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恺撒、西赛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活灵活现,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B . 当时,他们在盛怒之下把墙重新刷了一下,但无济于事,粉刷匠没有把颜色选对,整面墙成了玫瑰色,而十字呈棕色,依旧清晰可见。
C . 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段时间,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
D . 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
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环保部门应进一步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化,承认和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批评权,发挥公众对环境破坏者的监督和纠正作用。
B . 国家海洋局将模拟菲律宾以西海域发生强烈地震海啸,并作出应急响应,以提升组织受影响的有关省份开展海啸预警和避险决策等。
C . 目前,北京在周边的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建立了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以保障北京农产品供应充分、质量安全。
D .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分三步实施,中国火星车将在火星荒原上取样后返回探测器,把火星“历史”带到我们眼前。
3. (2分) (2019高一上·相城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_____,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名________,但他的五尺之躯________。
________,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见容不了当权派
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 . ①④⑥⑧
B . ②③⑤⑧
C . ①④⑤⑦
D . ②④⑥⑦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6分) (2018高一上·湄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倪方六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
“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
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
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
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
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
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
縢囊是一种小包。
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
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
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
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
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
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
“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
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
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
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
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
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
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
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
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
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
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
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
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
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
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节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
B . 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C . 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D . 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人有“佩囊之俗”,主要是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而中国古人的大多衣服没有口袋,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 . 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C . 汉代的“縢囊”,唐代的“鱼袋”反应了中国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
D . “算袋”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在古代官场、文人间很流行,其实在汉代就开始有了,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因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将其命名为佩囊。
佩囊实用方便,是中国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
B . 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C . 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D . “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5. (12分) (2019高二下·南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流泪的滕王阁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
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
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
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
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
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
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
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
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
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
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
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
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
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
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
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
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
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
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
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
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
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
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
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
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
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
——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
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选取独特的视点展开对王勃的追思,从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角度深刻剖析了王勃的悲剧人生,见解独到,富有警世作用。
B . 本文通篇的描写,细腻而清丽,使文章透着一种空灵和落寞,一份对逝者的赞叹和惋惜,在悲哀中融入了理性的沉思。
C . “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富有哲理,句中“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D . 作者借在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份忧郁感伤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2)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写景的作用。
(3)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具体表现在哪里?
6. (9分)(2019·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教育部等八部门在今年八月下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就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带电子产品进入教室,严禁布置电子家庭作业。
规定一出,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表示认同。
他们认为,现在中小学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大多通过家校联系群发布,这确实更有效率,也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但是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布置电子家庭作业的行列,导致学生每天需要用手机的时间远远高于正常的使用时间,越来越多的学生一回家就是拿着手机写作业,或者单纯玩手机,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养成了过度依赖手机的恶习,学习积极性降低,导致成绩下降。
因此,严禁老师布置电子家庭作业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严禁学生带电子产品进入教室,对于改变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有很强的警戒作用。
(摘编自《教育部规定:严禁学生带电子产品进入教室,严禁布置电子家庭作业》,“领略教育魅力”百家号2018—11—17)
材料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洪晶认为,电子产品跟纸质版阅读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电子产品的趣味性比较强,里面的信息量比较大。
不光是孩子,就是成人可能拿起电子产品的时候,也很难放下。
二,电子产品有独特的照明方式。
我们在看纸质版读物的时候,需要一个外照明,但是电子产品是自带照明的。
而很多电子产品的照明系统,是有蓝光成分的。
蓝光对眼部是有危害的,它的危害可以反映到眼睛的各个部位。
(摘编自《动真格了!教育部出新规控制电子产品教学时长》,搜狐教育2018—08—14)
材料三:
12岁小学生打赏网络主播,花掉环卫工母亲4万元积蓄;一青少年沉迷互联网赌博,走上盗窃之路;13岁少年沉迷某款网络游戏,疑似模仿游戏中翻墙跳楼动作而身亡……近段时间来出现的一些相关案件,背后都有网络沉迷的因素,这提醒人们: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刻不容缓。
去年底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未成年人互联网总体普及率高达98.1%。
与之相伴的是,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峻。
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沉迷游戏、过度用网消耗了精力、耽误了学业,进而导致精神颓废、身体羸弱;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孩子辨别能力不够,难免造成价值观走偏、行为失范,甚至诱发盗窃、暴力等违法行为……凡此种种,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会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长远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也于今年6月份,将网络游戏成癌列入精神疾病。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课题,也是一项社会治理挑战。
客观来说,青少年沉迷网络有着复杂的原因。
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渴望得到认同等心理特点是一方面,规范管理、合理引导、预防治疗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其中,一些企业诱导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做法难辞其咎。
就拿网络游戏来说,一些游戏开发商为了赚孩子的钱,专门研发门槛低、互动性强、奖励诱惑多的网游。
这些诱导成瘾的企业行为,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理。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
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
重拳整治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体现了管理部门的决心。
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监管的提升仍然有较大空间,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切实可行的办法。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
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
重拳整治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体现了管理部门的决心。
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监管的提升仍然有较大空间,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切实可行的办法。
当然,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难题,单靠管理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
当务之急是要把防沉迷措施建立起来,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位。
另外,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不能缺席。
强制命令、一味禁止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关键是帮助孩子做到健康上网、正确用网。
多方发力、齐抓共管,方能让青少年远离网络沉迷的陷阱。
(摘编自桂从路《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刻不容缓》,《人民日报》2018—09—28)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总体普及率高达98.1%,且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峻。
B . 青少年沉迷网络,不仅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更会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长远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C . 家长和老师都赞同教育部关于“严禁学生带电子产品进入教室,严禁布置电子家庭作业”的规定。
D .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既是公共卫生课题之一,也是对社会治理的挑战,需要多方发力,共同治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报道“控制电子产品使用”的目的,材料二介绍电子产品的危害及其与纸质版阅读的区别。
B . 材料三分别从产生原因、现实危害和解决办法等三大角度阐述了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紧迫性。
C . 严禁学生带电子产品进教室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促进身心健康。
D . 青少年沉迷网络现象普遍,原因众多,危害重重,为此,家庭和学校的正确教育引导尤为重要。
(3)关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
(1)下面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家之与家之相篡篡:夺取
B .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用:作用
C . 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惮:忌惮
D . 贵必敖贱,诈必欺愚敖:轻视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失其所与,不知
B .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其孰能讥之乎
C . 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不爱人之身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先说明为天下人兴办好事、除去有害的事是仁人的事业。
B . 墨子认为诸侯之间互相攻打、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都是对天下有害的方面。
C . 墨子认为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都是由人们不相爱而产生的。
D . 由于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互爱,出现“强必执弱,贵必敖贱”的事情,因此墨子不主张“自爱”。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②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黎眉州①
苏轼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
②胶西:诸城。
③瓦屋:四川山名,下文峨眉也是四川山名。
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含了诗人的情感。
B . 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 . 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 .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情景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7高二下·涞水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执着追求理想,即使失去生命也心甘情愿的名句“________。
”
(2)《蜀道难》中,以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大声响,烘托蜀道之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3)《赤壁赋》中用蛟龙、思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一上·临安期末)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做了“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
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图,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要求不超过35字。
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数据统计图(%)
七、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2020·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面对世界,我们要有人定胜天的信念;也有人认为,人是自然之子,面对世界,我们要有敬畏和谦卑之心。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答案:4-1、
答案:4-2、
答案:4-3、
考点:
解析:
答案:5-1、答案:5-2、
答案:5-3、考点:
解析:
答案:6-1、答案:6-2、答案:6-3、
考点:
解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考点:
解析: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答案:8-1、
答案:8-2、
考点:
解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答案:9-1、
答案:9-2、
答案:9-3、
考点:
解析: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答案:10-1、
考点:
解析:
七、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11-1、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