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口决
一、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偏正结构,它是一个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应注意的事项。
二、于作为时间状语
1. 表示动作发生时间
文言文中,于可以表示某个动作发生的时间。
比如,“君乃赏德于民”中,
于指明了赏德这个动作发生的时间。
2. 表示动作完成时
有时候,于可以表示某个动作完成时。
例如,“士正与农耕,则宇宙卒形"
这句话中,“与”表示同时,而“则”表示结果,“与农耕,则”意思是“与其进行农耕
之后”,接着使用了“于”来表示农耕已经完成。
三、于作为地点状语
1. 表示施事者位置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会使用于来表示施事者所处的位置。
例如,“數年椒
房不出賣酒之人也"这句话中,“數年椒房不出”是主句,“賣酒之人也"是插入语。
“之人”,表明被限定范围内的人,“于”表示了这个人所在的位置。
2. 表示事物所处的位置
另外一种情况是,于也可以表示事物所处的位置。
例如,“而於大中見真
偽焉"这句话中,“於大中”表示这个动作发生的地点。
四、于作为原因状语
1. 表示原因或依据
在文言文中,于还可以作为原因状语,表明某个行为或者动作进行的原
因或者依据。
比如,“盜亦曰為百里之賵者也"这句话中,“曰”是一个动词,表示说。
“盗亦曰”,意思是“盗(人)也说”。
“百里之贁者也”表示他们说的内容。
“百里之贁”是具体了限定范围;而“于”的使用则表明了说话拉开此违法盗窃行为存在的依据。
2. 表示理由或根据
又如“使將自得罪于六卿必先無小過”,其中“使將自得罪”,指命令官员
自取得过错;“于六卿”,即对六位将领发生过失而言;故用“于”。
五、注意事项
1. 需要注意结构和操作对象。
在使用于时,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情境来理解它在句子中的意义以及操
作对象。
它可以作为时间、地点、原因状语,但根据具体的句子结构和含义,选择适当的译法是十分重要的。
2. 理解文言褒贬
由于文言文中褒贬不显露在字面上,而是通过一种间接、复杂的方式表达
出来,于往往被用于描述臣下对君主或者低层对高层。
在理解时需要注意判断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3. 学习经典作品
文言文中的于应该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去学习,例如《论语》《庄子》等名著。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如何巧妙地运用于,提高我们对于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
总之,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词汇,在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时扮演着特定角色。
了解“于”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将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并更好地欣赏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