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K12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课时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
1.了解东北地区概况。
2.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重点)
)
3.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
(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东北地区概况
阅读教材P48,完成下列问题:
填空:
(1)东北地区最显著的地表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平原由________、________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3)东北平原地势________、耕地面积广大,是中国重要的________农业生产基地。
【提示】(1)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2)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3)平坦商品
教材整理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阅读教材P48~P52,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资源条件
(1)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①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7%,人均耕地面积为全国的两倍左右。
②土壤: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③是全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
(2)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
①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②优势:降水量400~800毫米,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要。
③作物类型: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等。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现在林地面积占全国林地面积的27%。
(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布局的特点及变化
①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农田面积扩大。
②从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来看: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大。
③从商品市场来看:收益较高的副食品生产发展迅速。
(3)农业布局的变化
①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②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
③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正误判断:
(1)松嫩平原中东部黑土和黑钙土广布。
( )
(2)东北地区各工业部门中,石油发展相对较快。
( )
(3)东北地区南部可种植冬小麦及棉花。
( )
【提示】(1)×松嫩平原的中西部黑土和黑钙土广布。
(2)×东北地区各工业部门中,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快。
(3)√东北地区南部属于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及棉花。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合作探讨]
俺们家乡在20世纪中期以前,沼泽遍布,林海茫茫,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大荒原,也是一处野生动物的“天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俺们辛勤的耕耘,家乡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品粮基地。
探讨1:材料中“俺们家乡”指什么地方? 【提示】 东北地区。
探讨2:请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
【提示】 地形平坦开阔;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土壤肥沃。
[核心点击]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体验评价]
1.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 .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 .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 .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 .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 .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 .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从等温线数值可判断甲气温低于乙、丙;东北地区山环水绕,中间是平原;河流每年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
在某些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有凌汛现象;河流主要是靠雨水补给,其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而变化。
第(2)题,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差,生长期短,农作物一年一熟;由于人均占有耕地多,劳动生产效率高,粮食的商品率高;黑土冲刷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1)C (2)B
2.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甲乙
(1)甲图地形区名称: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则,A地适合发展________________;B地适合发展________。
(2)乙图农业基地名称为____________,该基地著名经济作物是________,该区域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甲图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有(双选)( )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尽快实施“引嫩入辽”调水计划
D.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解析】从甲、乙两图的轮廓及河流特征等方面判断甲图为辽河流域,乙图为三江平原。
甲图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因地制宜分别发展了林果业及种植业。
三江平原与江汉平原相比热量不足,但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辽河流域水资源缺乏,节水型农业与引水工程能有效缓解缺水困境。
【答案】(1)辽东丘陵辽河平原林果业种植业
(2)三江平原大豆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3)AC
[合作探讨]
材料一网络流行歌曲《我家在东北》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绿水旁
门前两棵大白杨
齐整整的篱笆院
一间小草房啊
哎……”
材料二东北盛产大米、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高粱及温带瓜果蔬菜等。
“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说明了当地农作物分布现象。
探讨1:歌词中的“大豆高粱”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哪些地区?
【提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等地区。
探讨2:歌词中“满山遍野大豆高粱”还能看到吗?如果看不到,你应给作者怎样修改?
【提示】大豆还可以看到,高粱看不到。
“满山遍野玉米大豆”。
探讨3:歌词中的“大白杨”是东北林区的主要树种吗?东北的主要树种是什么?主要林区在哪里?
【提示】不是。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核心点击]
1.东北地区的生产布局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因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
(2)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
(3)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城郊农业等。
[体验评价]
3.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1)~(2)题。
(1)图中A —B —C 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为( ) A .自A 到C 降水逐渐减少 B .自A 到C 降水逐渐增加 C .自A 到B 降水逐渐减少 D .自B 到C 降水逐渐增加
(2)关于A 、B 、C 三地的农业生产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73360069】
A .A 地为水稻生产基地
B .B 地为林业生产基地
C .C 地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D.三者A地的单产效益最高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等值线分布可以判断出B、C两地的降水量都低于400毫米,根据我国降水分布规律可知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根据B、C附近地形状况可知自B到C降水先增加后减少。
第(2)题,A地位于长白山,为林业生产基地;B地位于松嫩平原,为粮食生产基地;C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答案】(1)C (2)C
4.读我国某两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布局图,回答(1)~(3)题。
(1)图中两种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
A.玉米和小麦B.甘蔗和甜菜
C.高粱和谷子D.油菜和花生
(2)A区域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 )
A.玉米和小麦B.大豆和甜菜
C.水稻和小麦D.高粱和小麦
(3)B区域与A区域相比( )
A.土壤肥沃
B.水源充足
C.机械化程度高
D.作物熟制高
【解析】第(1)题,图中农作物优势产区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应该为玉米和小麦。
第(2)题,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大豆和甜菜。
第(3)题,华北地区主要为盐碱地,水源紧张,与东北地区相比,热量条件较好,可以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答案】(1)A (2)B (3)D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东北三省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73360070】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
B.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
C.光热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D.冬季厚厚的积雪,到第二年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水分需要
2.下列属于甲地优势农产品的有( )
①水稻②小麦③大豆④棉花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第1题,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需要;雨热同期,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也可种植;冬季积雪,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水分需要。
第2题,甲地为松嫩平原,棉花种植很少。
【答案】 1.D 2.A
对点训练2东北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下面图示地区是我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
据此回答3~5题。
3.有关该区域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结构比较完整,林业占主导地位
B.乙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C.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农→牧
D.该区域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区
4.图中A 山脉多针叶林,B和C 山脉多混交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导学号:73360071】A.降水东丰西歉,北多南少的结果
B.纬度高低不同,热量北少南多的结果
C.人工营林,树种不同造成的
D.开发历史长短和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
5.促进该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 )
A.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
C.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缩短其生长周期
D.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解析】第3题,东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甲省是最大的木材调出省,该区大部分是春小麦区。
第4题,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树种差异主要是由于热量不同而导致的。
第5题,对林业来说,因为当初的不合理开发,现在东北地区天然林数量急剧减少,在小兴安岭地区,原始森林只呈零星状分布,从而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
因此在今后的开发利用中,要重视人工林的营造,减轻对原始林的压力,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答案】 3.C 4.B 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