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文理解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解析:选B。
A.过:责备。
C.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解析:选D。
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C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解析:选B。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编辑本段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赏析
《论语》《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记述孔子的言谈行事的一部书,但它以记言为主。
虽然这部书也记载了孔子的某些活动,但他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所以它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孔子,名丘,宇仲尼,春秋时代的鲁国人。
她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
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他生活在所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度的末期,曾经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来挽救所谓天下的危亡。
孔子学说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同时也讲“礼”。
他对“仁”字曾经作过许多解释,但是“仁”的基本的意思就是“爱人”的意思。
在《论语》的《颜渊》这一篇里面,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他还说过:“仁者,人也。
”这句话不见子《论语》里面,而是在《礼记·中庸》篇。
就是说,“仁”,也就是人的意思,人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同情人,要爱人。
因此,他主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讲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说我自己不愿别人怎样来对待我,我也就不要用来对待别人。
他还要统治者能够,“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他主张让统治者能够节约用度,要爱惜财力,而且同时也要爱人、爱护劳动力’、爱护人力。
“使民以时”,意思是说役使人民的时候,要按一定的时候。
古代是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就是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去役使老百姓,实际意思就是说,让他们能够顺利地生产,让他们衣与食有所保证。
同时,他还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就是沉重的剥削、残酷的政令害人比猛兽老虎还要厉害,这是谴责暴政。
他还反对奴奴隶殉葬的制度。
他曾经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也不见于《论语》,是《孟子》的《梁惠王上》弓I的。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1’”仲尼就是孔子。
“始作俑者”,第一个作俑的人。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是了解孔子政治主张"治国以礼'的重要篇章之一,也是高一学生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想(猜度)。
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词类活用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成语)积累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
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谓祸患起于内部。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方祸乱产生于内部。
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倒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1、宾语前置"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虎兕(s)出于柙(xi),龟玉毁于椟(d)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3、固定句式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方?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
高一古文选读之季氏将伐颛臾
高一古文选读之:季氏将伐颛臾《论语》【题解】本文选自《论语・季氏》。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
当时鲁哀公在位,而实际上是卿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专权。
其中季氏封于费,颛臾是紧挨着季氏私邑费地的一个小小附属国。
季氏为了扩充实力,欲吞并颛臾。
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为季氏家臣,在季氏发兵前,冉有、季路将此事向老师作了通报。
孔子严厉谴责了季氏的侵略行为和弟子的失职,反映出孔子反对贪欲,反对战争,认为人臣应恪尽职守,提倡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等一系列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④?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⑥,是社稷之臣也⑦,何以伐为⑧?”第一段,冉有向孔子通报事实,孔子先批评冉有的失职,进而谴责季氏将伐颛臾的错误决策。
孔子反对的理由是:第一,从历史上看,颛臾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若伐颛臾便是违背先王旨意,违背先王旨意便是不孝,伐颛臾不合礼制。
第二,从地理位置上看,颛臾在鲁国疆域之中,对鲁国构不成任何威胁,因而不应伐。
第三,从等级制及颛臾的现实表现看,颛臾是安分守己的‚社稷之臣‛,攻打没有过错的臣属国颛臾,非礼也。
冉有曰:“夫子欲之⑨,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⑩:‘陈力就列,不能者止○11。
’危而不持,颠而不挟,则将焉用彼相矣○12?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13,龟玉毁于椟中○14,是谁之过与?”第二段,冉有推卸责任,声称攻打颛臾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对这种不负责的托词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冉有、季路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孔子首先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批评的理论依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说明为人臣者要恪尽职守,要职、能相称。
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_1
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之一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孔子《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
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成一个“士”的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
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
”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
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
她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
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
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被重用。
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着述和讲学。
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记事史《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着作。
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主要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
全书共20篇,492章。
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着作。
由于《论语》是语录体的,故语言概括、简洁。
这是它的长处,但文学性并不强。
作为记叙文,它很少记叙;作为论文,它只有论点,缺少论据。
我们选的这篇《季氏将伐颛臾》可以看作是一篇驳论文章。
主要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季路的一席谈话,驳得简而有力,值得一读。
文章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季氏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伐颛臾?开头还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这冉有、季路又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见孔子?故先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背诵思路
季氏将伐颛臾背诵思路一、任务背景《季氏将伐颛臾》是《诗经》中的一篇篇目,记录了周朝时期季氏家族要伐打颛臾的故事。
本文将通过背诵该篇诗歌,来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二、诗歌内容概述《季氏将伐颛臾》共有5节,每节4句,总共20句。
通过描述季氏家族准备要伐打颛臾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勇猛和决心。
三、具体内容解析1. 第一节季氏家族准备要伐打颛臾,动员群众,准备出发。
季氏旅于泰山,君子野无遗赠。
子之门户户及户,凡几十里。
2. 第二节描述季氏家族人员整装待发的场面。
迟迟其进也,策杖其服。
笔笔其事矣,於以与母妻。
3. 第三节强调季氏家族的决心和勇猛。
无终食之间也,不戢厥嗜。
士师其舍也,终日戒之。
4. 第四节季氏家族要伐打颛臾,将会给颛臾带来灾难。
宣哉!朋友攸摄!胡不相畏?王车自矢,颛顼敬止。
5. 第五节强调季氏家族的决心和勇猛,展现他们要伐打颛臾的决心。
畏兕匪虎,腓兕维薪。
畏缩畏矣,亦既有行。
子行既迈,以中冯河。
渡汨而左,告于邲。
四、诗歌意义解析《季氏将伐颛臾》通过描绘季氏家族准备要伐打颛臾的场景,表达了他们的勇猛和决心。
诗中提到了季氏家族的动员、整装待发以及对于战争的恐惧和准备等内容,展现了他们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决心。
这首诗歌还体现了对于权力和统治者的敬畏。
在最后一节中,诗人提到了王车自矢,颛顼敬止,表达了季氏家族对于统治者的敬畏和忠诚。
此外,诗中还通过一些象征手法来强调季氏家族的决心和勇猛。
比如将颛臾比作兕(一种凶猛的动物),表达了他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将自己比作兕维薪(用来点火的柴薪),强调了他们要伐打颛臾的决心。
五、背诵方法为了更好地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分节背诵:将整篇诗歌分成5个部分,每次先背一个部分,然后逐渐合并为整体。
2.熟悉韵律:注意每句话的韵律和节奏,在背诵时保持韵律感。
3.理解意义:在背诵时理解每句话的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整篇诗歌。
六、结语通过背诵《季氏将伐颛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篇古代文学作品,并从中感受到季氏家族的决心和勇猛。
季氏将伐颛臾课文讲解
8.那么这部分文字中,孔子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告诉冉有、季路他们的确做错了呢?
引用论证。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 充任。列,职位)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用了一个类比和两个比喻“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 了,这是谁的过失呢?”(显然,这是管理者的过失)来批驳两个学生没有尽到一个谋臣辅佐主 人的职责,批评他们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用周任的话说就是“不能”。
畅言教育
文本研习·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
本课时编写: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 韩晶老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言教育
导入新课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我们姑且不论真假,但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孔子和《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 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篇 文章,看看它讲了怎样的治国思想。我们要学习的 课文就是——《季氏将伐颛臾》
畅言教育
文本研习
9.面对孔子严厉的批评,冉有和季路是否有辩解呢? 有。“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10.颛臾城池坚固,季氏就应该去攻打它吗?
强词夺理。站在季氏的立场上,是在为侵略主义辩解。颛臾城池坚固,这 本身并不是错,并不成为季氏攻取的理由,冉有只不过是在为季氏攻打颛臾寻 找一个借口。
畅言教育
忆一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4)道不同,不相为谋。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
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
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
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答案】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
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第一模块季氏将伐颛臾练习 苏教版必修4 试题
【2012优化方案 练习】语文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一模块季氏将伐颛臾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B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舍弃,回避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 D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 解析:选B 。
A.过:责备。
C.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解析:选D 。
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A 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 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C 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D .①③⑤解析:选B 。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
《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性默写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冉有归咎他人推卸自己责任的句子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冉有替季氏粉饰攻打颛臾之回测居心的句子是: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面对弟子的推诿之词,孔子以良史之言为论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又以形象比喻,批驳了弟子之后,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典守者难辞其咎的句子是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声色俱厉地批评冉有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的句子是: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认为应如何对待臣服归顺的百姓:既来之,则安之。
6.以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阴谋的句子是: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1.求!无乃尔是过与?翻译:冉求!(这)恐怕该责备你们吧?2、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说过:“施展才能担任职务,不能做到的人,就该辞职。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翻译:(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哪里还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翻译:老虎和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美玉在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该责备谁呢?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6、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我听说,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担心东西数量少而担心分配不平均,不担心经济贫困而担心社会不安定。
7、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翻译:若是财富平均,就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国家安定,便不会倾覆。
8、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如果能做到这样,原先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使他们前来。
关于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关于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
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
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
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答案】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
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及知识点讲解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
”孔子曰:“求(4)! 无乃尔是过与(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8),何以伐为(9)?”冉有曰:“夫子欲之(10),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11):‘陈力就列(12),不能者止(13)。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4)?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15),龟玉毁于椟中(16),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7),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8)。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9)。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20),则修文德以来之(21);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2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23)! ”〔注释〕(1)季氏:即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世为大夫,专擅国政,权势极重。
此指季康子,名肥,亦称季孙肥。
颛臾(zhuan yu):小国名,故城在今山东省平邑县东。
相传为伏羲氏之后,风姓,为鲁国附庸。
(2)冉有、季路:孔子弟子。
冉有名求,季路即子路,姓仲名由。
当时二人都是季氏家臣。
见:谒见。
(3)事:指攻伐颛臾的军事行动。
(4)求:指冉求,他曾为季氏聚敛民财,孔子对他十分不满,曾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无乃:岂不是,恐怕是。
尔:你,指冉求。
与:同“欤”。
(6)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即东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平邑县之东(即颛臾之东)。
主:指周之先王封东蒙之地与颛臾,使其主持祭祀。
(7)在邦域之中:犹言在国境之内。
(8)社稷之臣:犹言国家之臣。
颛臾已臣属鲁国,故有此说。
(9)何以伐为:攻伐它干什么?为(wei):表疑问语气词。
季氏将伐颛臾课文讲解
畅言教育
拓展提升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思想呢?
畅言教育
拓展提升
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 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 道理。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 非常费劲佶屈聱牙说他到底说什么呢。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 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 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 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干戈:两种兵器,借代战争。
畅言教育
文本研习
1.季氏是谁?颛臾是何地?伐是什么意思?
季氏,鲁国执政大夫,掌握着鲁国政权。 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伐:讨伐、进攻。
畅言教育
文本研习
2.那么孔子认为季氏攻打颛臾这件事是对是错呢?孔子在文中用了一个字来 表示了他的态度,这个字出现了三次。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 其余同学在文中找到答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1)政治上,提倡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2)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 (3)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
畅言教育
整体感知
(1)是/社稷之臣也。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社稷借代国家。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
畅言教育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孔子以理服人的说理艺术,并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全文。 •对于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等,自己再整理归类。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是了解孔子政治主张“治国以礼”的重要篇章之一,也是高一学生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词类活用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成语积累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
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谓祸患起于内部。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
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1、宾语前置“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3、固定句式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喻?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
新高考《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性默写
新高考《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性默写教师版班级:姓名:等级: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听说季氏要攻打额臾,用反问语气指责这是弟子冉有的过错的句子是:“求!无乃尔是过与?”2.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不能伐,也没必要伐。
3.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冉有归咎他人推卸责任的句子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4.《季氏将伐颛臾》中,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5.《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引用周任的话说明臣子如果不能尽职就6.明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就应该辞职,而不应该尸位素餐。
7.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子路没有尽到家臣的职责的句子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8.《季氏将伐颛臾》中,针对冉有的托词,孔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9.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举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石在盒子里毁坏了作例子并用反问的语气批评弟子冉有和季路既失职又推卸责任的句子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中,面对弟子的推诿之词,孔子以良史之言为论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又以形象比喻,批驳了弟子之后,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看守者难辞其咎的句子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对冉有的辩解及推卸责任,孔子直言度: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负有责任。
12.《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声色俱厉地批评冉有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的句子是:。
13.《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因为冉有、子路两人心口不一,十分生气,“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表达了他对此等行为的厌弃。
14.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谈及国家治理时要处理好贫富悬殊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
他说的原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课文理解
1. 人物及相关事件和思想:
(1)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
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
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春秋小国,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相关事件和思想:冉有和季路虽然把“季康子想要吞并颛臾”的消息报告给了老师——孔子,但他们听了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观点后,并不服气。
其实,做为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在内心里是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关事件和思想: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本文中,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由于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在内心里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所以才有文章中的这一场师生之间的论辩。
2. 难字难句讲解
(1)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要攻打颛臾。
“伐”,讨伐,攻打。
“伐”有旗鼓之意,就是公开地攻打。
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
(2) 无乃尔是过与?
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无乃……与”是个固定句式,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
无,不。
乃,是。
是,这,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
过,动词,归罪。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前的先王封他做东蒙山的主祭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
(4) 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攻打他呢?
“何……为?”是疑问句式。
(5) 夫子欲之
季氏要这样做。
“夫子”在这里是指季氏,“之”,代词,指代“伐颛臾”这件事。
(6)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如果)能够施展才能就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不要担任官职。
陈,陈设,摆出来。
力,才能。
就,动词,靠近,接近,这里有担任,充任的意思。
止,停止,这里是不要做官的意思。
(7)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8)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财物分得均就无所谓贫,大家能够和睦就无所谓寡,社会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
“无”,没有,无所谓。
“寡”,与“少”是同义词。
“倾”,倾覆。
3. 重点实词和虚词
(1) 见:①看见。
例: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②拜见。
例: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 先:①已去世的。
例: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放在前面。
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时间在前的。
例:问且先于学也(《问说》)
(3) 列:①位次,引申为职位。
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排列,引申为按顺序写。
例: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芙渠》)
(4) 止:①停止,这里引申为不就任。
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留下。
例:止子路宿(《荷蓧丈人》)
(5) 固:①坚固。
例: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6) 后:①落后。
例:子路从而后(《荷蓧丈人》)
②后代。
例: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③时间在后面。
例: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7) 寡:少。
例: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8) 问:询问,与“答”相对。
例:子路问曰
课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动武了。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上代君王曾经授权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就在鲁国境内了,是和鲁国共存亡的藩属,为什么要攻打
它呢?"冉有说:"季氏要攻打它,我们二人都不想这么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去担任官职,如果不能,就要辞职',假如瞎子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了也不去搀扶,那又那里用得上助手呢?你得话说错了,虎兕跑出笼子,龟玉毁在盒中,这是谁的错?"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又离费城很近,现在不夺过来,将来会成为子孙的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己'想要',却要找理由去做的人。
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平均,不怕人少而怕境内不安定。
因为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和睦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安定了就没有危险。
这样,如果远方的人不服,就用仁政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之后,就使他们安心。
现在你们二人辅助季氏,远人不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反而想着在国境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祸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