郎的身份参加吏部组织的出官考试,当时陆游16岁,这是陆游第一次失败。
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科举中更是连连打击。
在绍兴十三年,陆游参加了绍兴府组织进士科考试,本次考试主要是词赋,陆游虽然入了闱,但是在接下来礼部考试中又一次失败,陆游受到非常大打击,非常失意。
“既不免求禄,则从事于科举,亦未为可憾。
”中透露出陆游科举失败的心酸与无奈,令人无限感概。
绍兴二十三年,29岁的陆游仍然执着科考,陆游虽然此次上榜,但是由于礼部的放官考试时,秦桧从中作梗,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除榜外,最终功败垂成。
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后,陆游获得进士,这时陆游已经38岁。
对于希望能够在仕途大展拳脚的陆游来说,这时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2、官场曲折
绍兴二十八年,陆游在34岁步入仕途,担任宁德县主簿,品轶八品以下。
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在即位之后,与陆游理念不谋而合,立志能够统一中原,赐予陆游进士。
在张俊北伐失败之后,陆游也削职还乡。
在乾道流年,陆游再一次进入仕途,担任夔州通判,之后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中承担军务,但是不久后便解散,陆游调任到成都担任安抚司任参仪官,只有又先后担任蜀州通判、荣州通判、知州等等,虽然只是临时性差遣工作,也并不是专设官职,官轶并没有超过五品。
淳熙七年,陆游因为诗名日盛,有一次受到了孝宗的召见,但是陆游并没有受到重用,只是承担福州与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在江西任期,正赶上洪涝,陆游开仓赈灾,但是却因为“擅权”而被罢免。
陆游之后闲居六年,到了淳熙十三年,起复陆游担任严州知州,之后因为参与修高宗的实录“所至有污秽之迹”罢免,在光宗继位后,陆游担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最终因为上走呗劝谏减赋而遭到弹劾,最终被罢官。
三、理想上的悲情
1、政治理想上的坚持
在参加应锁厅考试时,陆游就时刻牢记国耻,坚持“喜论恢复”,又因为考试的成绩高于秦桧孙子秦埙而遭到除名,陆游第一次上到北伐中原就受到了非常惨烈打击。
孝宗在即位后也大力主张北伐中原,召见陆游,陆游借着这个机会提出了很多和统一中原有关的政治主张与军事主张,孝宗非常赞赏。
张俊在北伐失败之后,孝宗北伐主张动摇,陆游被罢免,陆游北伐中原主张也无法践行。
到了乾道八年,受到四川的宣抚使王炎邀请,陆游到夔州担任幕府幕僚,主要协助王炎处理军中事务,陆游借着该机会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主张,希望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可以大展宏图,这些内容也体现在陆游的诗词中。
诸如,“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等等,这个时候的陆游意气风发,壮志豪情,体现出非常强烈的抗敌复国情怀。
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王炎由于受到了孝宗猜忌,被召回了朝廷,王炎幕府也解散,陆游被调任成都担任安抚司的参仪官,陆游满腔报国热情被浇灭,带给陆游无限感伤。
在到成都赴任时,陆游利用诗词记录感伤:“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从过去的“巢车”到现在的“骑驴”,落差如此大,难免产生失落情绪与悲苦情绪,陆游再也没有亲临前线。
2、军旅生活感伤
在南郑,陆游曾经有7个月左右军旅生活,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却给予陆游非常多的机翼和感伤,同时也给陆游带来了非常大的遗憾。
在若干年之后,陆游还会想起这一段岁月,无限感触。
淳熙三年,陆游因为遭受弹劾而被罢官,躬于田亩,病困潦倒,但是仍然希望能够回归仕途。
陆游在家研读《出师》,具有拳拳报国之心,在即将离世仍然对儿孙谆谆教诲,“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该诗体现出风霜老人没有生前见到九州统一的失望情绪,同时体现出在死后仍然希望能够北定中原,难免给人以悲怆之感,体现出陆游的人生悲情。
四、爱情上的悲情
1、婚姻剧变
根据历史相关典籍研究分析,绍兴十年,20岁的陆游和唐婉结婚,唐婉,字惠仙,是陆游舅父的女儿,也就是陆游的表妹。
因为陆游与唐婉有姻亲,孩提时代陆游就和唐婉相识,少时一同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陆游与唐婉在结婚之后也是郎情妾意,情投意合。
唐婉自身也非常的擅长诗词,夫妻两个人琴瑟和鸣,天作之合。
幸福却非常的短暂,
(下转第61页)
婚后的生活幸福却并没有使得陆游与唐婉幸福走到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陆游与唐婉不得不分开,这棒打鸳鸯的情节也为后世留下了隽永的爱情悲剧。
在陆游休妻原因的探讨过程中,很多书中都有相关记载,诸如,《齐东野语》、《后山全集》等等,比较统一的说法是陆母并不是非常满意唐婉,迫于陆母的压力,陆游不得不休妻。
至于为什么陆母不喜欢唐婉,后人对于原因的猜忌比较多,有的说唐婉耽误了陆游的前程,有的说唐婉不能生育,对于休妻原因众说纷纭,但是却体现出陆游的无助与悲情。
2、沈园的邂逅
从历史典籍分析来看,陆游休妻属实,在休妻之后,陆游对唐婉年年不忘,常常回忆与唐婉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痛苦异常,这些都体现在了陆游的诗词中。
诸如,《钗头凤》是陆游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同时也是广泛传颂的诗词,其中“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这首《钗头凤》是陆游在绍兴二十年创作的,当时陆游刚刚在礼部科考中败北,在绍兴老家的沈氏花园与唐婉邂逅,唐婉为陆游置办酒菜,在酒席上陆游与唐婉默默无言,无语凝噎。
陆游考场失意,爱情不顺,没有功名,没有爱情,无限伤感,在这种悲情之下创作了非常多爱情绝唱,令读者无限动容。
从陆游诗词中发现,陆游对于往昔美好回忆进行追忆,由于分离而无限痛苦,对于无法改变现状则是无限唏嘘。
唐婉在看到陆游的词之后,非常悲痛,也和词《钗头凤•世情薄》,表达恋人分离无限痛处,只有唐婉、陆游才能够体味到独语斜栏般的孤寂。
陆游与唐婉在沈园相见不久,唐婉抑郁而终,陆游与唐婉从此阴阳两隔。
唐婉成为陆游心中无法触碰的上,沈园也成为陆游无法抹去的情怀。
3、沈园吊唁
在庆元五年,陆游75岁,在弥留之际,陆游再一次来到沈园,沈园的景色依旧,但是佳人却不在,陆游无线感伤。
陆游在《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表现出昔日情人刻骨铭心相思之情以及无线眷恋之情,同时也夹杂着一些往事不堪回首的无奈,六年后的陆游想念唐婉,再一次游览沈园,利用诗词来寄托情愫。
这种无奈的情绪也体现出陆游一生的悲情。
五、结语
从陆游的诗词创作来看,陆游沈园诗创作数量非常大并且创作跨度也非常大,创作所持续时间达到了二十余年,持续时间非常长,在诗词中体现出对于挚爱的愧疚以及自伤酸楚等等,诗词创作内容非常坦诚、非常率真,体现出诗人无限深情,同时也表现了陆游人生的悲情。
陆游在辞世前,在儿孙搀扶下到沈园和唐氏诀别,爱情上的不如意、理想上的幻灭以及仕途上的坎坷等到此时已经无法转圜,陆游的一生充满坎坷与悲情,但是其诗词成就对后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翠兰. 一树梅花一段香——浅议陆游《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意象[J]. 中学教学参考, 2016(25):24-24.
[2]严铭. 浅析陆游沈园诗的悲情[J]. 文学教育:上, 2007(3):74-74.[3]黄伟. 报国理念的悲情演绎——浅析陆游《陇头水》中的主题表现与人物刻画[J]. 作家, 2009(4):21-22.
[4]凌佳梦. 当悲情褪去悲剧色彩以后——浅析陆游婚配王氏的精神存在[J]. 文教资料, 2012(33):23-24.
映。
即说明、议论、描写、叙述及其复合形式是古今中外共通的文章(文学)内部形式,因而是超民族和超社会性的[3]。
制艺的体裁是散文和论文结合的科考实用性文体,体性则以议论为主,兼有说明和复合性。
启功先生也在《说八股•引言》中进一步阐述:“有人曾提出:为什么股必须‘八’?回答是:是这种文章形式中常见用八条论点来讲明问题,或说用八条的比较多。
”[4]此中的“论点”二字应理解为“论据”。
其他学者如曹聚仁、张志公等均以制艺为议论文,并认同其程式是科学道理的凝练,其结构接近我国近八十年“引论、本论、结论”的议论文模式:破题、承题是引论,分股部分是本论,大结是结论。
此中结构特点的一致性,恰是制艺有其“常”性的证明,即科学性的一面,只是其中的科学性是自然形成的,还无力通过理性和科学的研究来深细、全面的把握。
吴应天的《文章结构学》将议论体性文章的内部结构分为四种模式。
[5]其中“n”这个数字和第四种综合模式特别能够体现这个系统的辩证、灵活和开放品格,才终于从思维、语言和逻辑学的维度认识和揭示了其中的深度特征,显示了“文无定法,而以有法为常”的科学思想。
以往人们对制艺形式主义的批判,主要是从“八股”僵硬的结构入手的。
今天看来,虽然制艺的规矩格式属于死法,却是文之一法,且有暗合思维规律之处,这才是制艺在形式层面存在某种价值和意义的所在。
制艺作为一类文体,应是与我国传统的诗赋词曲和骈文等一脉相承的。
从宋代开始就建立了这样的思维:“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式”(欧阳修语)[6]。
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文体功用的具体化,导致制艺既具有论体实用文的特殊规定性,也有作为民族文体的文学性特征,更有作为考试文体的“规律”性特质。
其实,它是论说艺术化的极至样式,应是一种民族文体的独特发明。
注释:
[1](清) 梁章钜著 .陈居渊校点 .制艺丛话 试律丛话[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1月P5.
[2]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P328.
[3]吴应天.文章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P13.
[4]启功.说八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5]同3.
[6](宋)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1P660.
(上接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