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题材的诗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题材的诗歌
1. 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描写了怎样的中秋夜景?
- 解析:“中庭地白”描绘出月光照在庭院中,地面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般洁白,这是一种清冷的色调。

“树栖鸦”以动衬静,鸦雀栖息在树上,更显得庭院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冰冷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桂花在中秋时节开放,这里点明了时令是中秋,同时冷露、桂花也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冷、略带孤寂的中秋夜景氛围。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佳节,本是团圆之时,诗人看到庭院中的清冷景象,触景生情,在这团圆的节日里思念远方的友人。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
- 解析:“婵娟”在诗中指月亮。

这句诗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2. 词的上阕问月,有什么作用?
- 解析:上阕问月,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以把酒问月的形式,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现出来。

这种问月的方式,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浪漫、空灵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人的思念做了铺垫。

1.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中的“羁人”是什么意思?
- 解析:“羁人”指的是旅人、游子。

在这句诗中,诗人看到中秋夜庭院中的梧桐树影随着月光转动,而自己作为羁旅之人只能独自在角落。

2. 本诗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羁旅之人的孤寂的?
- 解析:诗中通过描写“十轮霜影转庭梧”,月光下庭院中的梧桐树影转动,这种景象是清冷、孤寂的。

“霜影”给人一种寒冷、萧瑟的感觉,梧桐树影的转动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而羁旅之人在这样的中秋之夜独向隅,景物的清冷孤寂更加烘托出羁旅之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1.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这几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 解析:这几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昔年八月十五夜在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情景与今年八月十五夜在湓浦沙头水馆前的情景进行对比,昔年的繁华热闹与今年的冷清孤寂形成鲜明的反差。

2.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解析:这种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寂、凄凉以及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中秋佳节本应是欢乐团圆的时候,而诗人如今身处异地,今昔对比之下,更显落魄与惆怅。

1.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中的“蟾盘”指的是什么?
- 解析:“蟾盘”指的是月亮。

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中有蟾蜍,所以常用“蟾”来指代月亮。

2. 本诗描绘了怎样的中秋赏月场景?
- 解析:诗中描绘了在无云的中秋之夜,人们一起在海边看月亮的场景。

“无云世界秋三五”点明了时间是中秋,天气晴朗无云。

“共看蟾盘上海涯”写出了人们共同赏月的行为,这个场景有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1.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解析:这句诗描绘了桂花从月亮上飘落下来,如同珊珊作响的玉珠,而诗人在殿前拾到了带着新鲜露水的桂花的画面。

想象奇特,将桂花与月轮联系起来,富有神话色彩。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桂花)的欣赏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桂花从月中飘落这一充满诗意和奇幻色彩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对中秋这个特殊节日里独特景象的惊喜与陶醉。

1.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中“怕”字有何妙处?
- 解析:“怕”字写出了诗人急切上西楼赏月的心理,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浮云遮月的担忧。

这个字将诗人对中秋明月的期待之情表现得十分细腻,如果浮云遮住了月亮,那么中秋赏月的美好意境就会被破坏,“怕”字传达出诗人对完美中秋赏月情境的珍视。

2. 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解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佳节,词人希望能与亲人(或友人)共度佳节,赏月团圆,但亲人(或友人)远在他方,词人只能通过词来寄托自己的思念。

1.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中的“圆魄”指的是什么?
- 解析:“圆魄”指的是月亮。

月亮在中秋之夜是圆的,“圆魄上寒空”描绘了一轮圆月升上寒冷的夜空的景象。

2. 诗的后两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有什么含义?
- 解析:后两句诗的含义是人们都认为四海之内看到的月亮是相同的,但哪里知道千里之外,说不定正在刮风下雨呢。

这两句诗在表面的赏月情境下,蕴含着一种对世事无常、各地情况不同的感慨,也暗示了人生的境遇可能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中秋佳节,不同地方的人也可能有着不同的处境。

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为什么诗人觉得“月是故乡明”?
- 解析:诗人觉得“月是故乡明”并非是客观事实,而是一种主观的情感表达。

因为诗人远离故乡,在战乱中漂泊,思念故乡和亲人。

在这种思乡之情的影响下,故
乡的月亮在诗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故乡美好回忆和亲情的象征,所以诗人觉得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解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战争造成亲人离散的悲愤之情。

诗中的“露从今夜白”点明了时令是秋季,秋季容易引发人的思乡之情,而诗人又处于战乱中与弟弟分离,这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诗人的思乡念亲之情更加浓烈。

1.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这几句诗是如何营造氛围的?
- 解析:这几句诗通过描写明月高悬、露水沾湿、惊鹊未安、飞萤入帘等景象营造氛围。

明月高悬点明时间是夜晚,且有清冷之感。

露水沾湿给人一种潮湿、清冷的感觉。

惊鹊栖息不定,表现出一种不安定的氛围,飞萤卷帘入则增添了一种灵动又略带孤寂的氛围,这些景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略带不安的秋夜氛围。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解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夜月下的孤独、思乡之情。

清冷的秋夜景象引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感又容易引发思乡之情,诗人可能在这样的夜晚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人。

1.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解析:这句诗描绘了风吹动帘子,灯光透过帘子缝隙闪烁的景象,同时也点明了此时是中秋之夜,一半的秋光就在这个夜晚。

“淅淅”写出了风的轻柔,“漏灯痕”写出了灯光的闪烁和朦胧,整个景象有一种静谧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解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不见月时的失落、惆怅之情。

中秋佳节,月亮本是重要的观赏对象,诗人却不见月,风帘、灯痕等景象更加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这种失落情绪。

1.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中的“桂魄”指的是什么?
- 解析:“桂魄”指的是月亮。

传说月中有桂树,所以用“桂魄”指代月亮。

这里描绘了月亮升起,月光洒下,清冷地浸透整个秋天的碧空的景象。

2. 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 解析:本词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心境。

词人在中秋登高望远,看到万里长空无云的开阔景象,月光清冷而澄澈,词人在这样的景象中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豁达,虽然也有一丝清冷,但更多的是对宇宙和自然的一种旷达的情怀。

1. “西楼见月似江城,脉脉悠悠倚槛情。

”中“脉脉悠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解析:“脉脉悠悠”表达了诗人绵长、深沉的思念之情。

诗人在西楼望月,觉得月亮像江城(可能是思念之人所在之处),在这种情境下,诗人靠着栏杆,内心的思念之情如同流水般脉脉悠悠,绵延不绝。

2. 本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 解析:本诗结构上先写景(西楼见月),然后抒情(表达思念之情),情景交融。

通过描写中秋夜登楼所见的月亮,引发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将景与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1. “汹涌吹苍雾,朦朣吐玉盘。

”中的“玉盘”指的是什么?
- 解析:“玉盘”指的是月亮。

这里描写了湖面上涌起的雾气中,月亮朦胧地出现,就像吐出了一个玉盘一样,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雾气中的样子。

2. 本诗描写月亮的手法有什么独特之处?
- 解析:本诗描写月亮的手法独特之处在于将月亮放在特定的环境(君山脚下的湖面,有苍雾涌起)中进行描写。

通过“汹涌吹苍雾,朦朣吐玉盘”这种描写,将雾气的汹涌与月亮的朦胧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月亮的皎洁和神秘,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空灵、奇幻的氛围。

1. “镜里秋宵望,湖平月彩深。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解析:这句诗描绘了在秋夜对着镜湖望月的画面,湖水平静,月亮的光影倒映在湖中,显得幽深。

“镜里”点明了是通过湖水来观赏月亮,“秋宵”点明了季节和时间,整个画面有一种宁静、幽深的美感。

2. 本诗是如何体现中秋夜的特点的?
- 解析:本诗通过描写湖中的月彩深体现了中秋夜的特点。

中秋之夜的月亮是圆的、明亮的,当它倒映在平静的镜湖中时,月影会显得更加幽深,这种幽深的月影是中秋之夜月亮又圆又亮的一种体现,同时秋宵也点明了中秋的季节特征。

1. “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这几句诗有什么含义?
- 解析:这几句诗的含义是中秋的月亮到了中秋时节就格外皎洁。

“偏皎洁”强调了中秋月的皎洁特性。

而后又提到“知他多少,阴晴圆缺”,这是对月亮经历无数次阴晴圆缺的感慨,也暗示了人生如同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充满了变数。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 解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中秋月的皎洁与它经历的阴晴圆缺形成对比,诗人借此联想到人生,人生也如同月亮一样,有美好的时候,也有不如意的时候,充满了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

1. “转缺霜轮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中的“霜轮”指的是什么?
- 解析:“霜轮”指的是月亮。

因为月亮看起来像一个轮子,且在清冷的夜晚,有霜的感觉,所以用“霜轮”来指代月亮。

这里描写了月亮慢慢由缺转圆,转动似乎变得迟缓,好像在等待佳期(中秋)的到来。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期待?
- 解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中秋月圆的期待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亮慢慢转圆的过程,以及好风似乎在送佳期,表现出诗人对中秋佳节月圆时刻的期待,这种期待可能不仅仅是对赏月这一活动的期待,也可能包含着对团圆、美好事物的向往。

1. “秋光动河汉,耿耿曙星稀。

”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秋夜天空景象?
- 解析:这两句诗描绘了秋夜天空中,银河闪烁着秋光,明亮的样子,而曙光初现,星星变得稀少的景象。

“秋光动河汉”写出了银河在秋夜中的动态美,“耿耿曙星稀”则写出了黎明前星星稀少的状态,从夜晚到黎明的过渡景象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解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夜独坐时的孤独、思乡之情。

诗人在中秋夜看到天空的景象,在这样一个本应团圆的节日里,自己独坐,秋夜的天空景象更引发了他内心的孤独感,进而产生思乡之情。

1. “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

”中的“太阴精”指的是什么?
- 解析:“太阴精”指的是月亮。

古代称月亮为太阴,这里“太阴精”强调月亮是太阴的精华,描绘了中秋之夜月亮从海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2. 本诗描绘了怎样的杭州中秋夜赏月的场景?
- 解析:本诗描绘了在杭州中秋夜赏月时看到月亮从海上升起的场景,诗中通过“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点明了月亮升起的地点是海上,时间是中秋之夜。

后面可能还会描写人们赏月的欢乐氛围、周围的景色等,体现出杭州中秋夜赏月的独特之处。

1.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中的“冰壶”有什么含义?
- 解析:“冰壶”在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指盛酒的器具,用冰壶盛酒,有一种清冷、高洁的感觉。

另一种理解是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质,诗人拿着冰壶盛的酒,去迎接胜游(美好的游玩),表达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解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今年喜不负中秋”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喜悦,诗人在中秋佳节能够把酒游玩,没有辜负这个美好的节日,所以心情是愉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