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拔高训练第五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曲线图是描绘经济发展走向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达方式,图1是1952—2002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增长图,图2是1985—1991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图。

综合这两幅图可知在改革开放初期( )
A、国民人均收入与物价指数都较稳定
B、1984年城市改革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C、市场经济出现导致物价变化剧烈
D、物价变动有助于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入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载了客观规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

同时决定1961年至1962年,城镇粮食销量争取压缩到480至490亿斤,比上年度减少30至40亿斤。

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 )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B、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C、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D、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 )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
D、解放思想对外开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

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

据此可知( )
A、1980年中国城市化基本完成
B、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
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②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③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④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有误
A、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基本建立
B、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一五”计划指标已超额完成
D、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问题初显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理解正确的是,它( )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A、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B、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
C、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D、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局面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变化.其中,1954年为37.97‰,1956年更降至31.90‰,而在1963年和1964年则分别达到43.60‰和39.34‰。

材料中出生率增高的原因是( )
A、经济困难后出现补偿性生育
B、大跃进运动影响到生育政策
C、人民公社导致人口出生失控
D、农民生活富裕推动生育高潮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1961年,国家规定在1960年底12900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内减少2000万以上……并要求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回农村的,都动员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

这一规定意在( )
A、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
B、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支援农村地区工业建设
D、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炼铁何难复炼钢,超英赶美可非狂!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国人多力量强。

“这首诗反映出的精神比较符合哪个历史时期
A、第一次五年计划
B、改革开发新时期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
D、抗美援朝运动期间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

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

”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

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

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

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资本的严重不足一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人口众多,积累非常有限(1949年美国中美关系白皮书甚至断言中共不能解决吃饭问题);二是人力资本也非常有限,大量的劳动力是文盲,科技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

而资源的不足,一是表现在人均耕地的严重不足,同时也严重缺乏可以用来出口换汇的木材、石油、矿石等。

在这种情况下,同时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大国的统一和安全,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历史背景,说出当时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

【答案】:无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