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f16d4779be23482fb4da4cdd.png)
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基础课1)一、学习内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治理措施2、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三、问题导学:(一)用2分钟的时间读图4-1-1,明确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二)全球气候变暖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阅读本部分内容,独立思考:1、图4-1-3说明近1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且全球平均气温逐渐,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什么样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3、用2分钟阅读82页“阅读”部分内容,小组讨论:图4-1-4说明全球气候变暖还与自然因素,地球正处于。
总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自然因素是主要原因,人为温室效应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4、全球变暖的危害有哪些?5、面对全球变暖,应采取什么措施?(三)臭氧层的破坏用8分钟的时间独立阅读本部分内容,小组讨论:1、臭氧层有什么作用?2、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产生的原因是。
3、臭氧层遭到破坏,有什么危害?解决的措施是。
小结: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广泛关注,人类要善待自己的家园,共同维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
四、达标训练:(用1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然后各组展示)《课堂作业》第73页4、5、9、10、11、12题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基础课2)编写:窦长芝整理:苏玉田一、学习内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治理措施2、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三、问题导学:(一)大气污染与酸雨(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阅读本部分内容,独立思考)1、大气污染的污染源是、。
大气污染会造成的危害是什么?2、大气污染会产生酸雨,P H﹤5.6的为酸雨P H﹤4.5的为重酸雨3、酸雨的危害有;4、世界主要酸雨区分布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4a6217f61fb7360a4c656a.png)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例课程标准: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的:1.举例说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例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归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
2.通过做温室气体实验,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全球变暖现象及原因。
3.举例说明温室效应的利与弊,加强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开展观。
学习导航:【探究活动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合作学习:阅读教材中P81的图文资料,分析归纳全球变暖的原因。
2.实验探究:验证温室气体实验研究【实验设备】数显温度探头、锥形烧瓶、特质白炽灯、苏打粉、醋酸、计时器。
【实验步骤】1. 将2个数字探头分别插入两个烧瓶塞的孔中。
2. 待两个探测器显示视频一样的同时,记下温度的起点---室温。
3. 将1袋小苏打和1瓶醋酸,倒入其中一个烧瓶,另一个保持空瓶,然后盖上盖子。
4. 用热光源等间隔照射两个瓶体,每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数据,搜集6分钟,并记录在报告单上,绘成曲线图。
【实验要求】注意时间、间隔的一致性【实验考虑】实验原理及结果分析【实验报告】〔1〕记录数字探头起点温度,完成下表,请分别记录A、B瓶温度变化。
〔2〕随着温度的增加,观察两条曲线有何变化?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3〕假如你在瓶子里的CO2浓度增加,该实验的温度变化会怎样?〔4〕考虑,人类生活中的哪些环境会产生CO2?【探究活动二】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阅读教材中的图文资料,用辨证的思维分析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影响。
【探究活动三】针对全球变暖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知识归纳,举一反三】学生绘制环境问题学习思路导图【课后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消耗臭氧层物质调查与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借助教材考虑:1.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2.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危害是什么?3.如何保护臭氧层?【自主探究二】大气污染与酸雨阅读教材图文资料,考虑:1.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c8e8cd650e52ea5418985e.png)
1.毁林,湖水酸化,生物死亡
2.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
3.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
1.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
氮氧化物的排放
2.加强国际合作
自主探究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讲解。
危害----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讲解。
治理措施----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讲解。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加剧风暴潮及洪涝灾害,海水倒灌导致农田盐渍化等
1.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2.保护现有植被和植树造林
3.加强国际合作
臭氧层破坏
氟氯烃的排放
人类的健康、农作物、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等
1.研究新的能够取代
氟氯烃的物质
2.加强国际合作
酸雨
1.含硫污染物的排放
【教具准备】
漫画、案例、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背景知识1——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的发言
背景知识2——企鹅的悲哀
【板书】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多媒体出示】(教材P80图4-1-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思考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分为哪两大类?各包括哪些?
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其中环境污染包括:③、⑤、⑥、⑦、⑨
生态破坏包括:①、②、④、⑧
自主探究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第一、二组——全球气候变暖;
第三、四组——臭氧层破坏;
第五、六组——酸雨。
发给学生事先打印好的表格如下表,给10分钟分组完成下表
环境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全球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必修2备课讲稿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必修2备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fe0dbf1d680203d8cf2f247b.png)
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1.认识环境问题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讲解点二:全球气候变暖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科学家们通过分析19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气象观测资料发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C,如图所示:(2)全球变暖除与自然原因(如,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有关外,主要是原因是人文原因: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毁林,特别是被称为“地球肺”的热带雨林的破坏。
(3)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海平面上升如图所示:海平面上升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下图所示:此外,据有关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也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4)应对全球变暖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②保护现有植被和植树造林。
③国际合作。
3.臭氧层的破坏(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地球大气中,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
人类使用致冷剂以及核爆炸和飞机尾气,大量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烃。
(2)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层破坏后,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遭到严重威胁,如图所示:(3)应对臭氧层破坏①减少氟氯烃气体的排放②研制新型的制冷设备4.大气污染与酸雨(1)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分布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气体,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的降水,如果PH值小于5.6,就称为酸雨。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教案设计-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教案设计-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716767aaef8941ea76e0596.png)
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理。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段,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高一1班为理科次重点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具备一定水平的地理学科素养。虽然是理科学生,若示例贴近生活,策略允许探究,应可激发地理学习热情。所以教师讲课时应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免去繁琐的知识灌输。
回归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理,巩固重点、难点
提问——我们的校园中有哪些保护环境的方式?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
小组讨论,把能做的环保工作汇总。
一个小组的代表展示讨论和的结果。
激发学生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
简要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补充完善笔记
学习
评价
展示2016年学考“环境问题”原题
尝试作答
使学生熟悉考点和考查方式
教学评价
1、在探究任务中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2、利用“猿题库”APP进行课堂检测。
培养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根据环境问题形成原因、机制,得到了环境问题的四个大类。
将书本上给出的具体环境问题进行分类。
完成环境问题的分类
帮助学生将熟悉的环境问题与教材中的分类结合起来
展示部分桂林的环境问题图片
江东村居民燃烧垃圾
桃花江上游河段水污染
灵川县采石场生态破坏
漓江水资源衰竭
关注身边的环境
(发出惊叹)
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严重性和环保工作迫切性的直接感受。
展示学生不断提交的《导学案》任务表格图片。
完善《导学案》
按环境问题的分类,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示例做适当点评。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bb253f9aeaad1f346933f7d.png)
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1.认识环境问题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讲解点二:全球气候变暖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科学家们通过分析19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气象观测资料发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C,如图所示:(2)全球变暖除与自然原因(如,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有关外,主要是原因是人文原因: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毁林,特别是被称为“地球肺”的热带雨林的破坏。
(3)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海平面上升如图所示:海平面上升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下图所示:此外,据有关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也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4)应对全球变暖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②保护现有植被和植树造林。
③国际合作。
3.臭氧层的破坏(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地球大气中,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
人类使用致冷剂以及核爆炸和飞机尾气,大量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烃。
(2)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层破坏后,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遭到严重威胁,如图所示:(3)应对臭氧层破坏①减少氟氯烃气体的排放②研制新型的制冷设备4.大气污染与酸雨(1)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分布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气体,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的降水,如果PH值小于5.6,就称为酸雨。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be4b202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5.png)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气候变暖等主要环境问题的概念、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
2.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案例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为此,本节课我们将围绕“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展开探讨,以期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分享中获得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短文,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及解决办法。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a2388e69dc5022aaea0093.png)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定位] 1.根据相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结合实例,分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暖1.表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①0.3~0.6℃。
2.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②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③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3.影响思维活动1.全球变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正确吗?答案不正确。
全球变暖会对大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对部分地区也会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如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二、臭氧层的破坏1.臭氧层的作用吸收⑧99%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免受紫外线杀伤,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破坏现状(1)地球臭氧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空洞。
3.危害(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⑩增强,影响人类的健康,使白内障、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⑪生长繁殖。
思维活动2.南极臭氧层空洞是怎么回事?臭氧层空洞形成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答案“南极臭氧层空洞”指的是在南极上空出现了全球臭氧最低值。
它在南极地区的春季(9~10月)最明显,持续一个月左右。
氟氯烃化合物是臭氧层空洞形成的“罪魁祸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1)污染源:⑫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
(2)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烟尘、一氧化碳、⑬氮氧化物和铅等。
2.酸雨(1)定义:pH 值小于⑭5.6的降水。
(2)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⑮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即为酸雨。
(3)危害⎩⎪⎨⎪⎧毁坏森林,使湖水⑯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⑰酸化,造成农作物减产(4)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我国⑱长江以南地区。
思维活动3.为什么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酸雨特别严重?答案 (1)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大;(2)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3)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辽阔,风力强劲,易于酸性气体扩散;(4)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而北方气候相对干燥,降水较少。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b86bcc5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c.png)
1.理解并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主要表现及其成因,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相关技术分析环境问题,具备基本的数据解读、处理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从综合、系统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项目,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环保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方法,如地图、统计图表等,对环境问题进行空间分析和时间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环保建议书: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观察到的环境问题,撰写一篇环保建议书。建议书应包括问题的描述、解决措施、预期效果以及如何在社区或学校推广环保行动。
3.小组研究项目: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项目内容包括问题背景、现状分析、国内外解决案例、可行性建议等。要求学生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环境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但在深入理解和系统分析方面仍存在不足。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在数据解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教案设计- 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教案设计- 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8d680c9cc22bcd126ff0c87.png)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全球变暖对人类有哪些影响?阅读教材P81分析全球变暖的危害。
【总结归纳】
1.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图瓦卢、荷兰
出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描绘出冰川全部融化后的的新世界版图,思考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2.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
3.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增多
4.全球变暖,物种灭绝
5.有些地区农业可能会减产
本节课以全球变暖为例,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环境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
自主发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学习环境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呈现不同的环境问题,学生归纳。
新课讲解
一、全球气候变暖
【现象对比】
(一)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
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利用校外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校园周边PM2.5监测与实验探究”实践调查活动,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课上与同学分享交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二)注重综合思维的培养
关于全球变暖的成因和对人类的影响,通过阅读教材、图表分析、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全面、系统、动态地进行分析和归纳,有利于地理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
【深入思考】全球变暖有利影响有哪些?
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总结归纳。
通过图瓦卢、荷兰等典型案例和和阅读冰川全部融化后的的新世界版图,认识到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巨大的威胁以及治理的紧迫性。
在分析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时,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认识到全球变暖除了带来问题之外,也有一些有利的方面,逐步培养全面看问题的综合思维。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2 中图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2 中图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5c83b9dce2f0066f433220a.png)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2 中图版必修2本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1.认识环境问题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讲解点二:全球气候变暖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科学家们通过分析19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气象观测资料发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C,如图所示:(2)全球变暖除与自然原因(如,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有关外,主要是原因是人文原因: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毁林,特别是被称为“地球肺”的热带雨林的破坏。
(3)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海平面上升如图所示:海平面上升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下图所示:此外,据有关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也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4)应对全球变暖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②保护现有植被和植树造林。
③国际合作。
3.臭氧层的破坏(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地球大气中,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
人类使用致冷剂以及核爆炸和飞机尾气,大量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烃。
(2)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层破坏后,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遭到严重威胁,如图所示:(3)应对臭氧层破坏①减少氟氯烃气体的排放②研制新型的制冷设备4.大气污染与酸雨(1)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分布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气体,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的降水,如果PH值小于5.6,就称为酸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9bdf82b0b1c59eef8c7b4dd.png)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天津市宁河区丰台中学张蕊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的第四章第二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节问题》,今天的说课共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资源开发、说评价以及说反思八个部分。
接下来我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一、说教材1.本节题目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本节的地位、意义及作用本节位于中图版教材的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其内容是在前三章人类活动产生环境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回归生活,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现实意义比较强。
而本章的主题又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显著的承前启后作用。
3.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安排为2课时,第1课时为今天所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地理环境问题相关的内容,第2课时为案例研究,《中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4.教材的取舍及依据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主要选取了教材中的图4-1-1《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此图看起来更为直观,文字内容主要选取了与三大地理环境有关的成因、危害等内容;对于教材中的玻璃温室臭氧层对地球大气的保护作用等图,在本节课中舍掉了,原因是考虑到在必修一中已经讲过,可以等到学业水平考试之前进行专题复习。
5.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危害;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内外结合,小组合作,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出人类面临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说学生1.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具备了温室效应、臭氧层对地球大气保护作用已经在化学学科中接触过和酸雨相关的内容,并且本节内容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环境问题真实的存在。
2.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还应该认识到以上环境问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并且能够意识到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危害,并且能通过分析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想出相关的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教案设计 -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教案设计 -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75882096529647d272852d3.png)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本节课课标旨在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必修2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理必修2包括四部分内容:人口、城市、产业活动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本章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章,是地理必修1和地理必修2前三章内容的基础上对人类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做的一个总结,是综合其他三个学习主题,自然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主要环境问题表现概念 环境问题类 型按地理空间分 按生产类型分 按环境要素分 按 性 质 分环境人类 社会产 生同时也贯穿在三个主题的学习之中。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高中地理课总体目标中最核心的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严重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消费观和发展观。
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两个层面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用实例对每种类型的具体表现进行了介绍。
关于“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教材在阐述环境问题的概念的时,从人类影响环境系统功能的角度,特别指出:“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上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这就特别提出人类对环境问题影响的度的问题。
虽然虽然环境系统有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功能,但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出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环境系统便不能发挥原有的功能,从而出现环境问题。
关于环境问题的类型,教材将众多的环境问题归结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三个方面,并以详实的数字资料和生动的实例加以说明。
教材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实例对每个环境问题进行说明,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环境问题类型的理解,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两部分实质在说一个问题——揭示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激发了人地关系的矛人类活动是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应关注资源、环境问题。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800b5d6de80d4d8d05a4f21.png)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释放出的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固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工业污染源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移动污染源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酸雨类别硫酸型酸雨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硝酸型酸雨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对环境的影响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腐蚀树叶.毁坏森林;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酸雨的主要分布地区欧洲;北美洲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拓展提升我国的酸雨1严重地区长江以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地区。
2类型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3原因长江以南有色冶金业发达,燃烧高硫煤。
江南为酸性土壤,大气中灰尘呈酸性,不能中和大气和雨水的酸性物质。
多丘陵.山地,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4防治措施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调整能源结构。
读“我国酸雨分布图”,完成46题。
4.下列省市处于重酸雨区的是A.贵阳.河南B.山东.河南C.上海.重庆D.上海.山东5.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A.雨水pH值小于4.5的地区为酸雨区B.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硝酸型酸雨C.酸雨会使水.土壤酸化,危害生物,腐蚀建筑物,并危害人体健康D.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减少二氧化碳和氧化氮的排放6.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区的原因主要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多云雾,易形成酸雨气温高,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A.B.C.4.C5.C6.A解析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硫氧化物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中地理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据图4-1-1说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并能根据环境问题的成因分类。
2、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据图4-1-2说明温室效应如何产生,据图4-1-3说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据图4-1-4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及海平面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3、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更加关注环境问题。
二、教学重点: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分类。
2、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及危害。
三、教学难点: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二、全球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