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事于颛臾。

”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有事:古:用兵;今:泛指有事情。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

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以为:古: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认为。

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子孙忧。

”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出自《左传》的文言文,讲述了季孙将要伐打颛臾的故事。

下面将为您提供原文和译文,并通过3000字的文章介绍其背景、内容和价值。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冬,十月,有一日而三旬。

军于曲沃之中。

曲沃,季氏之子也。

使揖子强将伐颛臾。

季孙谓孙书曰:“夫子必敢犯季氏。

”孙书曰:“然。

”亦曰:“乱之国,多横矣。

以慎事乎?”曰:“然。

犹将有捷。

”曰:“然。

是无罪也。

用民而已矣。

”既曰:“犹为也。

”季孙既与子强女与杞子盟于姑。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冬天,十月,持续了30天的一天。

军队驻扎在曲沃之中。

曲沃是季氏的子弟之一。

季孙派遣孙书将军去攻打颛臾。

季孙对孙书说:“夫子一定敢于侵犯季氏。

”孙书回答说:“是的。

”他又说:“混乱的国家,权谋繁多。

你要谨慎行事吗?”他回答:“是的。

还是可能会取得胜利的。

”孙书说:“是的。

这是没有罪过的。

只要维护民众就可以了。

”最后他说:“我还是会去的。

”季孙和子强女与杞子在姑地进行了联姻。

背景:《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季氏将伐颛臾》是其中的一篇篇章。

春秋时期,是战乱纷飞、诸侯争霸的时代,颛臾则是其中一个分裂的诸侯国家。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季孙作为季氏的当政者,决定发动对颛臾的进攻。

内容:文章以季氏将要攻打颛臾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季孙和孙书之间的对话与思考。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孙深知颛臾国的势力强大,但他依然勇敢决定出兵。

他对孙书说:“夫子必敢犯季氏。

”他相信孙书一定会敢于进攻颛臾。

而孙书也表示了他的决心,他说:“然。

”接着孙书又问季孙是否考虑到了乱之国多权谋的情况,是否谨慎行事,而季孙则说:“然。

犹将有捷。

”他相信自己依然希望能够获得胜利。

最后,季孙和孙书进行了联姻,这也是为了加强季氏与杞子的关系,为进攻颛臾做准备。

价值: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一段简短的对话,但展现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

首先,文章表现了季孙的决心和勇气。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之杨若古兰创作《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会孔子说:“季孙氏筹办对“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事于颛臾.”颛臾采纳军事行动.”有事:古:用兵;今:泛指有事情.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觉得东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求全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以“是”为标记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求全你.无乃……与,暗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当求全你吧?”觉得:古: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认为.蒙主,且在邦域当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何要讨伐它呢?”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何……为,暗示反问语气,即“为何……呢?”译为“为何要讨伐它呢?”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情愿.”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克不及者止.’危而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干就担任那职位,不克不及如许做则不担任那职务.’不克不及: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盲人碰到风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扶持,那何须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此刻不夺取,后世必定会成为“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子孙忧.”子孙们的忧愁.”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孔子说:“冉有!君子讨厌那种不说本人想去做却偏要假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听说士大夫都有本人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国:古:邦国;今:国家.家:古:诸侯的封地;今:家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风险.按照这个道理,本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就发扬武功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上去.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来:使动用法,使……来安,使动用法,使……安定远人不服,而不克不及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克不及守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克不及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克不及坚持它的波动统一;来:使动用法,使……来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反而在境内筹划鼓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愁,不在颛臾,“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而在萧墙以内也.”而是在鲁国内部.”。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幺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幺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
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精确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精确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兵力。

”孔子道:“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他作为主管祭祀蒙山的人,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土之中,这是和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讨伐它呢?”冉有道:“季康子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道:“冉求!史官周任有句话说:‘施展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和独角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道:“颛臾,城墙坚固,离季氏的封地费很近。

现在不攻取,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忧虑的事情。

”孔子道:“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财富平均,便无谓贫穷;和睦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不归服,便修整文治徳教使他们来。

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在国内商议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内吧。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很尽心竭力了吧。

黄河以北方的地方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

黄河以东遭遇荒年时,也这样办。

看看邻国的国君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互相接触,(交战开始了),(就有士兵)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因此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这样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编辑本段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是《国语》中的一篇古文,记录了春秋时期季氏与楚国之间的一段战争。

原文如下:季氏将伐颛臾,问于孔子。

孔子曰:“俟女。

”其间三日,孔子见于夜,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并坐而论,名曰“夫差”。

翻译如下:季氏准备要攻打颛臾,前来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请等待一下。

”过了三天晚上,孔子在夜晚拜访他们,说:“天下的规律,我不会去变更。

”接着他们一起坐下来交谈了很多话题,其中涉及到了吴王夫差。

季氏是春秋时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颛臾则是季氏的一个属地,但为了一些原因与楚国之间发生了争端。

季氏准备要出兵进攻颛臾,却不确定应该如何行事,于是前来求助于当时的大儒孔子。

孔子相信“天下有道”,即人们应该遵循天道,遵守自然规律。

因此,他不愿意参与季氏与楚国之间的战争,并且告诫他们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行动。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也提到了吴王夫差。

夫差是吴国的一位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好战的人物,曾经参与了多次战争。

孔子通过提到夫差,让季氏明白一个道理:好战并不是治国的最佳策略。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反映孔子思想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强调了“天下有道”,并且反对人们随意破坏这一天道。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参与战争的看法,对于长期以来的儒家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文章还突出了孔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地位。

虽然孔子拒绝了季氏的请求,但对于别的大臣来说,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者。

孔子的智慧和高尚品德,使他成为了全国各地爱戴的人物。

在当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季氏将伐颛臾》中得到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推崇和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意破坏它;同时,我们也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行动,不要轻易地参与战争。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出处:《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 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1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


2恐怕应该责备你们了吧。

3颛臾,从前先代的国君把它作为东蒙山主管祭祀的人,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
之中。

这(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季孙氏想要这样,我们两个臣下都不想这样。

5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够的人(就)不担
任(那)职务。

6(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将为什么要用那个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呢?
7况且你的话犯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逃出,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被毁坏,
这是谁的过错呢?”
8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9君子厌恶那些回避说(自己)想要这样却必定替自己这样做找借口的人。

10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担心(东西)少却担心(分配)不均匀,不担心贫困却担心不安定。

11(分配)均匀,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人口)就不会少;(社会)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12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安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13依照这样,远方的人不归附,就整治文教德政使他们来(归附)
14既然使他们来(归附)了,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

15如今由与求,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顺,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卫(他们);反而在国内谋划发动战争。

16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宫廷内部。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季氏将伐颛臾》译文篇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huān臾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ì出于柙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huān 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指颛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

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上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翻译: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下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