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__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 成立了春柳社, 1908年,王钟声演出了根据英国同名小说 改编的戏剧《迦因小传》,该剧标志着国内新 兴话剧的萌芽。
教案
5、语言载体革命: 提倡“俗语”、白话,是许多知识分子的 共识,几乎形成了一个白话文运动。最早提 出这一观点的是黄遵宪,他主张“言文合 一”。以后如裘廷梁、陈荣衮、梁启超等都 提倡写作白话文章,只不过,惟有梁启超是 从文学的角度去提倡这一观点的,而其他的 主要是从维新的社会角度出发。他们的主张 为以后的五四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
李贽:“童心”,“道不离人,人不
离道”,“人道即是天道”、“吃饭 穿衣,即是人伦物理”,“人必有私”
朱 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裂变, 梁启超倡“新民”说。 所谓“新民”,就是新的 “人”的观念。 这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 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梁启超故居,位于广东 江门市新会茶坑村
20世纪中国文学和“人”的发现
教案
二)、戏剧: 这一时期,进行了戏剧改良运动,主要 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汪笑侬式的 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 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
教案
二是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在话剧当 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统称为“文明戏”。
“文明戏”特点:
a、剧作的革命色彩浓烈 ;
教案
第四节
文体叙述的创新
学习要点: 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 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 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教案
一)、诗歌 : 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 的诗歌社团,代表人物如高旭、马君武等等: 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以反清为主要特色,在诗 歌艺术上并无任何创新之处,并且,他们还在 宗盛唐之音、还是倾向江西诗派上发生过大的 争执。从黄遵宪倡导“我手写我口”到五四时 期,胡适尝试写作白话新诗期间,诗歌并没有 取得多少实质性现代化成就。
古典文学中的“人”
1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观点“天人合一”。 2 中国人的宗法人伦观念。 3 宋明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天理人欲之辩”。
“天理人欲之辩”
朱熹:“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私欲全无,天 理尽见,即此便是仁”
王阳明:“心即理也。天下安有心外
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是天 理”
教案
3、1937 ——1949年10月。
由于战争的影响,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 大块,文学呈现出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面貌,在国 统区、沦陷区出现了象沙汀、艾芜、张天翼、何其芳、钱 钟书、张爱玲等颇负盛名的作家。在解放区,则出现了赵 树理、柳青、孙犁、李季等作家。其中,赵树理的小说被 认为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典范。
稿人队伍的扩大)
教案
第三节
文学观念的变革
学习要点:
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 孕育。
教案
I.诗界革命: 1) “诗界革命”的口号由梁启超提出。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广东新 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 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 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导文体改 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 为《饮冰室合集》。
学习要点: 19、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历史背景; 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教案
一.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要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它以一种灾难性事 件的形式,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当我国在接踵而 至的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 甲午战争(1894年) 等历次侵华战争中一再受辱、国家存 亡系乎进退之际,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经济的、政治的、 社会的,等等)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 面对新的现实必然发生变化。
教案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1、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 学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划分,因此,这 两门内容上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现代文 学是在批判继承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因此,是同属中国文学这个大的框 架下同构但不同质的两种文学。
.教 案
2、文学理论课程 : 它与文学理论课程有着互为依托的关 系,文学理论课程的许多理论原理将在本 课程中得到运用,而现代文学课程中许多 文学现象,又将成为文学理论课程的重要 例证。
作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 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 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 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教案
“新文体” (又称“报章体”)特点:
教案
继“新文体”之后,还有以章太炎、邹容、 陈天华、秋瑾为代表的革命派散文,这些文章集 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和通俗性于一体。 代表篇目:章太炎《序〈革命军〉》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 容 《革命军》 陈天华 《警世钟》 秋 瑾 《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 《敬告姊妹们》
教案
四)、小说 : 1、清末小说:
2、1928——1937年。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出现了如《子夜》、 《家》、《骆驼祥子》、《雷雨》等等一批饮誉文坛的杰 作,除了原有的一批作家外,活跃于文坛的又增加了象巴 金、老舍、丁玲、沈从文、曹禺、田汉、夏衍、艾青、林 语堂、梁实秋等大家,以及几位很有文学才华的作家,如 叶紫、萧红等。
教案
中国文学史观念的现代性萌动
1904年,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启动了新 的文学史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文学的标准:真善美
王国维: 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美学观, 强调了“超然于利害之外”的“文学自己之价 值。 他建构了实实在在的文学本体新品质,他 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定位上解放出来,成 为本体自主的独立存在 。
教案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基本知识:要求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常识,了 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和基本的历史经验。 作品阅读:要求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 代表性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 位有所了解。 分析能力: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各种历史现象 的分析,要求提高正确地观察和评价其中一些突出的 文学现象的能力;通过对主要作家作品的分析,要求 提高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案
第一节 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
所谓“人”的观念,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
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 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以及人生观、人道 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爱情婚姻观、美 丑观、友谊观等等),人的未来与发展等。 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不断发展、 嬗变,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与人类发展史。 人类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也决定文学的发展。
教案
2)徐 念 慈: 《余之小说观》 :
“昔冬烘头脑,恒以鸩毒霉菌视小说, 而不许读书子弟一尝其鼎,是不免失之过严; 今近译籍稗贩,所谓风俗改良,国民进化, 咸惟小说是赖,又不免誉之失当。”
“小说与人生,不能沟而分之”
教案
4、戏剧界革命: 陈独秀,1904年《论戏曲》: “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 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 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b、演幕外戏(分幕); c、 “幕表制”
三)、散文: 在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内,最有成就的文学 样式就是散文。 梁启超,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开创 了“新文体”,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思想评论、时 事政治评论、社会评论和文化学术评论文章,他 不以“传世之文”而以“觉世之文”要求自己, 文章融忧患、变革和爱国思想于一体,鼓吹政治 变革和对国人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 代表作:《少年中国说》、《新民说》、《说希望》
教案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898——1917年)
教案
核心问题
“人”的观念与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近代文学变革(非中文专业为泛读内容)
关键词
“人”的观念 梁启超 “新文体” “诗 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言文合一” 谴责小说 鸳鸯蝴蝶派 黄人 林 纾
前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
“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
“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文字界于文言白话之间。
教案
3、小说界革命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 欲新风俗,必新小说; 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 。
程光炜等主编 中国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郭志刚 孙中 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源自教案“现代”的含义
语言上,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文学形式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 内涵、地位逐渐平等; 内容上,真正属于“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美学心理、审美标准。
现代文学的分期
1. 发生期
(1898年—1917年)
教案
梁启超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说:
“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今日 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郎之出世必不远矣!”
真正的“诗界革命”要具备“三长”,“第一 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 之,然后成其为诗。”
2) 黄遵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 命的最早倡导者) 真正以诗人面目倡导诗界革命的是黄 遵宪,他大胆地把口语中的词汇和现代科 学知识的词汇写入诗中,用传统格律诗的 形式吟咏新的事物,并且能够创造出美的 意境。 《杂感》: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00)
主编简介:
朱栋霖: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朱泉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栋霖
朱晓进
龙泉明
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 授从1917年——2000年中国新文学、发 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成就。
2. 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
(1917年—1949年)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教案
1、 1917——1927年。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诞生了象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 郭沫若、叶圣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这 样—批举世闻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
教案
2、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的口号由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 的,他以舆论界与文界的“陈胜吴广”自命, 倡导文界革命。 他学习日本政论家德富苏峰的文章,吸纳 西方古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的随笔体 文章,并结合中国魏晋文章的旷达,而实践创 造了一种“新文体”。
教案
《少年中国说》:——新文体”的典范之
3、外国文学 : 它与外国文学也有很多联系,中国现代 文学是在自身求变的内因和在外国文学影 响下的外因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外国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作 家及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 案
参考教材 :
《中国现代文学30年》钱理群、温儒敏、 福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吴
《中国现代文学史》 民大学出版社2000
1、五四文学的新的“人”的发现 2、左翼革命文学对人的阶级性的发现 3、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
西方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
易卜生:《玩偶之家》 卢梭:《忏悔录》 尼采:行动哲学、批判哲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第二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
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法律保障:1908《钦定宪法大纲》 《临时约法》 第二,出版事业的发展: 第三,创作队伍的形成: 1905废科举(自由文学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