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消息二则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消息二则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d21096abf01dc281e43af0c1.png)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1、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2、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麽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时间和地点。
3、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 军的渡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 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导语: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主体: “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 家宝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地点、人物、 六要素: 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
标题、导语、主体、 五部分: 背景、结语
(消息)
1、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特 点: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 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 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 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 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 人回肠荡气。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163a4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b.png)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指挥官及战果等基本史实。
3.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经过、战果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战术、策略及国民党军队的抵抗情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经过及意义。
2.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内容1.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
2.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开始横渡长江。
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等候渡江命令。
4. 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国民党军队进行抵抗,但防线迅速崩溃。
5. 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垮台。
1. 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后的解放战争进程,如解放上海、杭州等城市。
2. 分析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成功原因,如党的正确领导、英勇善战的解放军战士等。
3. 讨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如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等。
六、教学内容6. 战后的长江防线:解析国民党在长江防线上的军事布局以及其战略意图。
7. 解放军的渡江策略:详细讲解人民解放军为成功渡江所采取的战术和策略,包括选择合适的渡江地点、时间,以及使用船只和后续支援等。
8. 渡江战役的激烈战斗:描述解放军在渡江过程中遭遇的激烈战斗,以及解放军战士的英勇表现和牺牲。
9. 解放军占领南京:阐述解放军渡江成功后,迅速占领南京这一重要城市的经过和影响。
1—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05ec6561783e0912a2162acf.png)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பைடு நூலகம்英勇 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 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 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 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 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 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②导语 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 么? ②导语 概括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电头 清楚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一千余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人数:百 万大军;行动:冲破敌阵;结果:横渡长江。新 闻写作必须注意的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 物、事情的起因、(背景中提到了)经过、结果, 都做了准确的交待,使读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 实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很自然地领起了下文, 一般来讲,消息中的导语 部分都这样概括叙述。
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 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 可当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纷纷 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齐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学生归纳有关消息的知识。
比较阅读,理解提升(两篇新闻) 1、异中寻同 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 识)。 作者相同 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思考、讨论: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内容是什么?其中哪层写得详细?哪一层是重点,为什么?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的战斗情 况:时间:20日夜起的24小时;人物:中路大军;进程: 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战果:24小 时渡过30万人。 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战 斗情况并评论敌败我胜的原因。时间:21日下午5时起; 人物:西路军;地点:九江、安庆段;战果:30万大军已 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展望:余部23日可渡完, 阵地正在向南扩展中。 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写东路军的战斗情况。时 间:与西路军同时;人物:东路军;战果:所有预定计划 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展望:23日可以渡完。
(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93a10d430b4e767f5bcfce44.png)
写西路军的部分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
部分有何不同??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
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
议论
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 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
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
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 议论的效果
突出我军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 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分析了敌军士气败 落、不堪一击的原因。
横渡只与写到出达了两“层意经思过,”且文字简洁
有力。
题
“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
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
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句②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 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 第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 二 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 题 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 二十日那天”,原句毫无感情 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 重复。
新课导入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 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为人民解放 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
新闻两则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 南韶山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 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思想家、书法家、诗人,中华 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 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主要 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沁(qìn)园春·长沙》《沁园 春·雪》《长征》《论持久战》《反 对自由主义》……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语言简明 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 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人员、战线(即渡江区 域) 战况几方面总领全文。 1.该句概述主要事件( 渡江胜利 ) 2.“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 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 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3edec269168884868762d6dd.png)
本文的语言特点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自学辅导二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 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 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导语
主体
东路军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渡江区域 安庆 时 间 兵 力 30万 渡过兵力 30万 20日夜 - 21日夜 21日17时 - 22日22时 21日17时 - 22日22时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去掉 “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①句中“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 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 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
当堂练习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不含”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尚未解放,体现了本文语言 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 着自豪之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及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f0826b2f60ddccda38a0ef.png)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和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6、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这些内容说明,。
7、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8、导语点明的事件是,“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9、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10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为什么11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三)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2、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3、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14、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7b3ce5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6.png)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史》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解放战争》,详细内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该事件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为新中国成立付出的努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 掌握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重点:掌握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图片,引入本节课主题。
2. 讲解: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战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7.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主要内容:a. 背景介绍b. 渡江战役过程c. 历史意义d. 军事战略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b. 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2. 答案:a.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国共内战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
过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长江南北两岸同时发起进攻,4月23日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b. 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实行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的战术,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顽强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96b7cd3da32d7375a41780a4.png)
提问: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 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 的?
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 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 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 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 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 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4月13号下午; 地点——北京大学; 人物——北大学生; 起因——举行“新世纪论国防”演讲比赛; 经过——同学们紧紧围绕“新世纪国防” 这一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结果——同学们决心要做有国防意识的人。
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北大学子纵论“新世纪国防”; 导语——第一自然节; 主体——第二自然节; 背景——结合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美国 侦察机……《国防教育法》; 结语——作为传统项目的……安全意识 和忧患意识的重要教育形式。
埃及大使到人大进行访问演讲。
作业3、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 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 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 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 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 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 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 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 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 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 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 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 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 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 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 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a5cb680d3968011ca200913c.png)
读出新闻的结构美
• 第一层是导语,概括了主要的新闻事实,必须放在 前边。
•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中路军首先发 起进攻,所以先写中路军。又因为中路军和西 路军一样,所遇抵抗非常微弱,所以接着写西 路军。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放在后 边单写。
3、爱上读新闻:
• 读出新闻的结构魅力 • 读出新闻的表达魅力 • 读出新闻的情感魅力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 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 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 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 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 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作者简介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新闻, 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 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毛泽东(1893-1976),字
润之,湖南韶(sháo)山人。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伟大的革命导师。
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
泽东选集》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 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 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 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 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 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 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 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 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 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6661604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3.png)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史》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解放战争》,详细内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过程及意义。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的战略意义,人民解放军的战术运用。
教学重点: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过程,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图、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教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过程,分析其战略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当时的指挥官,如何制定渡江计划。
4. 例题讲解:分析渡江战役中的关键战役,如南京、上海战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绘制渡江战役的简图。
7. 情感教育:讲述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内容:(1)背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2)过程:百万大军分三路强渡长江(3)战略意义: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渡江战役的背景。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的战术运用。
2. 答案:(1)渡江战役背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长江防线成为其的一道防线。
(2)人民解放军战术运用:采取三路强渡,中路为主力,东路、西路为辅助,充分发挥了各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让学生充分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渡江战役后的历史发展,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界定。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情感教育环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0f06e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d.png)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单介绍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教学活动:1. 播放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这次行动的重要性是什么?3. 学生分享他们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了解和兴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主题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背景和目的。
2. 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了解人民解放军的准备情况和战略。
1. 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回答相关问题: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横渡长江?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什么?2. 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相关问题: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准备横渡长江的?他们采取了哪些战略?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
2. 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学习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
2.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教学内容:1. 教授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并提供例句和解释。
2. 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些新词汇。
教学活动:1. 教师解释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并提供例句。
2. 学生跟读并尝试使用这些新词汇。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词汇学习程度。
2. 学生在使用新词汇时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1. 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讨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次行动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bcfa4736ee06eff9aef80738.png)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 险,直捣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 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 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 身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 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 性的发展变化。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 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 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 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社会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 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 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 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 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 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 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 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4月22日2时,解放 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 线上强渡长江。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 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教案附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教案附板书](https://img.taocdn.com/s3/m/9d18a33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a.png)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教案附板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事件背景、渡江战役经过、战役重要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人物。
二、教学目标1. 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和经过;2. 掌握渡江战役重要意义及影响;3. 认识到革命先辈为新中国付出努力和牺牲;4.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经过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事件背景、相关历史人物解以及爱国情怀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渡江战役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讲解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解放全中国,决定发起渡江战役背景。
3. 详细讲解利用PPT展示渡江战役经过,详细讲解战役中重要事件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渡江战役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渡江战役意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渡江战役重要意义。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主要内容:(1)事件背景(2)渡江战役经过(3)重要意义(4)历史人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渡江战役背景及经过。
(2)分析渡江战役胜利主要原因。
(3)谈谈你对渡江战役意义认识。
2. 答案:(1)背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解放全中国,决定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经过激战,成功突破敌军防线,解放南京。
(2)主要原因:我军英勇善战,指挥得当;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敌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足。
(3)意义:渡江战役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使学生解事件背景、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1《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f19ab8e0e518964bce847c23.png)
《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目标牌】[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重点)2.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领会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1.把班级学生分成三队,分别代表中、西、东三路军,教学时让他们着重研究他们所代表的那路军,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拓展延伸时,让学生试着去报道广播操比赛的事,通过练习,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
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教学过程]诗意篇(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自学径】一、记文常[解题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
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
“百万大军”实指,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横渡”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查背景]二、立基础[标段落][圈词语][记音形]溃(kuì)退 xiè(泄)气 dū(督)战 wú(芜)湖取dì(缔)对峙(zhì)要塞(sài)鄂(è)豫(yù)皖(wǎn)荻(dí)港杜聿(yù)明逃窜(cuàn)管xiá(辖)绥(suí)靖阻è(遏) 锐不可当(dāng)[释词义]1.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的结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的结语](https://img.taocdn.com/s3/m/d89af6f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9.png)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的结语摘要:I.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的背景与意义A.国共内战背景B.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意义II.横渡长江的过程与战术A.长江天险与战前准备B.突破长江防线C.渡江战役中的主要战术III.横渡长江的结果与影响A.战果辉煌B.对国共内战的影响C.对新中国的意义IV.结论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B.展望未来中国的强大与繁荣正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标志着国共内战的转折点,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国共内战的背景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面临的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长江。
长江天险,自古以来就有“守江者守国”的说法。
因此,突破长江防线对于解放战争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确保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搜集情报、进行战前训练、准备渡江工具等。
突破长江防线是渡江战役的关键。
人民解放军利用夜幕的掩护,发挥船工和水手的作用,选择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进行突破。
经过激战,人民解放军成功地突破了长江防线,百万大军开始横渡长江。
在渡江过程中,人民解放军采用了许多战术,如穿插分割、分割包围等,有效地消灭了敌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果是战果辉煌。
渡江战役消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这对国共内战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略主动权,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
同时,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总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它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与智慧,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dcec5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2.png)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单介绍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介绍长江在中国地理上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探讨中的关键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和“横渡长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有关解放战争和长江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解放战争和长江的了解。
3. 提问学生对于文章的疑问和期待。
第二章: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新闻报道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关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记录下关键信息和疑惑。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培养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挑选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理解和词汇运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理解重点词汇。
2. 学生通过造句或短文写作的方式,运用所学的词汇。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教学内容: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结果。
第六章:写作技巧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版
![(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4dff6b011ca300a6c39086.png)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4、开头的小字部分是什么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 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5、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 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 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 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 利来之不易。
愿同学们: 愿同学们:
新的学期, 新的学期, 旭日东升! 旭日东升!
制作:九江市第三中学 杨海花
当时战争场面: 当时战争场面: 毛泽东诗歌作品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已渡过30万人 已渡过30万人 30 35万大军已渡 35万大军已渡 过2/3 已大部渡过, 已大部渡过, 余部23 23日可以 余部23日可以 渡完
东路军
东路军
南京 芜湖
江阴
安庆
九江
要点概括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各路军的作战情况
①时间顺序
中路军首战告捷 (略) 西路军所向无敌(详) 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较详)
第三层开头“ 第三层开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 我军突破了” 天……我军突破了”一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 我军突破了 用,把第二层与第三层衔接起来了。 把第二层与第三层衔接起来了。
3、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
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 “此种情况 都很泄气” 背景” 都很泄气 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1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04f950e459eef8c75ebfb396.png)
3.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 复雷同。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1)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各路军渡江情况:
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
到21日 30
夜
万
21日17 时22日 22时
35万
21日17时
到22日22 时
35 万
30万
三分 之二
大部分
繁昌等地 贵池等地 扬中等地
细节探究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 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 为”“然”“诸县”等等。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披靡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
叙 叙议结合 叙
(略) 衔接紧密 (详) 过渡自然 (详) 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3语和主体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课文最后。
3、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4、导语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品味语言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
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
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
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
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
准确,语言色彩恰当。
品味语言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
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
意,“渡至”则表现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
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乙句的
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品味语言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 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
讲授新课
江阴 江阴 芜湖
安庆 安庆
九江 九江
讲授新课
各路军渡江情况: 起止地点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东路军
渡江时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间 20日夜 30万 繁昌等地 30万
到21日夜 21日17时 22日22时
21日17时 到22日22时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35万 三分之二 贵池等地 35万 大部分 扬中等地
品味语言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
果。 甲: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 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乙: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 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讲授新课 5.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6.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 西路军,再说东
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 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 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 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 起高潮。
结果。
讲授新课
文化助手
• 结构上有五部分: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 消息的基本要求:
•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时
效性
• (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性(简明扼要)。 • 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
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 , 消息 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讲授新课 正确理解消息的结构: 标题:包含引标、主标、副标;一篇消息可以三标齐 全,可以没有主标或副标,但不能没有主标; 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 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讲授新课
2.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相信你一定能概括出这则新 闻的六要素。
讲授新课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 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 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 无锡段铁路
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
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 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讲授新课
文化助手
• 新闻: •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
来讲,就是指消息。
• 消息
• 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
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 内容上有六要素: •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
讲授新课
3.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别概括其内容: 一层:(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文末)写东路军 渡江情况。
讲授新课
4.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 渡江情况。
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
九江一线。
ACDCA
拓展阅读 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 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 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讲授新课 7.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 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 中心。
课文品读
读课文,品句子
(1)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 数? 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 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其中的“不含”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主要抓住第二方面来论述。 作用意义: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 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 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 接原因。此处着重评论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 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在新闻中 作者将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了其中。
技法总结
解读新闻文本的方法: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随堂检测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国民党的 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固 D.顽固)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 (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 (A.牢靠 B.坚固 C.巩
导语: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主体: “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保障制 度等工作。”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 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 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 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 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 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 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 锵有力。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 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讲授新课
1.请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 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1 新闻两则
讲授新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 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 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革命家、 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 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检查字词:
鄂 (
â )
豫(
yù )
绥靖( suí )
泄气( xiâ )
阻遏( zǔ )( â ) 溃退( kuì ) 锐不可当( dāng 要塞( sài ) 阻塞( ) 歼灭( jiān)
管辖( xiá) 上当( dàng ) 瓶塞( sāi ) 堵塞( sāi )
sâ
)
讲授新课
品味语言 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 军突破了”此句中的“不料”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 ( 神勇 ),同时又是对敌人的强烈的( 嘲讽 )。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一句中,能把“南京” 改为“蒋介石政府”吗?
不能;因为当时蒋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讲授新课
上述议论,作者主要抓住哪一方面来论述的?论述的 作用意义是什么?
注意:背景和结语可以暗含在主体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写作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 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 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 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 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 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 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 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 心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