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山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校长的雨靴
庞余亮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
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
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
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
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
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
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
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
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
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
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大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
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
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
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
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
每年开学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
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
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
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
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
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
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
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
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
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
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
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
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
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
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
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伦不类地穿着,是为了开会、办事方便,并不是真为了“身份”。
B. “我”从不穿雨靴到穿上雨靴既是现实环境需要,也因为“我”对雨靴情感的转变。
C. 小说围绕着“雨靴”来展开情节,雨靴是乡村生活的象征,体现出与城市生活的不同。
D. “怎么看怎么别扭”“亏他想得出来”等叙述,似贬实褒,鲜明地表现了校长的性格特点。
(2)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作品语言富有特色,极具表现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述。
【答案】(1)B
(2)①“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
②“我”是参与者,是事件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使老校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③“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感染与影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①语言风趣,看似一本正经的叙述,却给人诙谐、滑稽的感受。
②质朴自然,善于运用口语,富有乡土气息。
③恰当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有画面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④结尾语言优美含蓄,引人深思,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B.“对雨靴情感的转变”无中生有。
(2)“我”是小说中的主要叙述者,小说主要是通过“我”的观察主线来呈现出文本的核心内容,通过“我”的具体描绘,来展现出老校长以苦为乐,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进一步凸显出老校长的人格特点,丰满其人物形象。
“我”是小说主要事件的参与者,通过对“我”这一人物的主要叙述,呈现出小说故事具体的内容,“我”这一形象见证了老校长所经历的种种事件,“我”是参与者,又是亲历者,通过这一角度,使得老校长的形象更为真实,更具可感性。
“我”是主要事件的具体感受者,“我”内心发生了一种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因为老校长的主要事迹对“我”产生的具体影响,老校长具有胸怀天下的情怀,有以生为本的责任担当,通过这一角度极其形象的丰富小说核心主旨。
(3)“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
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这类语句叙述自然,看似一本正经的自然叙述,但却充满着一种诙谐幽默的滑稽之感,通过这些内容,使得语言更为风趣幽默。
“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
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这些句子具有生活气息,充满乡土文化气息,通过这一内容,使得文本语言质朴自然,口语话的特色增强了文本的核心美感,使得小说语言更具美感。
“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
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这些句子妙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展现出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句子充满着一种生活气息,而且具有画面质感,给人一种鲜明的印象。
“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这些句子含蓄优美,极其隽永,营造出一种静谧祥和的环境氛围,凸显出独特的语言特色,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美感。
同时能够很好的凸显出人物的主要特点。
故答案为:⑴B;
⑵①“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
②“我”是参与者,是事件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使老校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③“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感染与影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⑶①语言风趣,看似一本正经的叙述,却给人诙谐、滑稽的感受。
②质朴自然,善于运用口语,富有乡土气息。
③恰当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有画面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④结尾语言优美含蓄,引人深思,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文本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作为团队代表,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证书。
以梅宏团队为研究主力,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研发的“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改变了传统“白盒”互操作技术思路,提出颠覆式的数据互操作技术途径—“黑盒”思路,通过揭示信息系统内部基于云—端融合特性的计算反射机理,发明了通过系统客户端外部监测与控制实现业务数据和功能高效互操作的整套技术及平台,突破了信息孤岛业务数据和功能与第三方系统高效互操作这一制约大数据价值链上下游的“卡脖子”技术,使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事实上,对于互操作的研究已开展多年。
传统互操作技术采用“白盒”思路,需要在全面了解信息孤岛内部实现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用修地铁挖隧道打比方,“白盒”思路是把地铁沿线道路全部“打开”,做“明挖”,效率低、成本高、风险难控。
因此,各国科学家一直在寻求互操作技术的突破。
梅宏和同事黄昰教授、张颖副研究员、刘譞哲副教授、郭耀教授、熊英飞副教授组成的核心研究团队,基于十余年系统软件研究,发现了信息系统内部基于云—端融合特性的反射回路,发明了“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
科研团队颠覆传统“白盒”路线,将信息系统视为“黑盒”,通过对系统客户端的外部监测与控制来实现系统业务数据和功能的高效互操作,消除了系统源码、数据库表、后台权限、原开发团队等“白盒”依赖,从而将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平均提升两个数量级。
类比挖隧道用盾构机来替换传统开路挖地一样,这项“黑盒式”互操作技术就像盾构机,在获得用户授权后,就可以构造出连通不同系统的数据管道。
如同水在水管、燃气在燃气管流动一样,各个系统的数据就在这些对应的数据管道中有序流动,实现了高效的互操作。
1992年,梅宏来到北京大学,师从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杨芙清院士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7年,依托北京大学建设的“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立,梅宏担任实验室主任。
在实验室成立的第二年,他带领的团队便以“新型构件化应用服务器PKUAS的研发”荣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实验室在教育部评估中被评为信息科学领域优秀重点实验室。
(摘编自柴葳《“黑盒式”互操作技术连接信息孤岛——访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获得者梅宏团队》)材料二:黑盒式互操作技术原理
(信息来源:科技部)【注】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体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传来的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输出,或者存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材料三:
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要有“龙头”牵引。
企业必须发挥主体作用,以产业需求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着力打通科技成果精化“最后一公里”。
以“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的研究项目为例,打破信息孤岛是实施大数据战略的重大需求,因特睿团队将北大的这一基础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产品,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能力,他们共同研发的“燕云”技术及产品,累计打破数千个制约“互联网十政务”发展的信息孤岛,成为支撑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一项共性关键技术。
这几年,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取得了很大成效,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也有了令
人欣喜的成果。
围绕“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的主线,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不断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激发创新这个发展新引擎的最大驱动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摘编自余建斌《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要有“龙头”牵引,要有“先手棋”意识》)(1)对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互操作技术采用“白盒”技术思路,需在全面了解信息孤岛内部实现细节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效率低、成本高、风险难控。
B. “黑盒”互操作技术不必依赖系统源码、数据库表、后台权限、原开发团队等,将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平均提升两个数量级。
C. 各国对于互操作技术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各国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互操作技术的突破,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D. 因特睿团队发挥“龙头”的作用,成功地将“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转化为“燕云”技术及产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将系统客户端比作感应器与效应器,将系统客户端与云端互操作接口比作反射回路,将深奥的科技原理变得通俗易懂。
B. 材料二将黑盒式互操作技术中的云端系统比作中枢神经系统,形象生动地说明云端系统是黑盒式互操作技术的关键所在。
C. 早在2008年,梅宏及其团队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9年1月8日,梅宏又带领他的团队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D. 近几年,我国进一步改革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不断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了优势。
(3)结合材料分析梅宏及其团队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D
(2)D
(3)①创新精神,打破传统思路。
②深厚的学术背景(十余年系统软件研究,师从杨芙清院士,依托北京大学建设的“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③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的健全。
【解析】【分析】(1)D项,“因特睿团队发挥‘龙头’的作用”说法错误,材料三只是说“因特睿团队将北大的这一基础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产品,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能力,他们共同研发的‘燕云’技术及产品,累计打破数千个制约‘互联网十政务’发展的信息孤岛,成为支撑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一项共性关键技术”,没说谁是“龙头”作用,且是共同研发。
故选D。
(2)D项,“占得先机,赢得了优势”说法错误,原文说“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不断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激发创新这个发展新引擎的最大驱动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可见将未然说成已然,故选D。
(3)解答此题,审准对象“梅宏及其团队”,内容“成功的因素”,即梅宏及其团队依靠何人、何物、何条件、何精神,以及做了什么而成功,答案必须来源于文本。
材料一第三段“发明‘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颠覆传统”,可得出创新技术、创新
精神;第三段“基于十余年系统软件研究”、第四段“来到北京大学,师从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杨芙清院士”、依托北京大学建设的“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说明了专业背景扎实;材料三第一段“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说明体制的健全。
由此分要点作答,不遗漏。
故答案为:⑴D;⑵D;
⑶①创新精神,打破传统思路。
②深厚的学术背景(十余年系统软件研究,师从杨芙清院士,依托北京大学建设的“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③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的健全。
【点评】(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官舱里
茅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
太阳脚落在她的颈脖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着,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
她这一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样。
“就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
”对面的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灰黄的八字须。
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目,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模八字须,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是,是。
”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黄。
草头黄。
”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子还没坐热就前后左右攀谈过。
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
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湘妃竹的,红润如玉,白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包却是外国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天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审判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
估量她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是地道的三寸金莲,而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
那位女青年当然是又窄又长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两团“健康色”,手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头皮鞋太尖了,不输于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
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来长银镶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巴金的《家》很好吧!”“唔!”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
”“哦!”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
“也是家庭小说。
”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
”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不能不推《红楼梦》。
”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楼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凤姐和贾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
‘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摇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早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敲着,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
船靠了埠,就有些人腿在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的意义。
因为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一九三六年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官舱里旅客交谈的场景,表面上写得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 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如“颇厚的电烫头发”反映出了女青年追求时髦。
C. 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的“国防”意义的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D. 小说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寓批判于叙写之中,特别是对官舱里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因为他们大都是有“身份”的。
(2)小说中的老少两对夫妻,尽管有年龄差距,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3)茅盾深受契诃夫的影响,“能从日常生活的琐屑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