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中学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
2.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3.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移风易俗B.富国强兵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D.重农抑商
4.元人陈采正诗曰:“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它所反映的是
A.管仲改革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B.“初税亩”的实行使井田制瓦解
C.商鞅变法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D.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崩溃
5.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6.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
A.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B.孝文帝谦虚好学,热爱汉文化
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
7.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9.《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
1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A.伯利克里改革B.商鞅变法
C.梭伦改革D.孝文帝改革
11.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12.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积贫——富国之法B.积弱——强兵之法
C.“三冗”——取士之法D.保证时间——免役法
13.庆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权的是
A.定期考核官员B.严格“恩荫”制
C.改革贡举制D.慎选地方官吏
14.下图反映了王安石的新法主要触犯了哪个阶层的利益
A.大官僚、大地主B.皇帝C.平民百姓D.小商人
15.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变法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16.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务奴隶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17.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
A.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 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
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18.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这里的他是
A.梭伦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D.苏格拉底
19.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应该是
A.雅典民主政治的开端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D.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
20.下列关于梭伦改革局限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富有的第一、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B.下层公民没能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C.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
D.贵族凭借财富,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

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狂野矫健
的。

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

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

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7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材料三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5分)
(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

(4分)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6分)
23.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
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岁以九月,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

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材料四(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

……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

……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

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

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

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据材料二分析其所持态度的原因。

(4分)
(2)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分)
(3)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

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

……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

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

(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

(4分)
高二历史期中试题答案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21.(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7分)
22.(1)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5分) (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

(4分)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6分)
23.(1)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据材料二分析其所持态度的原因。

(4分)
(2)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分)
(3)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6分)
24.(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

(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

(4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充分肯定。

认为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统一天下,影响深远。

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

(4分)
看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

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奠定了基础。

对许多变法内容影响深远。

(3分)
23.答案:(1)反对。

实行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等措施,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肯定。

因为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目的是为变法制造舆论。

24.答案:(1)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

颁布“解负令”。

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

(2)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特权。

(3)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为西方民
主政治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