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上,白诗语言浅近,风格平易,通俗明快,纡徐畅达,有 白居易作诗令老妪都解的传说。其诗流传甚广,对后世产生极大 影响。诗以外,他的《与元九书》是一篇完整、系统的诗论著作 ,是古代文艺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另外,白居易还作有散文和 曲子词。
白居易人生阶段
生前曾将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 《白氏文集》,共75卷,收诗文3800多篇,后经唐末动乱,已散 乱不全。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刻本,仅71 卷,收诗文3600多篇,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曾影印出版。另有 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已影印出版。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又编《外集》2 卷,较全。中华书局1962年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 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白居易年谱》等,均可资参 考。
白居易人生阶段
讽谕诗外,感伤诗也颇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 悲剧,情调哀婉,寄托幽深。《琵琶行》将琵琶女的沦落不幸, 跟自己被贬后的遭遇联系在一起,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的凄苦心声。这两首长诗结构宏伟、井然有致, 想象丰富,语言明快,形象鲜明,极富有艺术感染力。此外,他 的一些抒情写景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 《暮江吟》、 《钱塘湖春行》等,也写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历来脍炙人口 。
戛然而止
凄厉悲愤
窘迫 凄凉
悲愤 呐喊
歌女倾诉身世苦:“诗言志,歌咏怀。”琵琶女从起伏变化的琵琶曲调 中,想抒发自己的什么身世之慨呢?请同学们诵读相关文本具体分析。
时间 身份 容貌 亲朋 心情 处境
琵琶女
当年
如今
京城名倡 艳盖群芳 门庭若市
委身商人 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
春风得意 孤苦寂寞
盛极一时 漂沦憔悴
一、题目解说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 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 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 和“品”。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 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国预劳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演类时 坚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卖,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 奏的重要。
小试牛刀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 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2.下列对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在弹奏时的动作 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 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 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 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 花底”这一美好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 的优美。
刘鹗《明湖居听书》写白妞唱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 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 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 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 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 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 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 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 三四叠,节节高起。”
白居易少怀大志。政治上,关心人民疾苦,直言敢谏,要求统 治者“以天下之心为心”,“以百姓之欲为欲”。建议“立采诗 之官,开讽谏之道”。这时的作品积极反映现实,具有强烈的批 判现实主义精神。思想上,综合儒、释、道三家,以儒家“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本。早期积极进取,志在兼济,自 贬江州司马后,逐渐消沉,采取全身远祸,独善其身的态度,选 择了不做朝官而做地方官的“吏隐”道路。
白居易简介
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后奉召回京,任尚书司门员外郎,迁 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后因朝中党争激烈,上书言事多 不从,遂于长庆二年(822)请赴外任,出为杭州、苏州刺史。为政数 年,勤政爱民,颇有政绩。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故 后人又称白傅或白太傅。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人生阶段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 ( 772—846 ) , 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 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 。天资聪明,少有诗名。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 时中书判拔萃科。十九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补盩厔zhōu zhì ( 周 至 ) 尉,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赞善大夫。元和十年 (815),因上书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 江州司马。
对比、反衬
同病相怜伤迁谪:为什么诗人会跟一个萍水相逢的歌伎产生共鸣呢?请 同学们诵读第四段,概括原因。
白居易
时间
当年
如今
身份 仕途 物质 宴饮 心境
京师才俊 才高位显 丝竹不绝 高朋满座 其乐融融
江州司马 谪居卧病 有酒无乐 送客惨别 其情凄凄
名动京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漂沦憔悴
对比阅读: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 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 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营 造了伤感的气氛。
悲戚曲调牵哀肠:请同学们理清琵琶曲调的旋律变化过程并分析其曲调 特点和描摹音乐的手法。
②叠词
“嘈嘈”、“切切”叠词的使用, 直接模拟声音,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 节奏感。
比喻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特点
沉重舒长 轻细急促 清脆圆润 婉转流利 低沉滞塞 激越奔涌 高亢雄壮 戛然而止
③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更好地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 效果。
请同学试着画出琵琶曲音乐旋律的曲线变化。
粗重急促 亲切细柔 错落有致 清脆圆润
嘈嘈切切 珠落玉盘
悠扬婉转 悦耳动听
花 下 莺 语冰
泉 冷 涩
低沉凝涩
声暂歇
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轨迹:
幸福 欢乐
水 浆 迸 刀 枪 鸣
激越雄壮 高亢激昂
四 弦 一 声 如 裂 帛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
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 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 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 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 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 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 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首 著名的长诗。
8.3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及“歌行体”的特点 2.赏析对比、衬托、比喻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3.分析琵琶女的形象,领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导入:
我们经常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乐者本于声,声者 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两千多年 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 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 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琵 琶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 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来探究音 乐背后的情感。
白居易人生阶段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 书》)。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反对“嘲风雪,弄花草 ”的空泛之作,继承《诗经》、汉乐府和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与元稹等人积极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出现了 又一个高潮。前期所作讽谕诗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生 活,以《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为代表。其中著名的作 品有:《观刈麦》、《杜陵叟》、《卖炭翁》、《轻肥》、《买 花》、《红线毯》、《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等。这些 作品主旨明确,形象鲜明,语言警策,寓意深刻,突破了“温柔 敦厚,微词婉讽”的儒家传统诗教,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中占有 突出地位。
幽愁暗恨
第四阶段:曲三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奔涌 高亢雄壮
曲终阶段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余音绕梁阶段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描摹音乐的方法
①比喻
以声喻声,以形喻声,多种比喻, 形成博喻。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 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微妙的音响变化。 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 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金庸《笑傲江湖》对任盈盈箫声的描写: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 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 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 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 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 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 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 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 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 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 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 醒。
第一阶段:调弦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倾诉悲情
第二阶段:曲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急切愉快
第三阶段:曲二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序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了 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 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 怀的感情基调。
2.请同学们诵读全诗,思考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心情又是如何 引发的呢?试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浔xún阳江头夜送 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 sè。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xián。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 茫茫江浸月。
心 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 萧瑟秋景惹愁思 悲戚曲调牵哀肠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条分缕析品诗情
萧瑟秋景惹愁思:请找出诗中触发诗人愁绪的写景诗句,试做简要赏析。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苍茫的暮色中,殷红的枫叶飘 落,雪白的荻花纷飞,萧瑟的秋风又起,一红一白,冷暖相间,秋意浓厚。 诗人离别在即,见此萧瑟凄凉之景更添悲凉忧伤之情。本句融情于景,渲 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伤基调。
四、初读文本理诗脉
1.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自由诵读序言部分,来自通文意,思考小序有 什么作用?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yú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pén浦pǔ口,闻舟中 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zhēng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chāng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gǔ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 曲。曲罢悯mǐn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 二年,恬tián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é意。因为wéi长句,歌 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二、梳理结构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总结
这首诗记叙了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 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主要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 个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 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 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 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听者沉浸在余韵之中, 默默无言,像被磁石吸住了般不 可动弹。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 烘托出了听者因沉浸于乐曲旋律 而心神凝聚的情态,衬托出了乐 曲余音绕梁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第一次演奏: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三次演奏: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