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1单元季氏将伐颛臾含答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练习题:第1单元_学业分层测评3_季氏将伐颛臾有答案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练习题:第1单元_学业分层测评3_季氏将伐颛臾有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三)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列:排列B.且尔言过矣过:错,犯错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讨厌D.相.夫子相:辅佐【解析】A项,列:位,职务。

【答案】 A2.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51】例句:则修文德以来.之A.既来之,则安.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吾从而师.之【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使动用法。

B项,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D项,意动用法。

【答案】 A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龟玉毁于椟中C.何以伐为D.而君幸于赵王【解析】C项,宾语前置句,A、B、D三项皆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不患贫而患不安C.不能..者止D.是社稷..之臣也【解析】D项,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国家”的意思。

A项,有事:古义是“用兵”;今义是“有事情”。

B项,不安:古义是“社会不安定”;今义是“①不安定;不安宁。

②客套话,表示歉意和感激”。

C项,不能:古义是“没有能力”;今义是“办不到”。

【答案】 D5.下列对第1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52】A.冉有之所以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拐弯抹角,是想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

B.对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征伐颛臾。

C.根据文章内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季路。

D.孔子用“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表明自己反战的理由。

【解析】C项,根据“求!无乃尔是过与?”可以判断“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冉有。

【答案】 C[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导学号:08902053】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①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②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统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⑤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⑥品德:“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的,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

)2、《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1单元季氏将伐颛臾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1单元季氏将伐颛臾含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本课话题——以德治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认为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方针,采用“修文德”的措施,才能实现国家的“无贫”“无寡”“无倾”。

这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汉文帝注重与民同乐,关心孤寡,力倡孝悌。

文帝对鳏寡孤独、残疾穷困者及老年人大加关照。

文帝即位当年,就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

诏书中说道:“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将赈济与培养孝道结合起来,并规定:“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已上,又赐帛二疋、絮三斤。

”文帝曾写信给匈奴单于,剖露自己的为政之道:“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为之恻怛不安,未尝一日忘忧于心。

”纵观中国数千年封建史,像汉文帝这样勤政爱民的帝王为数不多,他的德治精神不失为治国理政的一面镜子。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3.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5.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荀子》6.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荀子》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颛.臾( ) 社稷.( )虎兕.( ) 干戈.( ) 萧.墙( )出于柙.( ) 毁于椟.( ) 安无倾.( )冉.有( ) 【答案 zhuān jì sì ɡē xiāo xiá dú qīnɡrǎn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风吹草低见.牛羊( )(2)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君有疾.在腠理( )(3)过⎩⎪⎨⎪⎧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不过.三十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4)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一狼得骨止.(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5)相⎩⎪⎨⎪⎧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6)为⎩⎪⎨⎪⎧何以伐为.(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7)而⎩⎪⎨⎪⎧危而.不持( )固而.近于费( )简能而.任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 【答案 (1)动词,拜见,谒见/动词,看见/动词,召见/介词,表被动,译为“被”/动词,通“现”,显现 (2)动词,痛恨、讨厌/形容词,快,迅速,引申为“洪亮”/名词,病 (3)名词,错误,过失/动词,责备/形容词,错,错误/动词,超过/副词,过分、过于/动词,经过 (4)动词,停止,这里指不就其位/动词,阻止/同“只”,副词,只是,仅仅/动词,停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5)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动词,辅佐/名词,辅助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副词,互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即动作偏指一方 (6)语气助词,呢/动词,当作/动词,成为/介词,替 (7)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无乃尔是过.与 ( )__________ (2)固而近.于费 ( )__________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__________ (4)则修文德以来.之 ( )__________ (5)既来.之,则安.之 ( )__________ (6)后世必为子孙忧. ( )__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动词 责备 (2)形容词作动词 靠近 (3)名词作动词 找托辞,找借口(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 (5)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使……安定(6)动词作名词 祸患,忧患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今义:有事情。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季氏①将伐颛臾②。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③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且在邦域⑤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⑥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⑦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鲁国执政大夫。

②颛臾,附属于鲁的小国。

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③冉有,名求,字子有。

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录。

④先王以为东蒙主,周先王让颛臾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⑤邦域,这里指鲁国境内。

邦,诸侯封地。

⑥夫子,指季康子。

⑦费,季氏的封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今A夫B颛臾C固D而近E于费F今不取G后世H必为子孙忧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也指国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社稷”是指后者。

B.从文言特殊句式上来看,“何以伐为?”和《侍坐》中的“不吾知也!”是相同的,都是宾语前置。

14季氏将伐颛臾(已精心校对、排版,无任何错误,附参考答案)

14季氏将伐颛臾(已精心校对、排版,无任何错误,附参考答案)

14季氏将伐颛臾(已精心校对、排版,无任何错误,附参考答案)季氏将伐颛臾(一)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2)则将焉用彼相.矣()(3)今由与求也,相.夫子()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今夫颛臾”和“相夫子”两个“夫”字读音、词义都相同。

B.“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D.“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字的用法相同。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伐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B.则修文德以.来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某所,而.母立于兹D.且在邦域之.中矣而在萧墙之.内也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则修文德以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既来之,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B.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C.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7.对文章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孔子尖锐指出季氏的忧患在萧墙之内,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 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尔是过与.?()⑵何以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 》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 》答案

知识梳理案答案:一.给加点的词注音:冉(rǎn)有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焉用彼相(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固而近于费(bì)萧墙(xiāo)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4、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四、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名作动,找借口五、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3、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5、是谁之过与判断句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六、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七、重点词语: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八、重点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典型问题案答案:一、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且:①而且例:且在邦域之中矣②况且例:且尔言过矣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 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二:重点虚词突破虚词而的用法1.而(1) 连词,表转折。

《必修四》古诗文复习练习(一)参考答案

《必修四》古诗文复习练习(一)参考答案

《必修四》古诗文复习练习(一)参考答案《必修四》古诗文复习练习(一)参考答案卢曰信《必修四》古诗文复习练习(一)《季氏将伐颛臾》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解析A项,“为”读wi。

B项,“彼”读b。

D项,巅一颠,“舍”读sh。

答案C2.解析应指“季氏”。

答案C3.解析B、C两项皆为指代性副词,偏指一方,译为“他”;A项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 项丞相、宰相。

答案BC4.解析B、D两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A项是判断句。

C项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答案BD5.答案(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二、课内阅读(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6.解析A项,过:责备。

C项,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项,倾:倾覆。

答案B7.解析D项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指远人;C项,连词,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答案D8.解析是批评冉有的话;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

答案B9.解析D项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答案D10.答案(1)那颛臾,从前先王让他做东蒙山的祭主,况且又在鲁国疆域里,是国家的属臣。

(2)君子就厌恶那种回避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一定要找个借口去做的态度。

(3)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并非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呀。

三、课外拓展(16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1.解析过:责备,非难。

答案D12.解析A项,前者为代词,指“他们的”,后者为副词,“大概”;B项,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介词“用、拿”;D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

答案A13.解析是孔子希望弟子制止田常伐鲁的理由;是子贡劝说田常伐吴的好处;是子贡跟田常请求出使吴国。

答案B14.解析A项,“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于文中无依据。

答案A15.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参考答案:一、1.A2.C3.B4.C5.C二、1.语录2.丘、仲尼、春秋、儒3.仁4.虎兕龟玉5.为政以德三、1.把……作为2.岂不、恐怕3.通“欤”,语气词4.危:站立不稳。

颠:摔倒。

四、1.为什么要攻打它呢?2.那么为什么还要使用那个助手呢?3.远方之人还不归附,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

4.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啊!五、1.“夫子”指季氏。

由(子路)与求(冉有)足季氏的家臣。

2.指攻打颛臾一事。

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干戈”指代战争。

3.成语:“祸起萧墙”。

修辞方法:借代,以“萧墙之内”代指鲁君(古代只有人君宫内有萧墙)。

课文翻译: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二人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恐怕这应该责备你了吧!颛臾,已故的周天子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疆土早在我们鲁国最初被封时的`疆界之中,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忠心耿耿的附属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二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譬如盲人站立不稳,不去扶持;摔倒了,不去搀扶,何必还要那个助手呢?你的话是错误的。

老虎犀牛从木笼子中逃了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兵甲精锐,而且离季孙家的采邑费(今费县附近)很近。

现在不去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得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

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有国者)还是大夫(有家者),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须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应担心境内不安。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睦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定地生活。

季氏将伐颛臾(答案版)

季氏将伐颛臾(答案版)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测试一、古今异义(填写古义)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古义:可译为“把…作为”;今义:认为)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士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二、词类活用(指出活用词,并解释用法和意义)①无乃尔是过与。

(过:名词作动词,责备 )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归附)③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三、一词多义1.相① 则将焉用彼相矣(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②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③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名词,宰相,丞相,相国)④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动词,帮助,辅助)⑤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动词,辅佐)⑥ 伯乐学相马(动词,观察,审察)⑦ 儿已薄禄相(名词,容貌,相貌)⑧ 杂然相许(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⑨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⑩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相得:相投合。

)⑪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

)2.过①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②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的)③是谁之过与(名词,过错)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动词,经过,通过)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动词,超过)⑥以其境过清(副词,过分,过于)⑦过故人庄(动词,访问(地名),拜访(人名))3.是①无乃尔是过与?(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②是//社稷之臣也。

(代词,这,这样,这些)③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正确,认为正确)④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下住(动词,表示肯定判断)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因此)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4.见①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动词,看见)②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动词,拜见)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接见)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季氏将伐颛臾,此话出自《论语·季氏》一章。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和答案的形式,探讨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启示。

练习题一:季氏将伐颛臾,为何会引起这样的行动?答案:季氏将伐颛臾,是因为季氏家族对颛臾地区的资源和利益有所觊觎。

他们希望通过武力征服颛臾,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练习题二: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否正当?答案: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不正当的。

他们以武力侵犯他人的领土和权益,违背了和平与公正的原则。

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应受到谴责。

练习题三:颛臾是否应该被季氏征服?答案:颛臾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区,拥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对颛臾人民的侵犯和剥夺。

颛臾应该保持独立,并且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练习题四:季氏将伐颛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反思权力和利益的关系。

追求权力和利益是人类的天性,但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和合理。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尊重他们的独立和自主权。

练习题五:如何避免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重演?答案:要避免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重演,我们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

法律应该保护每个人的权益和自由,确保公平和正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让每个人都明白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练习题六: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对我们个人有何启示?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权力和利益往往会让人迷失自我,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理智和公正的判断。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和平与和谐的环境,不去侵犯他人的权益。

练习题七:如何用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来解读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可以引起我们对现实社会中的权力滥用和侵犯他人权益的问题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为了追求权力和利益而不择手段。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一模块季氏将伐颛臾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既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解析:选B。

A.过:责备。

.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之,则安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解析:选D。

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 B.②③④.③④⑤ D.①③⑤解析:选B。

【高中课内阅读】高一年级课内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

【高中课内阅读】高一年级课内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

【高中课内阅读】高一年级课内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品格都能潜移地影响人的气质、陶冶人的修养。

多做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

为您整理了高一年级课内阅读,希望和您一起探讨!高一年级课内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写作《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季氏将南征颛臾。

冉存有、季路载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谋!并无乃尔就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就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南征为?”冉存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谋!周任存有言曰:‘陈力就列,无法者终了。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自身利益柙,龟玉焚毁椟中,就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表述全部正的就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既来之,则安之。

a危险?高速行驶?搀扶着?安稳b危害?咬噬?搀扶着?并使……安稳c不稳定?扑倒?搀扶着?安定d不稳定?跌倒?搀扶着?使……安定7、以下“就是”用法相同的一项就是()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就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故远人破口大骂8、下列成语中,属于从《论语》中引申出来的有()项a祸起萧墙b望洋兴叹c井底之蛙d五十步笑百步9、本文中,孔子抨击冉存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最有力的话就是()a颛臾是鲁国的社稷之臣b君子疾夫比涅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作为家臣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d季氏之弊“无此颛臾而在萧蔷之内”10、划线部分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孔子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加以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含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含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①《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④之内也!”【注】①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

颛臾,附庸于鲁国的小国。

②东蒙主:蒙山,在鲁东,故名东蒙。

鲁使颛臾主其祭。

③费:季氏私邑,与颛臾相距70里。

④萧墙:这里指鲁国内部。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B.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服:制服C.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D.相夫子相:辅助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何以伐为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B.且在邦域之中矣若属皆且为所虏C.则将焉用彼相矣则修文德以来之D.危而不持固而近于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破中有立,既批驳了季氏企图吞并颛臾的野心,也阐明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B.第①段的划线句,从不同角度指出季氏不具备攻打颛臾的理由,可谓鞭辟入里。

C.本文多用比喻说理,如用失虎兕、毁龟玉是谁之过比喻求与由对伐颛臾负有责任。

D.冉有受孔子责备,推卸自身责任,又为季氏巧言开脱,他对季氏的忠心值得肯定。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练习:第1单元_季氏将伐颛臾_训练—落实提升有答案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练习:第1单元_季氏将伐颛臾_训练—落实提升有答案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见:接见B.是谁之过.与过:过错C.季氏将伐.颛臾伐:征伐D.是社稷..之臣也社稷:国家【解析】A项,见:拜见。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06】A.夫子欲之./是社稷之.臣也B.虎兕出于.柙/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C.何以伐为./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解析】A项,之:代词,代“征伐颛臾”;助词,的。

B项,于:介词,从;介词,引出对象。

C项,句末语气词;动词,做。

D项,皆为连词,表转折。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且在邦.域之中矣B.则修文德以来.之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D.既来之,则安.之【解析】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C项,形容词作动词,靠近;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答案】 A4.名句默写。

【导学号:08902007】(1)且尔言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无倾。

【答案】(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盖均无贫和无寡5.翻译下列句子。

【导学号:08902008】(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答案】(1)能施展出才能就去担任职位,不能这样做的就不担任职位。

(2)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阅读课文,完成6~9题。

【导学号:08902009】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安无倾.倾:倾诉【解析】A项,过:责备。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一、夯基训练1.解析:A项,“谡”应为“稷”,“牍”应为“椟”;B项,“箫”应为“萧”;D项,“柙”应读xiá。

答案:C2.解析:C项,疾:痛恨、讨厌。

答案:C3.解析:D项,代词,指远方之人。

A项,介词,与/介词,在。

B项,连词,表递进,并且/副词,将近,接近。

C项,介词,把/介词,凭。

答案:D4.解析:A项,动词用作名词,祸患,忧患。

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C项,名词用作动词,找托辞,找借口。

答案:D5.解析:A、B、C三项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尔是过”一般语序是“过尔”。

6.解析:D项,“来”与“安”是按现代汉语常用的意思翻译的,而文中的“来”和“安”都是使动用法。

所以D项的翻译应为“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答案:D二、延伸阅读7.解析:D项,殆:危险。

8.解析:A项是“到”的意思,其余三项是“在”的意思。

9.解析:第(1)句,道:学说;修:修明;用:采用;是:这;有国者:当权者;丑:耻辱。

第(2)句,下:下车;与:和,跟;趋:快步走;而:连词,表修饰;弗:没有。

注意补全省略的成分。

答案:(1)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2)孔子走下车,打算与他说话。

狂人接舆快步离去,孔子没能与他说话。

10.解析:明确孔子与身边弟子们的不同表现:情况危急,身边的弟子们都“病”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

对此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三、语言运用11.解析:把孔子作为陈述对象,将原来的句首状语置入句中,句子通顺即可。

答案:孔子这个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与逐渐寻回文化自信,第一次被中国官方以如此正面、积极的意义运用。

12.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鲜明的能力。

写对联需要注意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等)两个节日的特点,上下联要语意对应,同时要使上下联的字数一致。

必修四古文复习答案

必修四古文复习答案

必修四期末古文复习资料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语段,回答问题。

1、答案:B连词而且,其它唐朝为“却”表转折2、答案:D3、答案:A4、答案:C5、答案:A宾前的标志,其它译为“这”代词6、答案:D7、答案:B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1、答案:A 畜养2、答案:B3、答案:B4、答案: B相当于“而”5、答案: B6、答案: D名作状向上,其它的都是名作动,树:种植王:称王水:游水7、答案:C宾前8、答案: C9、①答案: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②答案: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③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④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三、阅读《劝学》文段,回答问题。

1、答案:A2、答案:D3、答案:B4、答案:A5、①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水流,不能成为江海。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黄泉,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二)1、答案:A定后2、答案: B3、答案:A本性4、答案:D(三)1、答案: C2、答案: B 判断3、答案:D4. (1)答案:①D②A③B④C(2)答案: C(3)答案: A(4 )答案:B(5 )答案C5、答案:①C② B③ F ④ D⑤ F ⑥A6、答案:①B② A③C④D7、答案:①(C)②( D)③( A )④(B)四、阅读《过秦论》文段,回答问题。

(一)1、答案:A2、答案:B3、答案:D4、答案:C5、翻译选文中划线句子。

①正在那个时候,商鞅辅佐他,在国内建立法度,致力于耕作与织布,修理战争防守器具;对国个采取连横政策使诸候国相斗。

于是这样秦人毫不费力攻取黄河以西之外的地方。

②秦国没有丢掉一根箭、一个箭头,天下诸候国已经困弊不堪了。

(二)1、答案:B①统率②控制③制服④规模2、答案:B代词这些,其它是都是结构助词,的3、答案:D被动句,其余都是省略句4、答案:B主旨不是讽刺5、翻译选文中划线句子。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之宇文皓月创作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分歧)(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 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尔是过与?()⑵何以伐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分歧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分歧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克不及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分歧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1单元季氏将伐颛臾含答案人者之大节也。

——《荀子》6.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荀子》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颛.臾( ) 社稷.( ) 虎兕.( )干戈.( ) 萧.墙( ) 出于柙.( )毁于椟.( ) 安无倾.( ) 冉.有( )【答案zhuān jìsìɡēxiāo xiádúqīnɡrǎ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风吹草低见.牛羊( ) (2)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君有疾.在腠理( ) (3)过⎩⎪⎪⎪⎨⎪⎪⎪⎧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不过.三十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4)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一狼得骨止.(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5)相⎩⎪⎪⎨⎪⎪⎧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6)为⎩⎪⎨⎪⎧何以伐为.(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7)而⎩⎪⎨⎪⎧危而.不持( )固而.近于费()简能而.任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1)动词,拜见,谒见/动词,看见/动词,召见/介词,表被动,译为“被”/动词,通“现”,显现(2)动词,痛恨、讨厌/形容词,快,迅速,引申为“洪亮”/名词,病(3)名词,错误,过失/动词,责备/形容词,错,错误/动词,超过/副词,过分、过于/动词,经过(4)动词,停止,这里指不就其位/动词,阻止/同“只”,副词,只是,仅仅/动词,停止/使动用法,使……停止(5)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动词,辅佐/名词,辅助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副词,互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即动作偏指一方(6)语气助词,呢/动词,当作/动词,成为/介词,替(7)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无乃尔是过.与 ( )__________(2)固而近.于费 ( )__________(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__________(4)则修文德以来.之( )__________(5)既来.之,则安.之( )__________(6)后世必为子孙忧.( )__________【答案(1)名词作动词责备(2)形容词作动词靠近(3)名词作动词找托辞,找借口(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5)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6)动词作名词祸患,忧患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今义:有事情。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今义:认为。

(3)不能..者止古义:今义:办不到。

(4)不患贫而患不安..古义: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示歉意和感激。

【答案(1)指用兵。

(2)“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当作……”“把它作为……”。

(3)没有能力。

(4)社会不安定。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是社稷之臣也。

( )译文:(2)何以伐为?( )译文:(3)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译文:(5)龟玉毁于椟中。

( )译文:(6)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译文:【答案(1)判断句这是国家的臣属。

(2)宾语前置句为什么要讨伐它呢?(3)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4)状语后置句季康子将要对颛臾用兵。

(5)状语后置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中被毁坏。

(6)省略句从前先王把(它)当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识作者]“万世师表”——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学说的开创者,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50岁以前,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1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任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历时14年,终不见用。

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相传他的弟子有三千人,贤弟子有七十二人。

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探背景]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国君所得个附属小国,它的贡品为鲁国国君专有。

季康子要讨伐颛臾,一方面是因为“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掎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

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巧识文]语录体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本文通过记载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谈话,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他“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答案①痛加指斥②晓之以德1.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明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一项是( )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且在邦域之中矣③且尔言过矣④是社稷之臣也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③是孔子对冉有、季路的指责。

【答案 C2.下列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师徒谈话的背景事件是季氏将伐颛臾。

B.“无乃尔是过与”一句表明了孔子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

C.冉有、季路既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季氏的家臣。

D.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对季氏加以劝阻未果,孔子对他们的严重失职行为表示极大的反感。

【解析D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对季氏加【答案 D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陈:施展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C.且尔言过.矣过:过错D.龟玉毁于椟.中椟:木匣【解析C项,过:错,错误。

【答案 C4.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一句是冉有在强词夺理,推卸责任。

B.孔子引用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说明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就应该辞职,而不应该尸位素餐。

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季氏攻打颛臾的错误。

D.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显示了孔子坚守仁道、正直而行的人格魅力。

【解析C项,孔子用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教育冉有、季路要认识到自己的失职。

【答案 C三、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体现孔子治国思想的一组是( )①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不患寡而患不均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⑤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⑥既来之,则安之A.①③⑥B.③④⑥C.②④⑤D.①②⑤【解析①为冉有的观点;②为孔子教育冉有如何做君子的话;⑤为当时鲁国的国家形势。

【答案 B一项是( )A.冉有的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道出了季氏攻打颛臾的真正目的。

B.“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表明了孔子的鲜明主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C.“有国有家者”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和家庭内部的人”。

D.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真正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表现了他丰富的政治阅历和锐利的政治眼光。

【解析C项,“有国有家者”指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

【答案 C话题:冉有、季路在受到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劝阻季孙氏伐颛臾还是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请以课文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

第一,季孙氏伐颛臾没有错。

既然鲁国公室日趋衰微,鲁桓公的后代中季孙家族逐渐强大,季孙氏执掌鲁国政权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讨伐颛臾并夺其土地来增强自己的势力也无可厚非。

第二,孔子所提出的三条理由并不能阻拦季孙氏伐颛臾,因为这些都不符合实情,并且其仅仅是依据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评判,而这些已是历史。

再者,冉有、季路根本谈不上要对季孙氏伐颛臾一事负责。

最主要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仁”的基本精神是一种帮助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改良主义,而且孔子的最终目的是要恢复和重建西周的社会秩序,显然不切合实际。

我的观点:阻季孙氏伐颛臾。

首先,孔子言论合情合理,所持观点非常正确。

这种“均、和、安”以及“重教化,省刑罚,薄赋税,厚施与”的“仁政”思想,可以使所有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是进步的。

其次,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善用教育方法。

他首先用大义凛然的气势镇住冉有和季路,然后引用名人名言和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批评他们,最后孔子重申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冉有和季路的行为违背了“仁政”的政治原则,同时敏锐地指出季孙氏伐颛臾的实质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孔子用正义之辞来教育弟子,弟子焉能不服?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季康子将要征伐颛臾。

冉有、季路谒见孔子说:“季康子将要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列, 不 能 者 止。

’任职务,没有才能的就不担任职务。

’⎣⎢⎡夫子:指季康子。

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兕 出 于 柙, 龟玉毁于椟中,独角犀牛从笼子里逃出来,龟甲、玉器在木匣中毁坏, 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危:遇到危险。

持:护持。

颠:跌倒。

则:那么。

焉:疑问代词,何。

彼:那。

⎦⎥⎤凶。

玉:玉器,用于祭祀。

椟(dú):木匣。

冉有曰:“今夫颛臾, 固 而 近 于费,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且距费邑又近, 今 不 取,后 世 必 为 子 孙 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