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2期税务与经济N o.2March15,2003 (总第127期)T axation and Economy(Serial N o.127)
经济纵横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述评
金晓彤
(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理论的历史承袭性和修正性的结晶,受时代局限而使理论所表征出的狭隘性并不会抵毁其应用价值。
相反,却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也为他们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延伸应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关键词]西方主流经济学;消费行为;马歇尔;凯恩斯
[中图分类号]F0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339(2003)02-0016-05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考察,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和以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学派林立的西方经济学界,总会有一些学派属于正统经济学,在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成为主流经济学;而另有一些学派属于非正统经济学,处于“异端”地位,但它们始终作为一条忽明忽暗的附线而存在着。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处于不同时期主流经济学消费行为的有关理论,并对其进行评价。
非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将另撰文对其进行评述。
一、马歇尔时代(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一方面,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经济危机频繁,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而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的问世,从根本上动摇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食利阶层迫切需要新的为资产阶级辩解的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在经典力学和数学飞速发展的驱动下,由奥国学派的门格尔、维色、庞巴维克、杰文斯、瓦尔拉斯等人主唱的经济学“边际革命”也随之掀起。
在这经济学界的“大混战”之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继约翰・穆勒之后再一次对诸家不同的庸俗经济学说进行了折衷主义的综合,即将“边际学派”及以前的传统经济理论,如生产费用论、供求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历史学派的庸俗进化论等兼收并蓄,综合提炼,并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创立了“均衡价格论”框架,形成了一个静态局部均衡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或个体的消费行为理论。
根据马歇尔体系的价格决定论和关于消费的效用原理,可以将其消费行为理论的“要核”归纳为“三个规律”、“一个“一个剩余”。
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需求规律、需求的价格弹性规律、消费习俗的惯性和消费者剩惯性”、
余。
马歇尔围绕这五个“要核”系统地阐释其消费者个人需求理论的同时,还对社会消费趋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例如,它提出了闲暇消费、消费信贷制度等观点,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极大影响并且越来越被现实所验证。
深入考察马歇尔需求理论的内涵,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新古典理论范式内的消费者所处的环境是宽松的,消费者具有选择自由、价格具有充分弹性、预算约束是跨时的、没有流动性约束、未来的不确定性程度较大。
第二,新古典理论范式内的消费者是“理性经济人主体”,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规避风险意识较强,时间偏好明显。
马歇尔的理论和观点成为以后西方微观消费经济学体系的基石。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马歇尔的消费需求理论也存在诸多缺陷。
其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在需求方面接受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把需求看成[收稿日期]2002-11-14
[作者简介]金晓彤(196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生。
是人们主观欲望所决定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便否定了价值的客观物质基础,把价值这一客观的历史范畴说成是一种自然的、永恒的心理范畴,是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主观论断。
二是只考虑“内部效应”,而忽视“外部效应”。
认为可以通过把个人需求水平相加的办法求得确定的市场需求曲线,这一点与现实完全不符①。
三是商品效用的产生之“源”有待商榷。
马歇尔认为商品的效用是由商品的内在品质产生的,效用的大小由消费量来决定,并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给出了所谓“恰当”的表述。
但事实上,商品的效用不但来自于商品的内在品质,而且也来自于一系列外部因素。
正如莱宾斯坦所述:不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同性质:在跟潮者的场合,商品的效用与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正相关;在逆潮者的场合,商品的效用与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负相关;在挥霍性消费者的场合,商品的效用与商品的价格正相关。
可见,马歇尔的消费需求理论并不能适用于不同的消费者群体,这也透视出其理论本身的局限性。
马歇尔需求理论的缺陷及局限性也是和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当时正值英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由兴变衰之际,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化。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资产阶级统治者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学说来为其辩护,加之19世纪下半期,以约翰・穆勒为代表的英国主流经济学受到了边际学派的严峻挑战,马歇尔的学说也恰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对于马歇尔来说,只能有唯一的选择,就是以英国古典传统的经济理论为核心,综合后起的各种资产阶级流派的学说(边际效用论),建立一个折衷式的经济理论体系。
因此,就其实质而言,马歇尔学说体系不过是众多新旧庸俗学说的大综合,既要“综合”,就免不了出现某些矛盾。
这样看来,马歇尔的消费需求理论具有一些缺陷或局限性便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马歇尔的消费理论体系是主观主义或折衷主义的,而否定他在西方经济学说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功绩,更不能否定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在其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二、凯恩斯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
20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原来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人们开始对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的、认为“供给可以创造需“价格可以自发调节市场使经济在充分就业常态下正常运行,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均衡理论”画求”、
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尤其是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西方国家高达3000万人的失业打破了传统的“神话”,更动摇了新古典学派赖以存在的根基。
原有经济学无法解释现实,也无法解决失业问题,经济学遇到了第一次危机。
原有经济学的危机呼唤新经济学的产生,于是,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响世之作中,凯恩斯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批判,提出了以“国家干预”和“需求调控管理”为中心的理论。
这一理论恰似资本主义经济恢复的“救命稻草”,由此拉开了所谓“凯恩斯革命”的序幕。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学者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也就摒弃了马歇尔价格决定论的分析框架,取而代之的是收入决定论的理论体系。
以收入决定论为核心的凯恩斯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研究虽然都是作为宏观经济问题而进行研究的,但都离不开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著名的绝对收入假定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人们的消费水平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长,其消费支出也增长。
但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是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
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消费者行为理论一样,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凯恩斯只看到收入决定消费的表象,而不能进一步揭示影响消费的收入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收入的分配,进而所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
所以,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收入分配和消费的结构差异,更不能揭示资本家和工人的阶级差异,而只能系统地称“公众”、“居民”,虽也提及“富人”与“穷人”,但也只是“蜻蜓点水”。
因此,也就不可能从本质上说明消费者行为的差异。
第二,绝对收入假定只注重说明消费者依现期收入将其分为消费与储蓄两部分,而不注意解释消费者为什么愿意把他们的收入“分配”到储蓄上去的原因。
因此,他所看到的理性消费主体是所谓只见眼前的“短视的和原始的”消费者。
追求的是一期或即时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没有心理预期,消费者规避风险的行为比较弱。
可见,凯恩斯视点下的消费者是在一种极其“理想”的环境下的消费者,这也就决定了绝对收入假定在许多较复杂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①莱宾斯坦的“外部效应”有效地补充和修正了马歇尔的“内部效应”之不足。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时期提出来的,当时存在大量的失业工人,居民的实际收入非常低。
因此,凯恩斯的研究只注重与失业有关的公众消费倾向,而忽视与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消费问题。
同时,随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一些国家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情况也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这样,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和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便很自然的被认为只适用于作为继续研究的出发点,而不再适合于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者行为了。
面对这种新的情况。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提出了一种研究消费者的新理论,即认为消费者同时又是一个“生产者”的“新消费者论”。
根据“新消费者”的特点,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消费者的行为已变得越来越难琢磨。
比如:1946年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研究发现,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均收入尽管有了很大提高,但储蓄率却没有等比例地增加;政府在通货膨胀时期和经济衰退时期所分别采取的增加税收或减少税收的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消费者会产生与政府预料相悖的行为呢?对此,很多人陷入了不解的困惑,需要在理论上给出阐释。
二战以后的主流经济学家和非主流经济学家对消费经济问题,包括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对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和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的补充与修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行的。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流经济学家有杜森贝里、布朗、霍塔克、泰勒、莫迪利安尼等,他们的理论构成了西方主流派的基本观点。
11杜森贝里的时空相对收入假定
“不可逆性”、
“制轮作用”和“恢复效应”。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示范作用”、
凯恩斯依“互不影响”假定,确信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均不受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而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他人消费支出的影响,这被称为消费的“示范效应”,即对任一特定消费者而言,其对高档消费品接触的次数随其他家庭支出增加而上升,这导致增加支出的冲动在次数上增加,而抗拒这种冲动次数的力量相对减弱,结果是储蓄减少,支出增加。
可见,消费的“示范效应”是以认同消费行为的社会性为前提的。
凯恩斯依“短期的、静态的”分析方法假定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只受本人目前实际收入的影响;杜森贝里则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本人过去收入与消费的影响,特别是受过去“高峰时期”收入的影响,这是由于消费习惯的“惯性”所致,这被称为消费的“不可逆性”。
在这种“惯性”的作用下,从短期看,现期收入与以前最高收入的比值小于1时,储蓄倾向将趋于下降,消费倾向将趋于提高,只有从长期来看,人们的消费支出才会因收入减少而减少。
这种消费支出的变化滞后于收入变化的现象,被称为消费的“制轮作用”。
这种“制轮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经济衰退的负面效应。
假定间隔了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减少了的收入又“复位”了,这时很可能产生“恢复效应”,即当人们的收入随着经济的恢复而回升时,人们会首先选择增加储蓄,而消费并不会增加。
如果人们的收入继续增加或已超过过去的“高峰时期”时,消费者会重新依收入的增加幅度而增加自己的储蓄或消费,这再一次印证了消费者的长期储蓄(消费)倾向是不依附于绝对收入水平的。
可见,在杜森贝里的消费行为范式中,理性主体被设定为“后顾的和攀附的”消费者,追求的仍然是一时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继杜森贝里之后,布朗于1952年进一步阐释了消费的“不可逆性”和“消费支出落后于收入变化”的观点,他从习惯坚持和消费行为的滞后性角度,将过去的消费和收入纳入其分析的框架体系,从而提出了广义相对收入假定。
他同意杜森贝里提出的过去收入“高峰时期”的消费水平影响目前消费水平的假定,但他同时补充道:离现在越远的过去收入对现在消费的影响越小,离现在越近的过去收入对现在消费的影响越大。
他认为,任何实际消费水平代表过去一切消费经验的积累,消费者的收入变化之后,作为过去消费结果的消费习惯仍被坚持下来,它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收入变化对目前消费的影响。
因此,“消费支出落后于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习惯的坚持。
布朗视点下的消费者仍然具有“后顾性”和“追求一时预算约束下效用最大化”的特征。
在此之后,包括罗斯在内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采用“关系集团”的概念来分析人们消费支出的社会性质,得出的结论是:居住在不同地点(环境)的同样绝对收入水平的家庭,由于社交范围不同,参照群体的社会比较不同,消费倾向也会发生较大的差异。
与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相比,杜森贝里的“示范作用”、“不可逆性”、“制轮作
“关系集团”的观点,被认为是战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恢复效应”以及后来的“消费惯性的坚持”、
用”、
者行为(消费者对收入与消费关系认识)理论的重大发展。
21霍塔克的非流动资产假定
英国经济学家霍塔克和泰勒提出了非流动资产假定,即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
其核心内容是:现期消费依存于现期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已有的消费品存量,其理论的要义是非耐用消费品购买对收入变动的依赖程度小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对收入变动的依赖程度。
根据这一假定,霍塔克和泰勒还将消费者过去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所留下的已经贬值(折旧)的余量或存量假定为“情况变量”。
这就将消费品存量调整的假定提升至动态的高度,把生产领域内的固定资本折旧和更新的概念引入了消费领域,并将消费习惯对消费者非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与消费品存量调整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的一整套学说。
这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霍塔克和泰勒在消费行为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
当然,对于他们的理论观点,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质疑,认为“已有的消费品存量越大,则现期消费越小”的假定是未经验证的,人们购买耐用消费品可能未必是自己使用,也可能是为投资或用作它途。
此时,霍塔克和泰勒的理论假定便黯然失色了。
这也暴露出这一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但这一假定对“绝对收入假定”的补充与修正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31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生命周期假定是由莫迪利安尼、布伦博格和安多共同提出来的。
其中,莫迪利安尼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并因此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故生命周期假定又常被世人称作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莫迪利安尼将其理论的核心内容表述为:个人现期消费(储蓄)取决于个人现期收入、预期收入、开始时的资产和个人年龄大小。
其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三个阶段。
两大时期是指一生中收入大于消费的时期和收入小于消费的时期;三个阶段包括少年、壮年和老年阶段,每个阶段的消费不仅依赖于某一时期的收入,从而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可见,生命周期假定所追求的是终生跨时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第二,一个家庭的实际支出在任何阶段都围绕着家庭的总生活水平而上下波动,通过对其整个生命周期内总财产的“权衡”与“布局”,使其在每一时期的消费与储蓄都能反映该家庭的每个人在其生命周期内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
第三,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总是与其财产水平保持稳定的比例,而不是与其收入保持稳定的比例,若财产没有达到所要保持的数额,收入就有可能转化为财产,而不是用于消费。
因此,当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发生变化,致使家庭的财产状况也发生变化时,家庭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支出就要受到影响。
综合上述内容足以见得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同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存在较大差异,突出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不受流动性约束前提下的跨时预算约束。
在凯恩斯和杜森贝里的消费者行为假定中,决定消费支出的主要变量是现期收入,因此预算约束是现实的、一时的,而在生命周期假定中,莫迪利安尼等人承认在其整个论证中唯一的基本假设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任何一年的消费比率只决定于他的嗜好,而不决定于他的资源大小,在某一时点上,生命周期假定下的消费可能超过现期收入,这时消费者如果没有可以利用的以前所得资产来弥补现期收入的不足,就必须具有不受约束的借贷能力。
可见,生命周期假定是在不受流动性约束前提下的终生跨时预算约束。
(2)未来的不确定性被纳入分析框架。
凯恩斯分析框架中的绝对收入是只考虑短期的、现实的收入,杜森贝里分析框架中的相对收入主要考虑的是过去收入或消费的水平;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不仅考虑目前的收入,还把未来一生的预期收入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分析框架,这就将在进行短期分析或只涉及过去的情况分析时可以忽略的不确定性问题,纳入了理论分析的范畴,从而丰富了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内容。
(3)消费者是睿智的、前瞻的理性主体,追求的是跨时终生效用最大化。
凯恩斯视点下的消费者是只见跟前的“短视的和原始的”消费主体,追求的是一期或即时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杜森贝里眼中的消费者是“后顾的和攀附的”消费主体,追求的仍然是一时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而生命周期假定中的消费者则是“睿智的、前瞻的”理性主体,追求的是终生效用最大化。
(4)消费者具有强烈的风险预期和规避风险的意识。
绝对收入假定和相对收入假定下的消费者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与此相关的风险较小,不考虑消费者的预期心理,故消费者也自然不需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而生命周期假定下的消费者则因跨时预算约束、借款消费和未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迫使消费者不得不提高风险意识,用常规化的规避风险措施以抵补风险预期的压力。
(5)时间偏好成为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内在设定。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是基于短期分析的,因此,他们将利率对消费倾向的影响排除在视野之外;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中,除了现实利率的变化之外,把不确定性引进分析框架的意义在于,有关未来利率预期的变化同
现实消费数量的决定相关”。
可见,时间偏好成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变量之一。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第二,生命周期假定下的消费者行为是在西方新古典理论分析框架下展开的,正如莫迪利安尼所述:这一框架“从
获得公认的消费者选择自由这一理论开始”①,其理论的核心内容与新古典理论分析框架下的消费者行为
完全吻合②。
四、简短的结语
西方学者关于消费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中叶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佩第,此后,亚当・斯密、李嘉图分别继承并发展了威廉・佩第关于消费的基本观点,对消费经济问题作了一些开创性或尝试性的研究。
17世纪末到18世纪后期,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和西斯蒙第针对法国的实际情况,在消费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具特点的观点。
这些西方学者有关消费经济理论的最早表述,是散见于他们相关的著作中,并非专门的、系统的论著。
而真正对消费,尤其是对消费者行为作比较系统研究的则开始于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马歇尔(1842~1924)时代。
他们采用抽象演绎和数学分析的方法,以效用价值理论为基础,在理论上阐明了消费者如何以有限的收入进行合理购买,使其消费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创立了微观消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此后,凯恩斯适应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创立了其不朽于世的消费需求理论(微观消费行为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战之后的西方学者———杜森贝里、莫迪利安尼等基本上是围绕着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进行修正而阐释其理论内涵的。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每位西方学者的理论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并且充分地反映了理论的历史承袭性与修正性。
也恰恰是基于这一特点,而使诸家学说表征出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需要深化、拓展和整合,但这并不会抵毁其理论的应用价值。
相反,却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也为他们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延伸应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参 考 文 献]
[1]马歇尔1经济学原理[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
[2]莫迪利安尼,等1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断面资料的一个解释1载于肯尼斯・栗原编1凯恩斯学派经济学
[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
[3]凯恩斯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责任编辑:一 凡
A Review on the C onsumer Behavior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J I N X iao -tong (Business Schoo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China )
Abstract :The theory of the consumer behavior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which has 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of times ,is the fruit of revisionism.It provides a broad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for the later researchers ,but als o opportu 2nities for them to practice it.
K ey w orks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consumer behavior ;Marshall ;K eynes
①
②新古典理论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外部环境设定包括:a 1消费者有选择自由;b 1价格具有充分弹性;c 1存在预算约束;d 1
没有流动约束;e 1不确定性存在。
消费者行为的内在设定包括:a 1理性“经济人”设定为前提;b 1追求效用最大化;c 1有规避风险意识;d 1注意时间偏好。
莫迪利安尼等:《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断面资料的一个解释》,载于肯尼斯・粟原编:《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中译本,第4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