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 第十八课 听听画画 ︳湘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 第十八课听听画画︳湘美版
课程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听听画画的活动,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激发创作灵感。
2. 教授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声音的技巧。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具体的画面。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现声音的美感。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一些声音素材,如自然界的声音、乐器的声音等。
2. 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播放一段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
2. 学生分享听到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
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2. 教师展示一些与声音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如何表现声音。
3. 教师讲解线条、色彩在表现声音时的运用方法。
三、实践操作
1. 教师播放一段声音,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四、总结与评价
1.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2. 学生自评、互评,总结自己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
3.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听听画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声音、表现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绘画技能,还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体验生活的美好。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创作想法,引导他们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美术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操作”部分。
这一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核心步骤。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实践操作
1. 听声创作
在实践操作的第一步,教师播放声音素材,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感受声音,为后续的创作积累素材和灵感。
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声音,如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水流声)、乐器的声音
(如钢琴、小提琴)或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闹钟、切菜声)。
这些声音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 创作引导
在学生聆听声音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具体的画面。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
-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个声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 你能想到哪些颜色、形状或线条与这个声音相匹配?
- 你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这个声音的特点?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声音与画面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技巧讲解
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教师应简要讲解线条、色彩在表现声音时的运用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 清脆的声音可以用明亮的颜色和尖锐的线条表现。
- 柔和的声音可以用柔和的颜色和流畅的线条表现。
- 快节奏的声音可以用短促、密集的线条表现。
这些技巧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语言表现声音的美感。
4. 创作实践
学生在了解创作技巧后,开始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绘画创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情况,解答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不必拘泥于现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5. 作品展示与交流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应组织作品展示和交流环节。
学生可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其他学生也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和建议。
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6. 教师点评与总结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予积极的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指出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在总结环节,教师应强调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多创作。
通过以上对实践操作部分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绘画技能,还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创意。
以下是对实践操作环节的进一步细化:
实践操作的细化
1. 听声创作的细化
-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听声之前先进行短暂的冥想,帮助他们放松心情,准备好接受声音的启发。
- 在播放声音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提示他们注意声音的高低、强弱、节奏等。
-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闭上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声音,并尝试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与声音相匹配的画面。
2. 创作引导的细化
-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如果你要用一幅画来代表这个声音,你会画什么?”
-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的感受,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让学生观察艺术家是如何用视觉元素来表现声音的,从而获得灵感。
3. 技巧讲解的细化
-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来讲解技巧,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声音。
-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例如水彩、蜡笔、彩铅等,以探索不同材料对表现声音的影响。
-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抽象的表现方式,不一定要描绘声音的来源,而是捕捉声音带来的情感和氛围。
4. 创作实践的细化
-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时间限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
- 教师可以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保持专注和创作状态。
- 教师可以在学生创作时提供个别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建议。
5. 作品展示与交流的细化
-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挂在教室的展览墙上,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 在交流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仅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并从中学习。
6. 教师点评与总结的细化
- 教师在点评时应注重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是作品的结果。
- 教师可以总结本节课中学到的技巧和知识,强调这些技巧在未来的创作中的应用。
-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声音与绘画的结合,将这种创作方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这些细化的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够在美术创作中获得乐趣,还能够在探索声音与绘画的关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细致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美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