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性阅读教学的几个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2.02
在教学中,鉴赏性阅读是指学生在对文本思想内容特点了解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或者鉴赏的阅读活动。
鉴赏性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它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内容、情感关注较多,而对课文的表达技巧等方面关注较少,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那么,在当前教学背景下,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性阅读呢?
一、调整语序
教材在选文上具有经典性的特点,鉴赏价值极高,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语言的良好素材。
调整语序作为鉴赏语言常用的一种方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文本语言特点,对语言的语序进行适当调整再让学生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对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特点感受得更加深刻。
如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篇经典课文,曾多次被编排在教材之中。
在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的时候,由于这是一个表示承接
关系的语段,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明显。
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文本中的句子顺序打乱,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并说说打乱后的语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打乱语序之后的段落给人一种杂乱无章之感,读完之后根本不清楚曹冲在称象时是怎样做的,也无法判断曹冲称象的方法比大臣们称象的方法好在哪里。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特点采取调整语序的方法让学生鉴赏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文本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知道了作者的表达美,还知道了美在什么地方,为学生今后进行有条理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在《曹冲称象》教学中,教师采取调整语序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阅读,可以看到学生对语序的感知是建立在对文本语序逻辑梳理的基础上的。
由于学生自身对语序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敏感,当教师以这种形式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使学生的阅读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真正感受到原文语序设计的逻辑性与经典性,
帮助学生形成鉴赏认知。
二、替换词句
替换词句是教学中常用的鉴赏语言、品味语言的方式。
在一些文质兼美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选择课文中典型的词句让学生进行替换比较,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本语言表达的准确,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燕子》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燕子》作为郑振铎先生的经典之作,用词准确生动。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文本,边读边画出文章中用词准确、生动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然后尝试对这些词语进行替换,并就替换后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进行比较。
学生依据教师要求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进行替换,展开自主阅读与思考辨析。
在自主替换词语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如有学生把“凑成”替换为“组成”,把“平添了许多生趣”替换为
文|陈菲菲
29
|
“平添了许多生机”,把“偶尔沾了一下水面”中的“沾”字替换为“挨”字,把“几痕细线”替换为“几根细线”。
在替换比较分析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原文中语言更加准确、生动的特点,落实了语文要素,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燕子》一课的教学中,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及这一课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教师主要采取了词语替换比较的教学方法。
在词语替换比较中,学生对文章中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感受得更加深刻。
三、增删句段
增删句段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或者减少一些句段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式。
增删句段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增删前后的句段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语言逻辑思维,让学生在增删对比阅读中对文本语言逻辑关系的感知更加深刻,从而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五年级上册《珍珠鸟》第2自然段写道:“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第2自然段能不能删去?或者在第2自然段下面再增加一段?如果需要增加自然段的话,这段话写些什么内容比较合适?”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有学生认为:“课文第2自然段不能删去,因为这段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这句话是一个伏笔,为作者后面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逐渐与‘我’亲近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固有认知,‘珍珠鸟怕人,但对作者非常亲近’,促进了读者对文本主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
界!’的理解,前后照应,所以不
能删去。
”也有学生提出:“这是
一个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用,不能删去。
”至于能不能增添
自然段呢?有学生认为:
“可以增
加‘我非常喜欢这只珍珠鸟’这样
的内容。
”有学生认为:
“不能增加,
如果增加自然段会给人一种画蛇
添足之感。
”当教师以增删段落的
形式来引导学生鉴赏阅读的时候,
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
也就得到了提升。
在《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把课文第2自然段作为引导
学生鉴赏阅读的突破口,让学生
以此为基点,进行增加段落或者
删减段落的尝试。
在教师问题的
引导下,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对
是否可以删减段落发表了自己
的个性理解与看法,发展了学生
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品味鉴赏
能力。
四、关注情感
文本语言是有色彩、有温度
的,这种色彩我们一般称之为感
情色彩。
感情色彩主要是指词义
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
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
感情
色彩的范畴很广,除了我们传统
意义上的褒义、贬义之外,还包括
恐怖、喜悦、痛苦、悲哀等内容。
由于教材中的课文本身就已经被
作者赋予了一定的感情色彩,教
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语言的时候就
可以从感情色彩变化等方面进行
分析。
这样可以丰富学生认知,
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情感特点感
受得更加深刻。
以四年级下册《猫》教学为
例,教师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边
读边画出可以表现作者强烈感情
色彩的词句进行分析,感受这些
词语的表达效果。
学生在自由阅
读中很快找到了文章中带有作者
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如“古怪”
“用身子蹭你的腿”“踩印几朵小
梅花”
“丰富多腔地叫唤”等,然后
教师让学生从情感色彩入手对这
些词句进行深入解读,感受这些
词语的温度。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
生就这些词句展开思考分析。
在
学习交流环节,有学生说:
“‘用身
子蹭你的腿’对于喜爱猫和不喜
爱猫的人来说感受是截然不同
的。
对不喜欢猫的人来说,这种动
作行为很令人讨厌,而对于喜欢
猫的人来说,这是猫对自己亲昵
行为的表现,是‘卖乖’的表现。
在
作者的眼里,猫的动作是那么可
爱,足见作者对猫的喜爱。
”有学
生说:
“‘踩印几朵小梅花’这句话
中的‘小梅花’本来是指猫的脚印
印在稿纸上,作者在这儿把猫踩
的脚印比作小梅花,足见作者对
猫的喜爱。
还有就是猫的叫声本
是非常难听的,可是在作者眼里
却是丰富多腔,这种关注也凸显
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
在《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
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感情色彩浓
郁的词句,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不
仅激发了学生品味词句的热情,
还在对这些词语鉴赏阅读的过程
中,学生也感受到了这些词句所
蕴含的色彩与温度,丰富了学生
对词句感知的情感性认知,起到
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散文类课文的教学中进行
鉴赏性阅读,有效改变了传统教
学只关注写了什么的感受性阅读
形式。
鉴赏性阅读关注文本语言
的表达、写作技巧等,是一种艺术
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应依据文本
内容特点采取适切的方法引导学
生进行鉴赏性阅读,从而提升学
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实验小
学东校区)
责任编辑宋园弟
阅读教学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