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极端持续大—暴雪事件的个例成因及可预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北极端持续大—暴雪事件的个例成因及可预测性
范可;杨洪卿;田宝强;王路杉
【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
【年(卷),期】2024(47)2
【摘要】2013年11月东北大—暴雪持续日数为1982—2020年同期最多的一年。
其中,2013年11月17—20日和25日先后发生两次强降雪过程,其中第一次过程
降雪持续时间较长,而第二次过程日降雪强度强。
基于此,从2013年11月月际异常气候背景和两次强降雪过程的角度,开展其成因和可预测性研究。
研究结果表
明,2013年11月北极涛动(AO)正位相异常偏强、类北太平洋涛动(NPO)负位相、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11月减9月)异常偏多和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气候背景有利于这次东北持续性大—暴雪事件的发生。
其中,2013年11月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偏多,意味着季节性海冰生长量增加使得向大气中释放
的潜热通量增加,气温偏高,有利于AO正位相加强并激发罗斯贝(Rossby)波列,使得阿留申低压减弱;同时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热带印度洋对流加强和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减弱,有利于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维持“气旋-反气旋”式环流
异常,呈现类NPO负位相。
这样的环流形势有利于从北太平洋向东北地区持续输送水汽。
第一次强降雪过程(17—20日)发生前5 d(12—16日)到降雪过程结束(20日),北大西洋涛动(NAO)维持正位相并且强度达到冬半年最强,由此激发持续东传Rossby波,使得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为持续性的南北向“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北太平洋水汽持续输送至东北地区。
在2013年11月25日第二次强
降雪过程中,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显著加强,东北低涡加深,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更为暖湿的水汽输送至东北地区,与北太平洋输送的水汽共同导致第二次强降雪过程的日
降雪强度大。
最后,利用CFSv2评估2013年11月异常气候背景的可预测性,结果
表明CFSv2可提前1个月预测2013年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但对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对流异常、NAO以及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预测能力较弱。
在次季节尺度上,ECMWF(CMA)能提前29(12)d和13(16)d合理预测出两次过程
降雪量的空间分布,这可能是由于模式能合理再现NAO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等关
键环流系统的逐日变化。
因此未来还有待提升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水汽输送
以及平流层极涡的次季节-季节预测效能。
【总页数】15页(P201-215)
【作者】范可;杨洪卿;田宝强;王路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
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
【相关文献】
1.冬季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与欧亚大陆大型斜脊斜槽系统研究进展
2.2012
年前冬伊犁河谷持续性大暴雪成因分析3.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研
究4.中国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年代际变化及其大气环流成因5.2022年8月长江流域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成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