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轴对称解答题达标检测卷(Word版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轴对称解答题达标检测卷(Word 版 含解
析)
一、八年级数学 轴对称解答题压轴题(难)
1.在梯形ABCD 中,//AD BC ,90B ∠=︒,45C ∠=︒,8AB =,14BC =,点E 、F 分别在边AB 、CD 上,//EF AD ,点P 与AD 在直线EF 的两侧,90EPF ∠=︒,PE PF =,射线EP 、FP 与边BC 分别相交于点M 、N ,设AE x =,MN y =.
(1)求边AD 的长;
(2)如图,当点P 在梯形ABCD 内部时,求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3)如果MN 的长为2,求梯形AEFD 的面积.
【答案】(1)6;(2)y=-3x+10(1≤x <
103);(2)1769
或32 【解析】
【分析】
(1)如下图,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DHC 可得到HC 的长度,从而得出HB 的长,进而得出AD 的长;
(2)如下图,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PQ 、PR 的长,然后利用EB=PQ+PR 得去x 、y 的函数关系,最后根据图形特点得出取值范围;
(3)存在2种情况,一种是点P 在梯形内,一种是在梯形外,分别根y 的值求出x 的值,然后根据梯形面积求解即可.
【详解】
(1)如下图,过点D 作BC 的垂线,交BC 于点H
∵∠C=45°,DH ⊥BC
∴△DH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四边形ABCD 是梯形,∠B=90°
∴四边形ABHD 是矩形,∴DH=AB=8
∴HC=8
∴BH=BC -HC=6
∴AD=6
(2)如下图,过点P 作EF 的垂线,交EF 于点Q ,反向延长交BC 于点R ,DH 与EF 交于点G
∵EF ∥AD,∴EF ∥BC
∴∠EFP=∠C=45°
∵EP ⊥PF ∴△EP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同理,还可得△NPM 和△DGF 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E=x
∴DG=x=GF,∴EF=AD+GF=6+x
∵PQ ⊥EF,∴PQ=QE=QF
∴PQ=()162
x + 同理,PR=
12y ∵AB=8,∴EB=8-x
∵EB=QR
∴8-x=
()11622
x y ++ 化简得:y=-3x+10 ∵y >0,∴x <103
当点N 与点B 重合时,x 可取得最小值
则BC=NM+MC=NM+EF=-3x+10+614x +=,解得x=1
∴1≤x <103
(3)情况一:点P 在梯形ABCD 内,即(2)中的图形
∵MN=2,即y=2,代入(2)中的关系式可得:x=
83=AE ∴188176662339
ABCD S ⎛⎫=⨯++⨯= ⎪⎝⎭梯形 情况二:点P 在梯形ABCD 外,图形如下:
与(2)相同,可得y=3x -10
则当y=2时,x=4,即AE=4
∴()16644322
ABCD S =
⨯++⨯=梯形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矩形的性质,难点在于第(2)问中确定x 的取值范围,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如图,在△ABC 中,AB=BC=AC=20 cm .动点P ,Q 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匀速运动.已知点P ,点Q 的速度都是2 cm/s ,当点P 第一次到达B 点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
(1)∠A=______度;
(2)当0<t <10,且△APQ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 的值;
(3)当△APQ 为等边三角形时,直接写出t 的值.
【答案】(1)60;(2)
103或203
;(3)5或20 【解析】
【分析】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
(2)需分∠APQ=90°和∠AQP=90°两种情况进行解答;
(3)需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解答:①由∠A=60°,则当AQ=AP 时,△APQ 为等边三角形;②当P 于B 重合,Q 与C 重合时,△APQ 为等边三角形.
【详解】
解:(1)60°.
(2)∵∠A=60°,
当∠APQ=90°时,∠AQP=90°-60°=30°.
∴QA=2PA .
即2022 2.t t -=⨯
解得 10.3
t = 当∠AQP=90°时,∠APQ=90°-60°=30°.
∴PA=2QA .
即2(202)2.t t -=
解得 20.3
t = ∴当0<t <10,且△APQ 为直角三角形时,t 的值为
102033或. (3)①由题意得:AP=2t ,AQ=20-2t
∵∠A=60°
∴当AQ=AP 时,△APQ 为等边三角形
∴2t=20-2t ,解得t=5
②当P 于B 重合,Q 与C 重合,则所用时间为:4÷2=20
综上,当△APQ 为等边三角形时,t=5或20.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动点问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分类讨论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3.(1)如图①,D 是等边△ABC 的边BA 上一动点(点D 与点B 不重合),连接DC ,以DC 为边,在BC 上方作等边△DCF ,连接AF ,你能发现AF 与BD 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2)如图②,当动点D 运动至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猜想AF 与BD 在(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
(3)Ⅰ.如图③,当动点D 在等边△ABC 边BA 上运动时(点D 与B 不重合),连接DC ,
以DC为边在BC上方和下方分别作等边△DCF和等边△DCF′,连接AF,BF′,探究AF,BF′与AB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探究的结论;
Ⅱ.如图④,当动点D在等边△ABC的边BA的延长线上运动时,其他作法与图③相同,Ⅰ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新的结论?并证明你得出的结论.
【答案】(1)AF=BD,理由见解析;(2)AF与BD在(1)中的结论成立,理由见解析;(3)Ⅰ. AF+BF′=AB,理由见解析,Ⅱ.Ⅰ中的结论不成立,新的结论是AF=AB+BF′,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BC=AC,∠BCA=60°,DC=CF,∠DCF=60°,从而得
∠BCD=∠ACF,根据SAS证明△BCD≌△ACF,进而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SAS证明△BCD≌△ACF,进而即可得到结论;
(3)Ⅰ.易证△BCD≌△ACF(SAS),△BCF′≌△ACD(SAS),进而即可得到结论;Ⅱ.证明△BCF′≌△ACD,结合AF=BD,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1)结论:AF=BD,理由如下:
如图1中,∵△ABC是等边三角形,
∴BC=AC,∠BCA=60°,
同理知,DC=CF,∠DCF=60°,
∴∠BCA-∠DCA=∠DCF-∠DCA,即:∠BCD=∠ACF,
在△BCD和△ACF中,
∵
BC AC
BCD ACF
DC FC
=
∠=∠
=
⎧
⎪
⎨
⎪
⎩
,
∴△BCD≌△ACF(SAS),
∴BD=AF;
(2)AF与BD在(1)中的结论成立,理由如下:
如图2中,∵△ABC是等边三角形,
∴BC=AC,∠BCA=60°,
同理知,DC=CF,∠DCF=60°,
∴∠BCA+∠DCA=∠DCF+∠DCA,即∠BCD=∠ACF,
在△BCD和△ACF中,
∵
BC AC
BCD ACF
DC FC
=
∠=∠
=
⎧
⎪
⎨
⎪
⎩
,
∴△BCD≌△ACF(SAS),
∴BD=AF;
(3)Ⅰ.AF+BF′=AB,理由如下:
由(1)知,△BCD≌△ACF(SAS),则BD=AF;
同理:△BCF′≌△ACD(SAS),则BF′=AD,
∴AF+BF′=BD+AD=AB;
Ⅱ.Ⅰ中的结论不成立,新的结论是AF=AB+BF′,理由如下:
同理可得:BCF ACD
∠=∠
′,F C DC
=
′,
在△BCF′和△ACD中,
BC AC
BCF ACD
F C DC
=
∠
⎧
⎪
=∠
=
⎪
⎨
⎩
′
′
,
∴△BCF′≌△ACD(SAS),
∴BF′=AD,
又由(2)知,AF=BD,
∴AF=BD=AB+AD=AB+BF′,即AF=AB+BF′.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定理,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4.已知:三角形ABC中,∠A=90°,AB=AC,D为BC的中点.
(1)如图,E、F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BE=AF,求证:△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若E、F分别为AB,CA延长线上的点,仍有BE=AF,其他条件不变,那么,△DEF是否仍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画出图形,写出结论不证明.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先连接AD,构造全等三角形:△BED和△AFD.A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底边上的中线,所以有∠CAD=∠BAD=45°,AD=BD=CD,而∠B=∠C=45°,所以∠B=∠DAF,再加上BE=AF,AD=BD,可证出:△BED≌△AFD,从而得出DE=DF,∠BDE=∠ADF,从而得出
∠EDF=90°,即△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连接AD,构造△DAF≌△DBE.得出FD=ED ,∠FDA=∠EDB,再算出
∠EDF=90°,即可得出△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详解】
解:(1)连结AD ,
∵AB=AC ,∠BAC=90° ,D为BC中点 ,
∴AD⊥BC ,BD=AD ,
∴∠B=∠BAD=∠DAC=45°,
又∵BE=AF ,
∴△BDE≌△ADF(SAS),
∴ED=FD ,∠BDE=∠ADF,
∴∠EDF=∠EDA+∠ADF=∠EDA+∠BDE=∠BDA=90°,
∴△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连结AD
∵AB=AC ,∠BAC=90° ,D为BC中点 ,
∴AD=BD ,AD⊥BC ,
∴∠DAC=∠ABD=45° ,
∴∠DAF=∠DBE=135°,
又∵AF=BE ,
∴△DAF≌△DBE(SAS),
∴FD=ED ,∠FDA=∠EDB,
∴∠EDF=∠EDB+∠FDB=∠FDA+∠FDB=∠ADB=90°.
∴△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睛】
本题利用了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并且等于底边的一半,还利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中,线段AM为BC边上的中线.动点D在直线AM上时,以5.如图,在等边ABC
CD 为一边在CD 的下方作等边CDE ∆,连结BE .
(1)求CAM ∠的度数;
(2)若点D 在线段AM 上时,求证:ADC BEC ∆≅∆;
(3)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设直线BE 与直线AM 的交点为O ,试判断AOB ∠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
【答案】(1)30°;(2)证明见解析;(3)AOB ∠是定值,60AOB ∠=︒.
【解析】
【分析】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 AC =,DC EC =,,
60ACB DCE ∠=∠=︒,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BCE ACD ∠=∠,根据SAS 就可以得出ADC BEC ∆≅∆;
(3)分情况讨论: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就可以求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可以得出ACD BCE ≅∆∆而有30CBE CAD ∠=∠=︒而得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通过得出ACD BCE ≅∆∆同样可以得出结论.
【详解】
(1)ABC ∆是等边三角形,
60BAC ∴∠=︒.
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
12
CAM BAC ∴∠=∠, 30CAM ∴∠=︒.
(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CD CE =,60ACB DCE ∠=∠=︒,
ACD DCB DCB BCE ∴∠+∠=∠+∠,
ACD BCE ∠∠∴=.
在ADC ∆和BEC ∆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
()ACD BCE SAS ∴∆≅∆;
(3)AOB ∠是定值,60AOB ∠=︒,
理由如下:
①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
由(2)可知ACD BCE ≅∆∆,则30CBE CAD ∠=∠=︒,
又60ABC ∠=︒,
603090CBE AB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
AM ∴平分BAC ∠,即11603022
BAM BAC ∠=∠=⨯︒=︒ 903060BOA ∴∠=︒-︒=︒.
②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CD CE =,60ACB DCE ∠=∠=︒,
ACB DCB DCB DCE ∴∠+∠=∠+∠,
ACD BCE ∠∠∴=,
在ACD ∆和BCE ∆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
()ACD BCE SAS ∴∆≅∆,
30CBE CAD ∴∠=∠=︒,
同理可得:30BAM ∠=︒,
903060BOA ∴∠=︒-︒=︒.
③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
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CD CE =,60ACB DCE ∠=∠=︒,
60ACD ACE BCE ACE ∴∠+∠=∠+∠=︒,
ACD BCE ∠∠∴=,
在ACD ∆和BCE ∆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
()ACD BCE SAS ∴∆≅∆,
CBE CAD ∴∠=∠,
同理可得:30CAM ∠=︒
150CBE CAD ∴∠=∠=︒
30CBO ∴∠=︒,
∵30BAM ∠=︒,
903060BOA ∴∠=︒-︒=︒.
综上,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AOB ∠是定值,60AOB ∠=︒.
【点睛】
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中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
6.数学课上,同学们探究下面命题的正确性,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我们称之为黄金三角形,“黄金三角形“具有一种特性,即经过它某一顶点的一条直线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为此,请你,解答问题:
(1)已知如图1:黄金三角形△ABC 中,∠A=36°,直线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求证:△ABD 和△DBC 都是等腰三角形;
(2)如图,在△ABC 中,AB=AC ,∠A=36°,请你设计三种不同的方法,将△ABC 分割成三个等腰三角形,不要求写出画法,不要求证明,但是要标出所分得的每个三角形的各内角的度数.
(3)已知一个三角形可以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若原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6°,求原三角形的最大内角的所有可能值.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最大角的可能值为72°,90°,108°,126°,132°
【解析】
【分析】
(1)通过角度转换得到∠ABD=∠BAD,和∠BDC=72°=∠C,即可判断;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解答即可;
(3)设原△ABD中有一个角为36°,可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逐个讨论:①当分割的直线过顶点B时②当分割三角形的直线过点D时情况和过点B一样的,③当分割三角形的直线过点A时,在分别求出最大角的度数即可.
【详解】
解:(1)证明:∵∠ABC=(180-36)÷2=72;BD平分∠ABC,∠ABD=72÷2=36°,
∴∠ABD=∠BAD,
∴△ABD为等腰三角形,
∴∠BDC=72°=∠C,
∴△BCD为等腰三角形;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作出,如图所示:
(3)设原△ABD中有一个角为36°,可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逐个讨论:
①当分割的直线过顶点B时,
【1】:第一个等腰三角形ABC以A为顶点:则第二个等腰三角形BCD只可能以C为顶点
此时∠A=36°,∠D=36°,∠B=72+36=108°,最大角的值为108°;
【2】:第一个等腰三角形ABC以B为顶点:第二个等腰三角形BCD只可能以C为顶点
此时:∠A=36°,∠D=18°,∠B=108+18=126°,最大角的值为126°;
【3】第一个等腰三角形ABC以C为顶点:第二个等腰三角形BCD有三种情况△BCD以B为顶点:∠A=36°,∠D=72°,
∴∠ABD=72°,最大角的值为72°;
△BCD以C为顶点:∠A=36°,∠D=54°,
∴∠ABD=90°,最大角的值为90°;
△BCD以D为顶点:∠A=36°,∠D=36°
∴∠ABD=108°,最大角的值为108°;
②当分割三角形的直线过点D时情况和过点B一样的;
③当分割三角形的直线过点A时,
此时∠A=36°,∠D=12°,∠B=132°,
最大角的值为132°;
综上所述:最大角的可能值为72°,90°,108°,126°,132°.
【点睛】
本题是对三角形知识的综合考查,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角度转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难度较大,分类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再读教材:
宽与长的比是5-1
(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黄金矩形给我们以协调,匀称的美感.
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建筑.为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都采用了黄金矩形的设计,下面我们用宽为2的矩形纸片折叠黄金矩形.(提示; MN=2)
第一步,在矩形纸片一端.利用图①的方法折出一个正方形,然后把纸片展平.
第二步,如图②.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两个相等的矩形,再把纸片展平.
第三步,折出内侧矩形的对角线 AB,并把 AB折到图③中所示的AD处,
第四步,展平纸片,按照所得的点D折出 DE,使 DE⊥ND,则图④中就会出现黄金矩形,
问题解决:
(1)图③中AB=________(保留根号);
(2)如图③,判断四边形 BADQ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请写出图④中所有的黄金矩形,并选择其中一个说明理由.
(4)结合图④.请在矩形 BCDE中添加一条线段,设计一个新的黄金矩形,用字母表示出来,并写出它的长和宽.
【答案】(15(2)见解析;(3)见解析; (4) 见解析.
【解析】
分析:(1)由勾股定理计算即可;
(2)根据菱形的判定方法即可判断;
(3)根据黄金矩形的定义即可判断;
(4)如图④﹣1中,在矩形BCDE上添加线段GH,使得四边形GCDH为正方形,此时四边形BGHE为所求是黄金矩形.
详解:(1)如图3中.在Rt△ABC中,AB=22
AC BC
+=22
12
+=5.
故答案为5.
(2)结论:四边形BADQ是菱形.理由如下:
如图③中,∵四边形ACBF是矩形,∴BQ∥AD.
∵AB∥DQ,∴四边形ABQD是平行四边形,由翻折可知:AB=AD,∴四边形ABQD是菱形.
(3)如图④中,黄金矩形有矩形BCDE,矩形MNDE.
∵AD=5.AN=AC=1,CD=AD﹣AC=5﹣1.
∵BC=2,∴CD
BC
=
51
-,∴矩形BCDE是黄金矩形.
∵MN
DN
=
15
+
=
51
-,∴矩形MNDE是黄金矩形.
(4)如图④﹣1中,在矩形BCDE上添加线段GH,使得四边形GCDH为正方形,此时四边形BGHE为所求是黄金矩形.
长GH51,宽HE=35
点睛:本题考查了几何变换综合题、黄金矩形的定义、勾股定理、翻折变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创新题目.
8.如图,在等边△ABC中,线段AM为BC边上的中线.动点D在直线AM上时,以CD为一边在CD的下方作等边△CDE,连结BE.
(1)求∠CAM的度数;
(2)若点D在线段AM上时,求证:△ADC≌△BEC;
(3)当动D在直线
..AM上时,设直线BE与直线AM的交点为O,试判断∠AOB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
【答案】(1)30°;(2)答案见解析;(3)∠AOB是定值,∠AOB=60°.
【解析】
【分析】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BC,DC=EC,∠ACB=∠DCE=60°,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BCE=∠ACD,根据SAS就可以得出△ADC≌△BEC;
(3)分情况讨论:当点D在线段AM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BCE,就可以求出结论;当点D在线段AM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可以得出△ACD≌△BCE而有
∠CBE=∠CAD=30°而得出结论;当点D在线段M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通过得出
△ACD≌△BCE同样可以得出结论.
【详解】
(1)∵△ABC是等边三角形,∴∠BAC=60°.
∵线段AM为BC边上的中线,∴∠CAM
1
2
=∠BAC,∴∠CAM=∠BAM=30°.
(2)∵△ABC与△DEC都是等边三角
形,∴AC=BC,CD=CE,∠ACB=∠DCE=60°,∴∠ACD+∠DCB=∠DCB+∠BCE,∴∠ACD =∠BCE.
在△ADC和△BEC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
⎪
∠=∠
⎨
⎪=
⎩
,∴△ACD≌△BCE(SAS);
(3)∠AOB是定值,∠AOB=60°.理由如下:
①当点D在线段AM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BCE,则∠CBE=∠CAD=30°,又∠ABC=60°,∴∠CBE+∠ABC=60°+30°=90°.
∵△ABC是等边三角形,线段AM为BC边上的中线,∴AM平分∠BAC,即
11
6030
22
BAM BAC
∠∠
==⨯︒=︒,∴∠BOA=90°﹣30°=60°.
②当点D在线段AM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ABC与△DEC都是等边三角
形,∴AC=BC,CD=CE,∠ACB=∠DCE=60°,∴∠ACB+∠DCB=∠DCB+∠DCE,∴∠ACD =∠BCE.
在△ACD和△BCE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
⎪
∠=∠
⎨
⎪=
⎩
,
∴△ACD≌△BCE(SAS),∴∠CBE=∠CAD=30°.
由(1)得:∠BAM=30°,∴∠BOA=90°﹣30°=60°.
③当点D在线段MA的延长线上时.
∵△ABC与△DEC都是等边三角
形,∴AC=BC,CD=CE,∠ACB=∠DCE=60°,∴∠ACD+∠ACE=∠BCE+∠ACE=60°,∴∠ACD=∠BCE.
在△ACD和△BCE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
⎪
∠=∠
⎨
⎪=
⎩
,
∴△ACD≌△BCE(SAS),∴∠CBE=∠CAD.
由(1)
得:∠CAM=30°,∴∠CBE=∠CAD=150°,∴∠CBO=30°,∠BAM=30°,∴∠BOA=90°﹣30°=60°.
综上所述:当动点D在直线AM上时,∠AOB是定值,∠AOB=60°.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等式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 B是 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D在 x 正半轴上.
(1)如图,若∠BAO=60°,∠BCO=40°,BD、CE 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且BD、CE交
于点F,直接写出CF的长_____.
(2)如图,△ABD是等边三角形,以线段BC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边△BCQ,连接 QD并
延长,交 y轴于点 P,当点 C运动到什么位置时,满足 PD=2
3
DC?请求出点C的坐标;
(3)如图,以AB为边在AB的下方作等边△ABP,点B在 y轴上运动时,求OP的最小值.
【答案】(1)6;(2)C的坐标为(12,0);(3)3 2 .
【解析】
【分析】
(1)作∠DCH=10°,CH 交BD 的延长线于H,分别证明△OBD≌△HCD 和△AOB≌△FH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解答;
(2)证明△CBA≌△QB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DQ=∠BAC=60°,求出CD,得到答案;
(3)以OA 为对称轴作等边△ADE,连接EP,并延长EP 交x 轴于点F.证明点P 在直线EF 上运动,根据垂线段最短解答.
【详解】
解:(1)作∠DCH=10°,CH 交 BD 的延长线于 H,
∵∠BAO=60°,
∴∠ABO=30°,
∴AB=2OA=6,
∵∠BAO=60°,∠BCO=40°,
∴∠ABC=180°﹣60°﹣40°=80°,
∵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ABD=∠CBD=40°,
∴∠CBD=∠DCB,∠OBD=40°﹣30°=10°,
∴DB=DC,
在△OBD 和△HCD 中,
==OBD HCD DB DC ODC HDC ∠∠⎧⎪=⎨⎪∠∠⎩
∴△OBD ≌△HCD (ASA ),
∴OB =HC ,
在△AOB 和△FHC 中,
==ABO FCH OB HC AOB FHC ∠∠⎧⎪=⎨⎪∠∠⎩
∴△AOB ≌△FHC (ASA ),
∴CF=AB=6,
故答案为6;
(2)∵△ABD 和△BCQ 是等边三角形,
∴∠ABD =∠CBQ =60°,
∴∠ABC =∠DBQ ,
在△CBA 和△QBD 中,
BA BD ABC DBQ BC BQ =⎧⎪∠=∠⎨⎪=⎩
∴△CBA ≌△QBD (SAS ),
∴∠BDQ =∠BAC =60°,
∴∠PDO =60°,
∴PD =2DO =6,
∵PD =23
DC , ∴DC =9,即 OC =OD+CD =12,
∴点 C 的坐标为(12,0);
(3)如图3,以 OA 为对称轴作等边△ADE ,连接 EP ,并延长 EP 交 x 轴于点F . 由(2)得,△AEP ≌△ADB ,
∴∠AEP =∠ADB =120°,
∴∠OEF=60°,
∴OF=OA=3,
∴点P在直线 EF上运动,当 OP⊥EF时,OP最小,
∴OP=1
2
OF=
3
2
则OP的最小值为3
2.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垂线段最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10.(阅读理解)
截长补短法,是初中数学儿何题中一种输助线的添加方法,截长就是在长边上载取一条线段与某一短边相等,补短是通过在一条短边上延长一条线段与另一短边相等,从而解决问题.
(1)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是边BC下方一点,∠BDC=120°,探索线段DA、DB、DC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题思路:延长DC到点E,使CE=B D.连接AE,根据∠BAC+∠BDC=180°,可证∠ABD =∠ACE,易证得△ABD≌△ACE,得出△ADE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D=DE,从而探寻线段DA、DB、DC之间的数量关系.
根据上述解题思路,请直接写出DA、DB、D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2)如图2,在Rt△ABC中,∠BAC=90°,AB=A C.若点D是边BC下方一点,∠BDC=90°,探索线段DA、DB、D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知识应用)
(3)如图3,一副三角尺斜边长都为14cm,把斜边重叠摆放在一起,则两块三角尺的直角项点之间的距离PQ的长为________cm.
【答案】(1)DA DB DC =+;(22DA DB DC =+,理由见详解;(3)7276+ 【解析】
【分析】
(1)由等边三角形知,60AB AC BAC ︒=∠=,结合120BDC ︒∠=知
180ABD ACD ︒∠+∠=,则ABD ACE ∠=∠证得ABD ACE ≅得
,AD AE BAD CAE =∠=∠,再证明三角形ADE 是等边三角形,等量代换可得结论; (2) 同理可证ABD ACE ≅得,AD AE BAD CAE =∠=∠,由勾股定理得
222DA AE DE +=,等量代换即得结论;
(3)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QN 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MQ 的长,由(2)知2PQ QN QM =+,由此可求得PQ 长.
【详解】
解:(1)延长DC 到点E ,使CE =B D.连接AE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60AB AC BAC ︒∴=∠=
120BDC ︒∠=
180ABD ACD ︒∴∠+∠=
又180ACE ACD ︒∠+∠=
ABD ACE ∴∠=∠
()ABD ACE SAS ∴≅
,AD AE BAD CAE ∴=∠=∠
60BAC ︒∠=
60BAD DAC ︒∴∠+∠=
60DAE DAC CAE ︒∴∠=∠+∠= ADE ∴是等边三角形
DA DE DC CE DC DB ∴==+=+
(22DA DB DC =+
延长DC 到点E ,使CE =B D.连接AE ,
90BAC ︒∠=,90BDC ︒∠=
180ABD ACD ︒∴∠+∠=
又180ACE ACD ︒∠+∠= ABD ACE ∴∠=∠
,AB AC CE BD ==
()ABD ACE SAS ∴≅
,AD AE BAD CAE ∴=∠=∠
90DAE BAC ︒∴∠=∠= 222DA AE DE ∴+=
222()DA DB DC ∴=+
2DA DB DC ∴=+
(3)连接PQ ,
14,30MN QMN ︒=∠=
172
QN MN ∴== 根据勾股定理得222214714773MQ MN QN =-=-==
由(22PQ QN QM =+
773727622
PQ ++∴=== 【点睛】
此题是三角形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