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不掉的乡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戒不掉的乡愁
作者:
来源:《远方的家》2015年第08期
最早读到的李双喜的文字是太行山深处的王硇村,细腻的情感在优美的文字间缓缓流淌,世外桃源般的小村落如在眼前,这曾让我一度以为作者是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不是姑娘,但的确多愁善感,不善言辞。
从小生活在乡村的关系,他对那些久远的村落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
行走、摄影、写字都是他用以记录和怀念的方式。
直至在朋友的鼓励下将五年的记录整理成《一去二三里》,我一点都不感到惊讶,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宁静的故乡,那是心灵最初的地方,一切纯净如天籁。
我没有刻意地为出书做任何准备
2015年上半年,李双喜的乡村旅行文集《一去二三里》出版,引起强烈共鸣,短短几个月内便售罄再版,而这本书的诞生,却是他旅途中的意外收获。
Q:旅行类的图书出版近几年风头很猛,但是,以“乡土”为题材的却不多见。
《一去二三里》的创作初衷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A:对于我来说,从未想过要把自己的旅程集合成一本书,《一去二三里》或许是我的意外收获吧,没有刻意地为出书做任何准备,仅仅只是行走了几年之后,在朋友们的强烈建议下,才有了我的第一本书,其实这样也很好,把自己的旅程集合成册,也算是对这些年行走的总结和肯定吧!因自己喜欢行走在宁静的小村落,所以这本书基本上都是在讲述平凡的乡村生活,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书名《一去二三里》,源自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整首诗用简单的数字,堆叠出山村的自然和宁静,或许,诗中那简简单单的乡野情怀,就是我一直向往的旅程。
Q:素材的积累大概经过了多长时间?去过哪些村庄?
A:书中的素材是近五年来行走的累积。
以村庄来说,我走过中国一百来座传统村落,其中大部分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村庄。
这些村庄有很多老建筑或传统的生活方式,比起乌镇、宏村这样知名的村镇,普通村庄显得更为原生态和宁静,没有千篇一律的商品一条街,也没有嘈杂的人群。
真正以旅行的脚步去丈量的第一个村庄,是贵州黔东南大山里的一个苗寨——桃香村。
当时我刚从南方来北京工作不久,还不太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想着能找个地方缓解一下压力,正好有一帮朋友说要去黔东南徒步旅行,便很快答应了。
因是徒步旅行,背了帐篷和相机,记得当时我还背着三角架,一路翻山越岭。
那天下了一天的雨,山路泥泞无比,同行的朋友有扭到脚的,有累到瘫软的,状况百出……其间,因向导搞错了道路,我们曾一度被困在陡滑的山坡
上。
泥巴卷满了裤腿不说,披着雨衣行路,燥热难耐,行动也极为不便。
在行进了一天之后,日暮的远山之下,那亮着温暖灯盏的桃香村,像极了梦境中的世外桃源。
Q:你说自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书中却有很多关于村里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如何获得的呢?
A:我的确不善言辞,尤其与陌生人打交道。
然而,旅途上的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这需要我们慢下来细细找寻,细细地发现感动。
很多时候,微笑和聆听会是最美好的交流。
就像书中所写的土家巫师,偶然在山中遇到他时,他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院落里,他的方言我不太懂,只有尽可能地用微笑和聆听来给予回应。
他非常兴奋地向我展示着他的生活,他的巫术,他的木匠活,以及他人生中所有的自豪。
此外,有一些故事也来自朋友的推荐。
因为一直坚持在网络上展示和村庄有关的旅行,很多全国各地的朋友会向我推荐他们的故乡和他们所知道的村庄,每一个故乡的背后,都有一段成长的故事。
就像一位来自江西的朋友,他从小生活的老村庄即将被拆迁,他很想保留村庄的原本面貌,又无能为力,便一直在网络上用心记录着故乡这些年来的改变,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在村子即将被拆掉的前夕,他特别希望我能用镜头记录下老村最后的模样。
就这样,我跟着他的脚步,去记录他出生过的老宅,和初恋走过的村巷。
那个清晨,我们一起看炊烟在瓦房上升腾,一起轻轻叹息,再也没有这样的日子,那么缓慢,那么温暖。
Q:这本集子中的照片没有经过任何特效处理,是为了记录的真实性吗?
A:书中的照片,基本只是做一些明暗度的调整,不偏色,也不增减任何元素,这一切,只为保留乡村最真实的一面。
Q:书中曾多次出现“凋敝”、“苍老”、“孤独”这样的字眼,这些田园乡村于你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对他们的未来有怎样的担忧或期许?
A:中国的传统村落,正在快速消亡,在这样一个经济至上的年代,这一切都不可避免。
就像故乡的瓦房土墙,就像曾经纯净无比的空气,年轻人不得以抛弃村庄,老年人值守着老去的时光,留守、破旧、空置,中国的农村,很多问题都有待解决,我期待既保留传统,又富有活力的村庄。
旅行是为了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
五年多的时间,先后寻访100多个鲜为人知的村落,一切只为心底的愉悦和宁静。
Q:喜欢去哪种类型的目的地旅行?喜欢上一个地方之后会经常去吗?
A:比较喜欢人文气息浓郁的地方,比如尼泊尔、印度之类。
喜欢上一个地方之后,是会经常去的,我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脚步走得有多远,而是为了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
Q: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乡村田园情有独钟?那里的哪些东西强烈吸引着你?
A:我从小生活在乡村,自然会眷恋如故乡般宁静的小村庄。
但和大多数农村的孩子一样,当年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是我们特别想逃离的地方。
我诀别了故乡,奔波了十几年的青春时光,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开始厌倦都市的霓虹。
可以这么说,性格本来就唯唯诺诺的我,并没有在都市里寻找到想要的存在感。
渐渐地,我开始向往宁静的生活,宁静的故乡和那宁静如水的村庄。
Q:何种因由会促使你踏上旅途?彼处的朋友?一个美丽的名字?
A:我喜欢人文气息浓郁的国家和地方,这一点是吸引我去探访的首要原因。
吸引我一去再去的原因,是生活在那里的朋友们。
比如,我经常去到一个地方:广东的丹霞山,这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地方,景色也不如高原般绚烂壮观,但它非常吸引我,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边的朋友们,他们和善,他们热情,他们有最质朴的生活方式。
彼处的朋友,是最能让我留恋往返的原因。
Q:走过这么多乡村,有没有受到华和东他们的影响,想要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僻静之地,就此隐居?
A:遇到太多从城市回归乡村的年轻人,他们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回归,有的隐居,有的开家小客栈,有的回乡创业。
我暂时还没有勇气放弃一切回归乡野,不过,现在的行走,或许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回归吧。
有故事的照片,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器材、光线、景观、情感……摄影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于李双喜,一切只为记录最真实的生活。
Q:旅行、摄影、码字,这几件事情在你的生活里有怎样的意义?
A:其实,这一切都和故乡有关。
在外久了,深感故乡这些年来的巨变,内心有很多的不舍和怀念。
最初是在网上写一些有关故乡的文字,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共鸣。
后来便总在想,我是不是也应该有一台相机,记录正在变化的故乡和正在老去的故人呢?于是就这样,我买了人
生中的第一台相机,慢慢有了对摄影的喜好。
旅行,则是基于这两者结合的产物。
正因为自己对宁静乡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身处喧哗都市的我,把回故乡和去村庄当作了一种旅行,怎么说呢,走入平凡而宁静的世界,也是算是一种心灵上的回归吧。
Q:你的照片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在你看来,一张照片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摄影的灵魂何在?
A:自从相机数码化、手机相机化、自拍流行化之后,社会进入了全民摄影年代,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
对于我来说,摄影的意义在于,记录真实的生活,记录你想留下的过去,这就是摄影。
哪怕只是用相机记录日常生活,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普通的照片都有它的意义。
但很多摄影师,只是一味地追求完美的光线、大气的景观,可以这么说吧,中国的摄影师,很多都是跟风的,他们的作品都会有:西藏的蓝天冰川,婺源的秋枫晨雾,故宫的角楼飞云,霞浦的夕阳晚照……诚然,这些地方是美的,也都是很好的摄影作品创作地,但每个人都必须带有自己的独特视觉,而不是像批量印刷那般,出来一堆印刷摄影作品吧!我不会刻意拥挤在日出云海的山顶上,对于我来说,遇上了的景色都是美的,走过的旅程都要好好珍惜,照片里那满溢的旧时光,是我疯狂迷恋摄影的真正原因。
真实的记录,有故事的照片,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Q:多年的旅行和摄影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旅行和摄影对我的影响很大,最明显的是改变了我内向、不爱说话的性格。
之前的我有社交障碍,见到陌生人,完全不知道怎样交流和沟通,现在四处旅行,也结交了很多摄影朋友,在作品和经历得到朋友们的支持和赞赏后,我也充满了自信,性格随之也变得开朗多了。
我的圈子也广泛了,不像之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完全触摸不到外面的天空。
虽说在北京也很多年了,但其实除了几个同学,完全没有社交圈子。
自从走出办公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我也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朋友圈。
Q:看到你近期在做亲子外拍,打算将旅行与摄影作为以后的发展方向吗?
A:从事了十来年的平面设计工作,枯燥乏味的工作已将激情耗尽,旅行和摄影让原本乏味的生活,充满了鲜艳的色彩。
可以这么说,用摄影和文字记录走过的旅程,也或是记录真实
的生活,是现在我最喜欢的生活状态,这是我的爱好,也是我最想从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