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与超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与超越
摘要根据小说《飘》改编拍摄的电影《乱世佳人》以其恢弘的气势,绚丽的色调,细腻典型的艺术细节和男女主角珠联璧合的完美演绎,成为电影史上标志性的艺术精品,其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是精心剪裁,突出重点,发挥电影的独特优势,艺术反映了那段独特的历史情景:另一方面是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利用戏剧冲突,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之与小说各得其妙,相映成辉。

关键词斯佳丽戏剧冲突蒙太奇艺术细节
通常,一流的小说,尤其是那些经典的小说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多是费力不讨好。

咱们的四大古典名著,这不又要重新改编,可效果如何就不好说了。

这之中原因很多,而改编者和导演的艺术功力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有没有把经典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获得成功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写的小说《飘》(《GoneWith The Wind》)一出版,便风靡全国,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畅销书,这部名著多次再版,仍供不应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后,一时洛阳纸贵。

《飘》获得空前的成功。

而敏锐的影视导演们从小说一出版便认识到改编成电影的艺术价值。

他们潜心探索,执着求新,历经三年,轮流执导,耗资400多万美元,于1939年拍摄成功,使电影《乱世佳人》一举问鼎第12届奥斯卡的8项金像奖,轰动了世界影坛。

影片以恢弘的气势,绚丽的色调,豪华的场景,惨烈逼真的战争场面,细腻的心理刻画,典型的艺术细节呈现和男女主角珠联璧合
的完美演绎,给了人们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使之与小说《飘》各得其妙、相映成辉,成为电影史上一座标志性的里程碑。

电影改编的极大成功,小说《飘》功不可没,但电影改编者和导演的通力合作、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匠心独运的准确把握,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剪裁,突出重点
《飘》这部长篇小说,共有63章,30多万字,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和战后重建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爱情和人生遭遇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奴隶主生活由骄奢淫逸到穷途末路,奴隶主由疯狂挑起战争直至死亡的历史故事,以史诗般的规模反映了那段特殊的历
史。

可是作为电影不可能把每章都表现出来,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心剪裁,突出重点,抓住原著的关键情节、主要倾向,在原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超越。

《乱世佳人》放映3小时45分钟,在电影中算是比较长的,但与原著的宏伟格局相比,时间显然是很短的。

《乱世佳人》按照《飘》的编年史,再现了《飘》所描绘的南北战争期间南部种植园及奴隶主阶级由盛到衰的过程,再现了南部重建的历史,塑造了在这个大动荡社会中的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依据《飘》的时间轨迹,《乱世佳人》的导演们精心选拍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战前。

《乱世佳人》的导演们抓住原著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场面――塔拉花园和十二棵橡
树庄园大野宴,以此表现南方种植园的兴盛和傲慢。

通过大野宴上人们对战争狂妄的谈论及巴特所浇的冷
水,预示出战争的不可避免,以独特的画面告诉观众,战争是南部奴隶主蓄谋已久、故意挑起的,他们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也为战争必将以南部失败而告终埋下伏笔。

影片拍摄的第二个时期是战中。

正如巴特所说,以种植园为主的奴隶制经济不堪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一击。

影片遵循原著风格,尽管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但是从战场上被送到后方越来越多的伤病员的画面可以感觉到战争的惨烈,从伤病员缺医少药、士兵家属个个恐惧的眼神等一个个镜头中,可以看出南方军队在节节败退,亚特兰大的一场大火,斯佳丽回到了塔拉。

富足、奢华、安逸已成为过去,奴隶逃跑了,棉花烧掉了,食物没有了。

塔拉成了一片废墟,这和战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影片以塔拉的毁灭来象征整个南方的毁灭,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

影片拍摄的第三时期是南部的重建。

被战争毁灭后的南方经济需要新的经济来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新的南方经济的代表人物斯佳丽便应运而生。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她是如何不择手段抢走妹妹的未婚夫从而成为杂货店的老板的,如何挺着大肚子奔波在去木材厂的路上,如何用卑劣手段雇用犯人榨取最大的剩余价值。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奴隶主阶级转化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典型人物形象。

通过对她的挣扎、奋斗、巧取豪夺,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与旧奴隶主阶级在重建南部时再次较量的过程。

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南部重建的历史进程。

二、利用艺术优势集中塑造人物
和小说《飘》一样,电影《乱世佳人》成功地塑
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除主角斯佳丽外,还有留恋旧时代不肯迈向新时代的杰拉尔德,躯体到了新时代而思想仍留在旧时代的阿希礼,重礼教、本分、善良乐观、坚强的玫兰妮,乘着战争大发其财的神秘商人巴特等。

《飘》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所描写的战争、爱情、友谊、暴力等,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迷人世界。

电影的改编者和导演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影综合艺术的特点,集中了《飘》最精华的内容,人物形象具体、鲜明,从而使《乱世佳人》大获成功,成为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影片之一。

小说《飘》中塔拉花园及十二棵橡树庄园大野宴是作者重点描述的场景。

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集中铺叙了战前种植园的盛况。

而电影《乱世佳人》选用蒙太奇的技巧将塔拉花园的恬静、十二棵橡树庄园的豪华作了全方位的体现。

塔拉花园的蓝天白云、红花
绿草、自由自在高贵的斯佳丽小姐,大野宴上众多的名媛淑女、山珍海味以及众多的景物、人物等等集中浓缩在银幕上,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不用文字再作介绍,使观众有亲临其境之感。

电影《乱世佳人》的导演们充分利用了电影的艺术的直观性、可感性,使《飘》的内容真切而具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

再如,《飘》的第九章描绘的是亚特兰大的募捐舞会。

在这场舞会中,斯佳丽不顾自己的寡妇身份,勇敢地走进舞池,很快成了舞会皇后,任性中显示了她蔑视世俗、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有这样关于她的细节描写:“她微微地张着手,闭着眼,身子随那悲哀的烂熟的节奏晃荡着……她的脚在地板上不住地拍着,急于要想滑起来,舞起来。

”电影的导演们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艺术细节,充分运用电影语言来塑造她
的人物性格。

在电影的画面中,斯佳丽双臂伏在树上,臀部后翘,镜头对着她的脸,只见她薄薄的嘴唇抿紧,下巴微微向外,似乎以不以为然而又鄙夷的口气对满舞场的姑娘说:你们算什么,你们的胸脯不如我的,腰没有我细,脚没有我的玲珑好看。

斯佳丽的眼睛又不停地左顾右盼,似乎在注视着舞场的跳舞情景,又好像在向人暗送秋波。

演员费雯丽的生动的脸部表情把斯佳丽的复杂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镜头慢慢下移:树后斯佳丽的背部,一双穿着高跟鞋的脚随着音乐的节奏急促而有力地跳着,那撑着裙箍的大裙子一颤一颤。

斯佳丽碍于世俗的压力不得不用摊位来掩饰自己,可她并不甘心命运,那跳动的双脚似乎让观众感到再有一把力她就会跳进舞池。

影片充分利用费雯丽优美修长的体形、明亮有神的双眸、得体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将斯佳丽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
使斯佳丽这一人物形象得到深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最为精彩的是影片对斯佳丽回到塔拉后的艺术处理。

亚特兰大一场大火,斯佳丽幸免遇难,当她筋疲力尽回到她原以为是安全而又温暖的港湾塔拉时,面对的是一片惨景:能干的父亲痴了,作为精神支柱的母亲死了,昔日那么富足的塔拉竟无东西可吃。

在小说中,斯佳丽喝了威士忌,一连串的打击、疲劳和酒力让这个女人昏然而睡。

第二天她独自一人到十二棵橡树庄园找食物,可是到处都是废墟。

好不容易在地里发现了一个萝卜,她急不可待地咬了一大口,马上感到十分地难受,止不住地大口呕吐起来。

直到许久之后,她才挣扎着爬起来,定了神,下定决心,只许前进不许后退。

而电影《乱世佳人》却是这样处理的:当斯佳丽知道父亲生病,母亲去世,塔拉一贫如洗后,
艰难地走到塔拉的地里,两手急切地拨开土,急切地找着,找到一个萝卜,来不及擦干净上面的泥土,便急不可待地吃起来。

吃着带泥的萝卜,想着自己眼前处境,忍不住扑倒在地失声痛哭。

然后她慢慢地站起身来,身子略向前倾,散乱的头发从额旁披散下来,然后右拳紧握,慢慢地、倔强地升向胸前,昂扬地面对未来,人物造型得以定格,然后镜头慢慢地由近推远,推远。

向观众展现的这一人物造型具有多方面深刻的含义:披散零乱的头发表明她正处于逆境之中:前倾微屈的身躯表明她遭受了重重的打击:而紧握的拳头则表明她要与命运作不屈不挠的斗争:站在塔拉的土地上,表明她的抗争将从脚下的土地上做起。

随着摄像机对人物形象慢慢推远的艺术处理,给观众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旧的时代逝去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斯佳丽回到塔拉后开始了新的奋斗,这也是她从
奴隶主庄园继承人向新兴资产阶级创业者转化的开始。

电影中的这些镜头不仅深刻地表现了小说原著,而且其艺术表现力大大超过了原著,使电影《乱世佳人》成为不朽经典的魅力所在。

三、得失明确,瑕不掩瑜
电影《乱世佳人》的改编者和导演因其对小说原著的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并能利用电影艺术的优势对原著进行的再创造,使电影《乱世佳人》与《飘》一起成为同享盛誉的伟大作品。

作为小说名著,作为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想象的语言艺术,其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已经先入为主地烙在人们的心中。

要想更上一层楼改编成一部优秀的电影精品,是有相当难度的,甚至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
地方。

例如删掉了阿希礼从前线写回来的信,从表现艺术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失误。

阿希礼从前线写信给玫兰妮时问自己:“你为什么在这里,你究竟为什么而战?”并说,“我已经看得明明白白,我们是被出卖了,被我们这傲慢的南方自我观念出卖了”。

阿希礼的信是对南方奴隶主阶级悍然发动战争的否定,预示了正义的战争一定能胜利,而非正义的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

因此,这封信很重要。

再说阿希礼在《飘》中是作为奴隶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的形象出现的,影片删掉这一情节,使原著的内涵有所削弱。

斯佳丽到看守所去见巴特(即白瑞德)的情节,电影和小说原著比较也较逊色。

原著中斯佳丽向白瑞德借钱,白瑞德要抵押品,斯佳丽说耳坠子,又说陶乐,可是白瑞德不感兴趣:“你还有别的可做抵押的没有?”斯佳丽说:“我――我还有我自己。

”这句赤裸裸的话使
斯佳丽为了金钱不顾一切的个性昭然若揭。

但在电影中这句极富个性的回答却变了羞答答的问话:“你曾说过你爱我,现在你还要我吗?”这与原著相比显然是一败笔,而又不符合斯佳丽的性格。

另外电影对巴特与斯佳丽最后分手一段戏的处理也不太合理。

玫兰妮病危,巴特与斯佳丽去看她。

这让阿希礼痛不欲生,斯佳丽顿生怜爱之心,抱着阿希礼安慰他,见此情景,巴特生气地拂袖而去,影片很清楚地告诉观众,巴特、斯佳丽的分离是争风吃醋。

而在小说中白瑞德与斯佳丽的分离不是因为阿希礼的关系。

还是在十二棵橡树庄园大野宴上,白瑞德就知道斯佳丽追求的是阿希礼,后来也一直知道,如果斯佳丽情属阿希礼,白瑞德提出分手的话,当初他就不会与斯佳丽结婚。

实际上,促使白瑞德离开斯佳丽是有背景的。

战争结束后,在南方,南北方人员一度相
当对立,斯佳丽为赢利,坚持与北方人做生意,并与北方人建立了较好的联系,政治上她拥护北方共和党人,由此得罪了南方人。

后来北方共和党人蜕变、分裂,南部的大权再次落入奴隶主政党民主党的手中,这时的斯佳丽显然成了白瑞德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白瑞德参加了民主党)所以,这时白瑞德离开斯佳丽,实质上是重新上台的旧势力对战后成为新兴资产者的斯佳丽的抛弃。

与小说相比,电影的结尾处理虽然使情节集中、明晰,但减弱了小说的思想含义。

当然,这也可能是艺术中的不可避免的缺憾。

电影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的电影高峰。

《乱世佳人》的巨大成功,使人们通过银幕认识了《飘》,理解了《飘》,喜欢上了《飘》,而通过对小说《飘》的解读,也对电影《乱世佳人》艺术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二者相益得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