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孔子已经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

他说:“刚毅木讷近仁。

”刚毅指坚定性。

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这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便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

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

他还说,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的失误,这才是好学的君子。

儒家经典《中庸》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刻苦学习,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这些都是刚健自强、积极有为思想的表现。

《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这里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它把刚健当做一种最重要的品质,同时又要求刚健而中正,即不妄行,不走极端,能够坚持原则,以“中正”的态度来立身行事。

这就防止了主观盲动等片面性的弊病。

从战国到清代,历时两千年,《易传》关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为全社会所接受,不仅对于知识分子,而且对于一般民众也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

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宏大气象。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虽然饱经忧患,却能渡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其内在动力和凝聚力正在于此。

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才能铸就民族复兴的伟业,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这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对“刚健”文艺美学的重视和呼吁。

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

刚健、质朴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

这种美学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广泛共鸣,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

正是在这一时期,延安革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诞生了《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激励着革命军民奋起抗战、救亡图存,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最后胜利,也燃起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走向美好明天的澎湃激情。

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

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刚健”美学精神,也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当代文学应着眼于时代需求,在文学创作和文化建构中灌注刚健雄浑的美学追求,以黄钟大吕的新时代史诗性表达,弘扬刚健之美,涤荡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扫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想,纠偏社会审美异化,摒弃畸形审美,以刚健的风骨、独特的意蕴、积极的追求,提高时代审美的精神高度。

与此同时,深刻领悟刚健美学的时代价值应具有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从人类伟大的人文传统中汲取力量,解决今日世界性文化困境的努力,自然应该包括对于中华美学传统的辩证取舍和古为今用。

当前,应致力于深度诠释“刚健”美学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塑造中,在西方美学“崇高”观念与中国“刚健”精神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对话”中,实现传统文论精华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衔接。

以清新、向上的“刚健”之美充盈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持续改善人类精神生态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优秀传统文论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建构,肩负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我们应更多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入提炼契合时代需要的思想观念、美学精神和价值追求,使其融合到时代文化精神的伟大创造中,以自觉的使命意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强大魅力。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看来,意志坚定并且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是有志有德之人的必备品质,而且人应向着崇高理想不懈奋斗。

B.《易传》概括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同时将“刚健”的具体内涵发展为“中正”,以更利于人们立身行事。

C.延安革命文艺蓬勃发展,诞生了许多凝聚“刚健”精神的文艺作品,对革命军民、普通民众都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D.关于优秀传统文论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建构,我们使命重大,除弘扬“刚健”精神外,还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继续汲取营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刚健”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但二者的论述各有侧重。

B.《易传》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深入人心,也体现在中华民族连续性的文化进程中。

C.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意在振作国民精神,可见他超越了狭隘的文艺趣味。

D.对中华美学传统辩证取舍,借鉴西方美学“崇高”观念,可以突破今日世界性文化困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庸》倡导“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孟子赞美商汤“汤执中,立贤无方”。

B.司空图说“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欧阳修说“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C.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民间谚语说“人穷志不短”。

D.《尚书》中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姚鼐认为“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在“刚健”精神主题研讨会上需要你发言,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围绕“传统塑我·当代需求”两个角度写出发言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兰吾妻
乔叶
奶奶说她是文盲,我原本是信的。

直到在村小上了学,才发现她也能识些字。

有一次,我在写天,写得马虎,那一竖便往上顶破了横。

她路过时看了一眼便站住,问,你写的这是个啥。

我说是天。

她说我看像是夫。

我说就是天。

她说天字出头就是夫。

我不耐烦地说夫什么夫,她说丈夫的夫。

①我翻眼看她,她却突然红了脸,疾步离开了。

再后来我才知道,在同村的老太太里,只有她识些字。

她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还认识
和自己名字相近的字,即自己名字的周边。

和玉长得像的王、主,甚至圭,和兰形貌近的羊、美、竺。

家这个字她也认识,还知道女和子凑在一起是个好。

村里刷标语,她能准确地读出“农村”“形势”“建设”“贡献”之类的词。

我写作业时她常在旁边入迷地看着,尤喜欢听我读出来,越大声越好。

有时我故意扯破了喉咙读,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要油大的,层多的。

她一边骂一边做,骂时做时都喜滋滋的。

那个初秋的中午,院子里晒满了预备过冬的被褥枕头,屋子里的箱柜也都大敞着口。

奶奶和邻居七大娘在院子里说话,我吃完饭,还不到上学的时候,有些无聊,也有些好奇,便往箱柜里翻,忽然翻到一个卷得很紧的包袱,便一层层打开,是一件大红碎花的棉袄,虽是一股子陈气,颜色却还很艳。

抖开来,掉出了个牛皮纸信封,里面就是那封信。

屋里光线昏暗,我便拿到堂屋去看,不自觉地读出声来:玉兰吾妻:
见字如面。

我这里都还顺利。

勿念。

你在家照顾老小,我知十分辛苦,实为不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农村很需要建设,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要多做贡献。

现在形势大好,我估计最迟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全胜利,安心等我回来就好。

夫绍功即日有些字我还不认得,只能蒙个音儿。

正磕磕巴巴地读着,奶奶就跑了进来,边跑边骂:你个赖孙在那儿干啥哩?我堂皇回答,认字呢。

这是信吧?我念念咋啦?她伸了伸手,似乎想要夺过来,又缩回去,显然是怕把信扯坏了,瞪了我好一会儿,方才抖着手说:你给我搁桌上,赶紧爬去上学。

我便搁桌上,爬去上学。

她激烈的反应让我越发有兴味,就总想再去偷看,她却换了地方。

我找了又找,最终发现她藏在了枕头里,便故意拿到她跟前抖搂,这回她好像没那么生气了,温言款语地哄着我,叫我把信还她。

然后她再藏起来,我再找。

②像捉迷藏似的,我们俩玩了好几个回合。

每到天气转凉,她就会开始泡脚,也让我一起泡。

一个晚上,我们俩又泡脚时,她问了一番我的功课,我的语文刚考了个满分,看她喜悦,便顺势吹牛,说老师夸我在全班识字最多,普通话最标准。

就知道俺妮儿精能得很。

她摩挲着我的脸。

你把那信拿出来,让我给你念念。

我大喇喇地说。

寻思了一会儿,她方才把信从贴身小衣的口袋里拿出来。

信纸摸起来已经润润的了。

你爷爷就写了这么一封信,就这一封。

她说。

你仔细拿着,好好给我念一遍。

她说。

不要声高。

她又说。

被她的郑重拘着,我便好好念了一遍。

也没有声高。

念完才看见她满脸的泪。

奶奶,你咋啦?被她的泪吓着,我瞬间也哭起来。

乖啊,不哭。

她把我抱过来,却依然无声地哭着,哭着。

我在她的怀里,也哭着。

不明白她为什么哭,便哭得茫然。

又因她的哭而难过,便也哭得恳切。

我们两个就这么哭了好一会儿,她方止住。

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这封信连你爸你叔都没看过,咱家只有你看过,只有你啊你个小赖孙。

小赖孙到底是小,她的悲伤对我而言难以理解,那便不去理解。

能确凿理解的是我已经掌握了她的核心机密,这让我越发有恃无恐,恃宠而骄,不知分寸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时不时地以这封信为把柄戏弄戏弄她。

比如我会偶尔冷不丁地喊一声:玉兰吾——眼看她要打过来,再接上一个“奶”字,还戗她:咋啦,叫玉兰吾奶不中?玉兰吾奶,玉兰吾奶!
她便又气又笑地骂,中你个赖孙。

玉兰吾妻,玉兰吾奶——童年的记忆里,我从来只知道她叫玉兰。

什么时候她还被叫作迎春呢?
迎春,这是她出嫁前的闺名,无疑的。

那么便可以就此推断,玉兰应是爷爷在婚后给她起的新名。

③这两样花开的时令也一样,相较而言,迎春偏乡土,玉兰偏雅致。

在那个年代,给妻子取一个新名,是不是相当于送上了一件非物质的爱情礼物?
后来我才确定,那时的我其实被奶奶当成了小闺蜜,最小最亲的闺蜜。

因给了我至高的闺蜜待遇,她才会和我分享这封信。

④只是这个小闺蜜实在是太小了,太糊涂了。

以至于多年后的现在才意识到,这封信就是她这辈子唯一的情书。

而这情书对她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情书本身,简直就是她的人生指南。

(节选自《宝水》,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说相信奶奶是文盲,可后来知道奶奶能够认识很多字,于是对奶奶非常钦佩。

B.作者用回忆的方式进行叙述,能够更为理性地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并看清事情的真相。

C.奶奶听完信后,“满脸的泪”“哭了好一会儿”,表现了她对爷爷的思念和内心的悲伤。

D.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借一封家书讲述了“我”和奶奶、爷爷和奶奶之间的情感故事。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突然红了脸”写奶奶因“我翻眼看她”而羞怯,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B.句子②运用类比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奶奶乐此不疲地玩找信藏信的趣味游戏。

C.句子③借两种花分析了奶奶两个名字的特点,表明“我”更喜欢雅致的“玉兰”。

D.句子④写“我”醒悟到自己因当时年龄小、不懂事,没能真正理解奶奶的内心感受。

8.从爷爷写给奶奶的信中,可以看出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

9.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称《宝水》“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请据此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
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
..,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
..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①太山,越河济也。

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

夫挈太山而越河济,可谓毕劲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

况乎兼爱之道与此异,古者圣王行之。

何以知其然?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

天屑临②文王慈,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

此文王之事,则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

不可不务为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注】①挈:提举。

②屑临:注意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忠实A欲天下之B富而恶C其贫D欲天下之E治而恶其乱F当兼G相爱H交相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爱,即爱自己,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中的“自伐”语法结构相同。

B.盗贼,指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其中“盗”多指偷东西的人,“贼”多指抢东西的人。

C.非,意为不是,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是非之心”中的“非”意思不同。

D.者,表停顿,与《礼记·大学之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中的“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开篇即提出中心观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

B.墨子从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关系入手,并进一步扩大关系范围,从而归纳出天下纷乱的原因。

C.墨子能够在文中引入“天下之士君子”对自己“兼爱”主张的质疑,可见墨子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D.在墨子看来,受文王慈善之心的影响,没有儿子的老人能得以善终,失去父母的孩子能够长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2)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稿人黍稷狗彘。

14.“天下之士君子”认为兼爱思想不能实现,墨子是如何驳斥这一观点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十五日同宪使观灯马上得数语
魏了翁①
解后②皇华③并辔游,追随世好学风流。

儿童拍手拦街笑,只是酸寒魏梓州。

千炬烛,数声讴,不知白了几人头?惺忪两眼看来惯,且得人心乐便休。

【注】①魏了翁:南宋人,曾任梓州知府。

②解后:邂逅。

③皇华:京华,指南宋都城临安。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是作者与宪使不期而遇后,两人在元宵之夜骑马一起游览临安时所写。

B.作者游览之时看到人们纷纷追随时代风尚,竟相学习风流人物才华的现象。

C.一群儿童欢快地“拦街”拍手嬉笑,在热闹喧哗之中,作者感到有些寒酸。

D.本词既有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又表达了由此所引发出来的感悟,耐人寻味。

16.本词的下片体现了魏了翁哪些为政理念?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曾子的“,”两句勉励人们要功崇惟志,意志坚强,勇于担当大任。

(2)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用“”假设,引出下文对自己容颜苍老的描写;用“”,一句进行开始记梦,引出对隐约迷离梦境的描写。

(3)小刚研学旅游,来到了碣石山风景区,欣赏着碣石山的景色,不禁想到含有“碣石”的古人成句,如“,”。

五、文言小题
18.下列选项中,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人而.不仁,如礼何而:如果。

②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称赞,称许。

④致知在格.物格:纠正。

B.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邀请。

②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篑:盛土的竹筐。

③故有道者不处.处:为,做。

④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

C.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种植。

②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

③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④与尔同销.万古愁销:排遣。

D.①以其西为赵蔽.也蔽:堵塞。

②造次
..不能以辞语自达造次:仓促之间。

③上患吏多受赇.赇:贿赂。

④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遂:完成。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个古老神奇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它见证了中文深厚的底蕴与灵动的风韵。

甲骨文“走”字,是象形字,①。

金文在甲骨字形下方增加“止”繁化,《说文解字》训“走”为“趋”,释名“徐行日步,急行曰趋,疾趋曰走”。

古代的“走”,②;今天的“走”,相当于古代的“步”。

甲骨文“舞”字,是象形字,像人两手持舞具而舞之形。

金文承甲骨字形而来,所以加脚形而为小篆的“舞”。

甲骨文“武”字,作为会意字,由“止”和“戈”两个部分组成,“止”表行动,“戈”表武器,本义为持戈前行,征伐示威。

看!“甲骨文”正在为我们解说精彩的体育项目:③,从“舞”到行云流水的艺术体操,从“武”到刚柔并济的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无与伦比的底蕴。

大运会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相融合,通过由“静”到“动”的创造性转化,赋予古
老的甲骨文字析的风采。

不仅我们能解读甲骨文的文化内涵,还能发现体育之美。

甲骨文释放出的力量美与现代体育的运动美融为一体,大运会增添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芙蓉镇坐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

傍着绿豆色的一溪一河,栽下了几长
溜花枝招展、绿荫拂岸的木芙蓉;就着方方
..的湖塘,种遍水芙蓉:成为一镇的风水。

木芙蓉根、茎、花、皮,均可入药。

水芙蓉则上结莲子,下产莲藕,就连它翠绿色的铜锣一样圆圆盖满湖面的肥大叶片,也可让蜻蜓立足小憩,青蛙翘首长吟;采摘下来,还可给远行的脚夫包中伙饭菜,做荷叶麦子粑子,盖小商贩的生意担子,遮赶圩女人的竹篮筐,被放牛娃儿当
草帽挡日头……一物百用,各各
..不同。

小镇因此得名“芙蓉镇”。

芙蓉镇街面不大。

十几家铺
子、几十户住家紧紧
..夹着一条青石板街。

不是逢圩的日子,街两边的住户还会从各自的阁楼上朝街对面的阁楼搭长竹竿,晾晒一应布物:衣衫裤子,裙子被子。

山风吹过,但见通街上空“万国旗”纷纷扬扬,红红绿绿,五花八门。

再加上悬挂在各家瓦檐下的串串红辣椒,束束金黄色的苞谷种,个个白里泛青的葫芦瓜,形成两条颜色富丽的夹街彩带……
21.文中的“方方”“各各”“紧紧”改成“方”“各”“紧”也可以,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句话强调从外部看事物更能得出理智的判断。

古语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强调深入事物内部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主张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D3.C4.①基于中华民族文化进程连续性的特点,提出“刚健”美学精神是时代必要的观点;②例举并阐释鲁迅先生对“刚健”文艺美学的重视和呼吁,及其历史意义;③突出观点的时代必然性,并给出实施方向;④发出呼吁,强化论点。

5.①传承刚健有为这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从儒家经典中学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激励自我,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荡涤低级趣味等,以更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度诠释“刚健”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为持续改善人类精神生态发挥积极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同时将‘刚健’的具体内涵发展为‘中正’”曲解文意。

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它把刚健当做一种最重要的品质,同时又要求刚健而中正”可知,原文意思是“要求刚健而中正”,二者是并列的要求,而不是内涵。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可以突破今日世界性文化困境”说法绝对。

依据材料二第四段“从人类伟大的人文传统中汲取力量,解决今日世界性文化困境的努力,自然应该包括对于中华美学传统的辩证取舍和古为今用”可知,“对中华美学传统辩证取舍,借鉴西方美学‘’崇高”观念”,是“可以突破今日世界性文化困境”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基本观点:刚健有为作为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之一,这一思想体现和影响非常广泛。

A.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表述的是“中和”思想。

B.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

选项表述的是传统文论中对“冲淡”的阐释,都不属于“刚健有为”的思想范畴。

C.《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选项表述的是刚健精神对知识分子和一般民众的影响,适合作为材料一中的论据。

D.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

选项表述的是“刚柔相济”,阳刚和阴柔并不绝对对立。

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