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治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
岁荒,民将他往,召谕父老曰:“令不能使汝必无行,若留,能使汝无饥。
”皆喜听命。
乃官给印券,使称贷于大家,约岁丰为督偿,于是咸得食,无徙者。
明年稔,偿不愆素。
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
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
纮每议狱,必傅经谊。
又论:“天下囚应死,吏懦不行法,辄以疑谳。
夫杀人而以疑谳,是纵民为杀之道也。
请治妄谳者。
”不从。
擢刑部郎中。
元祐初,为夏国母祭奠使。
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且不跪受诏。
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他日,夏使至,请归复侵疆。
纮逆之至馆,使欲入见有所陈,纮止之,答语颇不逊。
纮曰:“国主设有请,必具表中,此大事也,朝廷肯以使人口语为可否乎?”随语连拄之,乃不敢言。
知郓州。
尝有揭帜城隅,著妖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
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
或请大索城中,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
”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
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
纮事兄纯礼甚备。
在郓州闻讣,泣曰:“兄教我成立,今亡不得临,死不瞑矣。
”适诣阙,迎其柩于都门,哀动行路。
悉以奉钱给寡嫂,推其予恩,官其子若孙一人。
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B. 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C. 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D. 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出身;其他二,三甲分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 郎中,古代官名。
隋唐以后为尚书锜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是尚书、侍郎、丞以下的官员。
C. 元祐,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用以表示年份。
D. 表,古代文体中奏章的一种,用于陈述较重大的事件。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纮体恤百姓,重视亲情。
任永年县令时,他设法帮助百姓渡过饥荒;侍奉兄长礼节周到,并悉心照顾兄长的家人。
B. 杜纮审案严谨,执法严格。
对于罪案,他结合经书的义理加以审决;对于懦弱无能的官吏,他建议朝廷加以惩处。
C. 杜纮忠君爱国,不辱使命。
担任夏国母祭奠使时不卑不亢,维护国格;面对西夏索要疆土的无理要求,他严辞驳斥。
D. 杜纮足智多谋,沉着冷静。
担任应天府知府的时候,有人妖言惑众,妄图引起民变,他以静制动,成功阻止了动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
②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
【答案】(1)C
(2)A
(3)D
(4)①杜纮把所负责的工作向皇帝汇报,宋神宗第二天与宰相谈到这事,称赞杜纮的汇报简洁明了,但最终没有采用。
②没过多久,抓住了盗贼,原来是坏人妖言惑众,正像他预料的情况一样,于是查实处死了坏人。
【解析】【分析】(1)“医”是“视”的主语,排除A项、D项。
“或”作为“以为嫌”的主语,“不自恤”是不顾惜自身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应该断开,排除B项。
句意:杜纮在京城做官时,同乡马随到京城等待选官调职,在旅社中卧病,杜纮接他回家,请医生为他诊治。
马随最终死亡,杜纮在自己家中为其办理丧事。
有的人认为犯忌讳,不顾惜自身,他的高风亮节大概出自他的天性啊!故选C。
(2)A项,“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出身;其他二、三甲分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错误。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故选A。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担任应天府知府的时候”错。
结合文本内容“知郓州。
尝有揭帜城隅,著妖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分析可知,平息动乱的事情发生在杜紘担任郓州知州的时候。
故选D。
(4)本题赋分点:①“以”,介词,把;“对”,应答,引申为汇报;“翌日”,第二天;“语”,交谈;“嘉”,称赞;“其”,代词,指杜纮;“明白”,简洁明了(古今异义词);“果用”,最终采用。
②“居”,过了;“无何”,不久;“乃”,是;“为”,扮为、装为;“所揣”,预料的情况;“遂”,连词,于是;“按诛”,查实处死;“之”,代词,指坏人。
故答案为:⑴C;⑵A;⑶D;⑷①杜纮把所负责的工作向皇帝汇报,宋神宗第二天与宰相谈到这事,称赞杜纮的汇报简洁明了,但最终没有采用。
②没过多久,抓住了盗贼,原来是坏人妖言惑众,正像他预料的情况一样,于是查实处死了坏人。
【点评】⑴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
句子。
⑵此题考查文化常识,涉及到的考点是科举常识、官职、年号、文学作品体裁等。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识记。
⑶考查对文言文语段的理解,一般来讲考查的是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经历事迹等。
要联系文段进行判断,特别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官职等信息。
⑷考查翻译。
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采分点的翻译。
【附参考译文】
杜纮字君章,刚考中进士时任洺州永年县令。
当时正值灾年,老百姓想逃往外地谋生,杜纮让人对老百姓说:“我不能一定不让你们出去,但假如你们能留下来,我一定让你们不挨饿。
”老百姓欣然听从他的劝告。
杜纮就让官府出面印制票据,平价向富豪大户借贷粮食,约定丰收之年监督偿还。
于是老百姓都得到粮食,没有人逃往外地。
第二年粮食丰收,向富户偿还借贷时不超过原来约定。
宋神宗听说他很有才干,于是任命他为大理寺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并负责撰修《武经要略》。
杜纮就所负责的工作向皇帝汇报,宋神宗第二天与宰相谈到这事,称赞杜纮汇报简洁明白,但最终没有采用。
杜纮每次与人商议讼案,一定引经据典妥善办理。
又说:“天下的囚犯应该被处死的,吏员软弱无能不能执法,总归结于疑难案件。
杀人后而定为疑难案件,这是放任刁民去杀人啊。
请求惩治胆大妄为的断案之人!”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杜纮升任刑部郎中。
宋哲宗元祐初年,他担任夏国国母的祭奠使。
当时西夏刚向大宋进献贡品,杜纮来到夏国,夏国人态度十分傲慢,接待者身穿兽皮做得衣服,给他安排下人坐的座位,座位上蒙着灰黑色的饰物,并且不下跪接受诏书。
杜纮斥责他们说:“宋朝皇帝吊唁礼物十分丰厚,今天就不能上礼了。
”夏国人畏惧才开始恭敬。
后来,夏国使臣来到宋朝,请求归还宋朝占领之地。
杜纮将他迎接到宾馆,夏国使者想入见宋朝天子并有所陈述,杜纮制止他,夏国使者出语十分没有礼貌。
杜纮说:“夏国国王假如有所请求,一定会写在奏表之内,这是国家大事,朝廷怎能用使臣的口传决定能不能吗?”接着连续驳斥他,夏国使者才不敢发言。
任郓州知州,曾有人在城角高举旗帜,并在旗上书写妖言,妄图引起民变,全州百姓都十分震撼。
不久,草场大白天发生火灾,与妖言上所载之事相同,百姓更加恐慌。
有人提出在城内大肆搜捕,杜纮笑着说道:“奸计正在此,他们希望趁着我们惊扰发动变乱,怎能落入他们的圈套呢?他们做不了什么的。
”没过多长,就抓住了盗贼,原来为坏人妖言惑众,正如他预料的情况一样,于是查实处死了坏人。
后来杜纮又调任应天府知府,死到任上,终年六十二岁。
杜纮对其兄杜纯十分敬重。
在郓州任上听到其兄逝世的消息后,哭着说:“兄长教育我长大成人,今天他去世我不能亲自陪在他身边,我死不瞑目呀。
”正赶上奉旨进京,于是在京门迎接其兄的灵柩,他的哀哭声感染到行路之人。
他把自己的俸禄都给了寡嫂,并向朝廷陈述其兄功劳,让其兄一个儿子为官。
杜纮在京城做官时,同乡马随到京城等待选官调职,在旅社中卧病,杜纮接他回家,请医生为他诊治。
马随最终死亡,杜纮在自己家中为其办理丧事。
有的人认为犯忌讳,不顾惜自身,他的高风亮节大概出自他的天性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
正德九年进士。
授礼科给事中。
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
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
出核松潘边饷。
副
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
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
抚、按莫敢言。
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
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
外艰归。
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
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
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
《大典》成,转左。
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
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
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
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
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
浃是应召议,执如初。
帝愈怒,褫浃职。
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
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
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
浃家居十年。
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
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
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
帝大怒,褫职为民。
又十年卒。
浃少有志节,自守严。
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
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古代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名,主要负责纠弹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B. 外艰,中国古代丧制之名,通常指父丧或作为长房长孙在父亲去世之后遭遇的祖父之丧。
C. 服阕,指服丧期间。
旧俗尊亲去世后,服阕时禁止娱乐、交际,以表示哀悼。
D. 东厂,即东缉事厂,官署名,中国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
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兰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
B. 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
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尽发其状;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
C. 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
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不苟且违心,多次遭遇处罚,最终乞归终老。
D. 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
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曾编撰《明伦大典》;在执任中,爱护人才,甚有口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
②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
【答案】(1)A
(2)C
(3)C
(4)①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
②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
【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许赞”“吏部尚书”“帝”“禁中”“乩仙台”“浃”“之”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
BD项,“代”是动词,意思是“接替”,宾语是“许赞”,故与“许赞”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C项,“用”的宾语是“其言”,即求神问卜得来的话,故“用”与“其言”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2)C项,“服阕,指服丧期间”错误,“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故选C。
(3)C项,“最终乞归终老”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
帝大怒,褫职为民”分析可知,熊浃意欲称病乞休,结果惹怒皇上,革职为民。
故选C。
(4)①中,“举事”,发动叛乱;第一个“卒”通“猝”,突然、仓促,第二个“卒”,最终;“本”,根源、根本;“力”,功劳。
②中,“法司”,司法官员,主管法律官员;“妄”,胡乱;“下……诏狱”,把……关进诏狱。
故答案为:⑴A;⑵C;⑶C;
⑷①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
②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
正德九年考中进士。
朝廷授予他礼科给事中的官职。
宁王朱宸濠准备发动篡夺皇位的叛乱,熊浃与同乡人御史熊兰一起写好奏章,交给御史萧淮上交皇帝。
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
熊浃
调出京城到松潘核查边境上的军饷。
副总兵张杰倚仗江彬的势力,赃款累积巨万,张杰诱杀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然后向朝廷表功,挑起边疆的民族矛盾,打死千户以下的人员达五百人之多。
又曾率自家兵丁拦击副使胡澧。
来边境巡查的巡抚、巡按没有人敢说话。
熊浃来到边境,把张杰的罪状全部揭发出来,张杰于是被夺去官职。
嘉靖初年,熊浃由右给事中外调任河南参议。
因父亲去世回家。
嘉靖六年,服丧期满,熊浃被召回编修《明伦大典》。
越级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协助管理都御院的政事。
第二年四月提升为大理寺卿,不久又升为右副都御史。
《明伦大典》编修结束,转任左都御史。
嘉靖八年二月就提升为右都御史,掌管都御院的政事。
京城平民张福状告邻里张柱杀害了他的母亲,东厂把案子向皇帝报告,刑部判处张柱死刑。
张柱不服,张福的姐姐也向官府哭诉,说母亲是张福自己杀死的,他家邻人们的证词也是这样说的。
皇帝下诏让郎中魏应召重新审判,改判张福有罪。
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
熊浃认为魏应召的意见是正确的,坚持魏应召当初的判决。
皇帝更加恼怒,夺去了熊浃的官职。
给事中陆粲、刘希简据理力争,皇帝大怒,把他两人一起抓进监狱。
侍郎许赞等人于是判处张柱死刑,魏应召以及张柱的邻人都被判处充军,张福的姐姐被处以杖打一百的刑罚,人们都认为这是一起冤案。
在当时,皇帝正深深地痛恨孝后和武后这两家,张柱其实是武宗后家夏氏的仆人,所以皇帝必定要杀掉他。
熊浃被削职后在家待了十年。
直到皇帝到承天与近臣们谈论过去的那些人,于是召回熊浃让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又改任兵部,参与协助军机事务。
嘉靖二十一年召熊浃担任兵部尚书,掌管都察院的政事。
过了两年,接替许赞任吏部尚书。
皇帝在禁宫中修筑乩仙台,暗中用求神问卜得来的话决断祸福,熊浃说这样做太荒唐。
皇帝大怒,想给他治罪,因熊浃先前有功所以没有立即惩治他。
熊浃任二品官职六年期满,加封为太子太保,因事获罪而两次受到降低俸禄的处罚。
熊浃知道皇帝心中对他的怨恨始终没有消除,于是以生病为借口请求退休。
皇帝大怒,将他削职为民。
又过了十年,熊浃去世。
熊浃年轻时有志向和节操,严于律己。
虽因议论礼制而有名望,他从不与朋党勾结,特别爱护人才。
所以他离开吏部,许多正直的人都思念他。
隆庆初年,朝廷恢复他的官职,给他举办了追悼、安葬仪式,谥号恭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岩山居记
[明]王袆
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其山由东阳两砚峰西来,三十里至于龙门,势益宵隆,由龙门而西又二十里,是为青岩。
至是山支为二.南支则重峦叠嶂,北支则崇岭峻娇,皆迄通西行。
方二支之分也,有山从中出,峰享圆粹,累累若联珠,曰齐山。
而其势遂卑,南北两山,势相环护,左昂右伏,当其前如龙虎。
齐山俨然而中居,齐山之阳坦为平壤,广衷可一里.民居庐杂处其间者皆傅氏。
其外烧以双涧,涧源出于二支之所分,夹齐山而出,至是乃合而为一。
行二三里与群水汇为大被,曰新塘,而塘适当西山昂伏之会。
塘外复有一小山,岿然特起,若遏水之冲者。
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茂,推宜为隐者之居。
初,傅氏有以才学显闻,仕为侯官主薄曰光龙者,与予外祖毋为同产,故傅氏予外家也。
至正乙未之春,予始至焉,爱其双涧内属,两山外拱,清淑之气若有所钟,乃即傅氏
居旁度平壤之中,买隙地数亩,结屋居之。
为屋仅三数楹间,屋外植以竹木,右偏别为小轩,皮书其内。
读书之余,出,缘涧而行。
南涧水稍深,菖蒲生石上,与异草青翠相错,绝可爱。
北涧水浅,稍雨,水激石面,声潺泼辄不休。
有老梅数株,惬赛横岸侧。
由双洞所合,直两山之间而西望,金华芙蓉峰近在目睫,可揽也。
予于是居而乐之,若将终身焉。
或谓予曰:“仕与隐,其趋不同也,古之君子未尝不欲仕,特恶不由其道耳!吾子学先王之道.且将为世用.胡为而遮言隐耶?”予告之曰:“仕隐二趋,吾无固必也。
十年以来,吾南走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乎?今天下用兵.南北离乱.吾之所学非世所宜用.其将何求以为仕?籍使世终不吾用,吾其可以枉道而构人?则吾终老于斯,益研穷六艺百家而考求圣贤之故.然后托诸言语,著成一家之书,藏之名山,以俟后世,何不可哉?君子之行止,视时之可否,以为道之屈伸。
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一山之限一水之涯,特吾寄意于斯焉耳。
吾之行止安敢固必乎哉?”
或者无以话,因疏其言揭诸壁间,为青宕山居记。
(选自《王忠文公集》)(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去:离开
B. 其趋不同也趋:追求
C. 以俟后世俟:等待
D. 特吾寄意于斯焉耳寄意:寄托情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岿然特起苍然幕色,自远而起
B. 傅氏有以才学显闻以其无礼于晋
C. 缘涧而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 吾其可以枉道而徇人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叙述青岩山的地理位置,山水层次错落有致,叙述条理清晰,青岩山如在目前。
B. 文章介绍了青岩山环境清幽,隐居读书观景可为至乐,又通过主客问答,表露出自己不得已而隐居的原因。
C. 青岩山环境清幽,景致优雅,因傅光龙才名显著,所以作者和他一起隐居于此,以读书为乐。
D. 作者深得孔子“用行舍藏”之旨,从文中不难感受到他有经世济民之心,对建功立业存在热切的希望。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
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茂,雅宜为隐者之居。
②十年以来。
吾南走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乎?
【答案】(1)A
(2)A
(3)C
(4)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5)①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茂盛,非常适合作为隐士的居处。
②十年以来,我在南方踏遍了吴越山水、在北方走遍了燕赵大地,只是追求功名利禄,也够劳心费神的了,这难道可以说我是想要隐居吗?
【解析】【分析】(1)A项,“去:离开”错误。
去:距离。
故选A。
(2)A.两个“然”都是助词,放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
意义用法一样。
B.介词,“凭借”的意思,“以才学”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显闻”/连词,因为,连接前后分句。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副词,表反洁,难道/副词,表揣测,大概。
故选A。
(3)C项,“作者和他一起隐居于此”理解错误。
作者并没有和傅光龙一起隐居。
故选C。
(4)“则行”“则止”表示前面条件产生的结果,其后均应断开;“……者……也”表示判断,“者”“也”后应分别断开;“勇功智名”修饰“徒”,“勇”前应断开。
(5)①“大抵”,大致;“夷旷”,平坦开阔;“雅”,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
②“南”、“北”都是名词做状语,在南边、在北边;“而惟利禄之是干”是宾语前置,为“而惟干利禄”,干,追求;“是岂……乎”这难道是……吗?
故答案为:⑴A;⑵A;⑶C;
⑷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⑸①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茂盛,非常适合作为隐士的居处。
②十年以来,我在南方踏遍了吴越山水、在北方走遍了燕赵大地,只是追求功名利禄,也够劳心费神的了,这难道可以说我是想要隐居吗?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