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官的死》说课 陈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文官的死》说课稿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陈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连南民族高级中学的老师,陈颖。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个文官的死》。
这是高二第二学期选修五《短篇小说欣赏》的学习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个文官的死》是粤教版选修五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选编的是欧美短篇小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
”本单元选取的是《一个文官的死》、《热爱生命》和《家庭女教师》,这三篇作品具有代表性和渐进性。
契诃夫的《一个文官的死》作为首选,在短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为其他两篇小说的提供了阅读方法指导。
契诃夫《一个文官的死》描写小人物的卑微生活,揭示小市民麻木、畏惧和奴性的心理,抨击了专制、黑暗的沙俄制度,深刻讽刺了大官们给下层劳动人民所带来的榨取、痛苦和磨难。
本课的学习将指导学生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等,掌握探究主题的方法,为学生接下来阅读短篇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必修三和必修四第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已经有一定了解,对小说的鉴赏有了初步的基础,这一点对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对文章背景、作者和情节的不了解影响了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 1.了解作家作品;2.梳理小说情节发展;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别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课前预习作家作品,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
这结合了《高中语文新课
程标准》中的鉴赏文学作品。
(2)分析文本的情节、人物,在辩论中掌握探究小说主题的方法。
这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中“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提升”的要求。
(3)认识到俄国沙皇制度对人们奴性性格的培养以及作者深刻的讽刺,引起学生对社会的思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因此我确立了这个目标,以此培让学生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文化,并关注当下社会。
第四部分——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别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课前预习作家作品,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
这结合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鉴赏文学作品。
(2)分析文本的情节、人物,在辩论中掌握探究小说主题的方法。
这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中“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提升”的要求。
(3)认识到俄国沙皇制度对人们奴性性格的培养以及作者深刻的讽刺,引起学生对社会的思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因此我确立了这个目标,以此培让学生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文化,并关注当下社会。
第五部分——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自主学习法、诵读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和练习法来学习。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六部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预习检查
开头以《最后一个人》的二十五字微型小说来吸引学生目光,激发思维,从
而提升学生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易融入接下来的学习中。
之所以设计这样开头,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随后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根据提示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找出文中道歉次数。
这一环节契合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要求。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我根据文本的具体特点,以及高中生对名侦探柯南的崇拜心理,设计情境让每位学生进入破案的刑侦调查中。
在简述案情后,重演案发前的场景,进行分角色诵读活动,朗读切尔维亚科夫道歉的语言部分、心理部分,以及将军的回应,并要求学生读出扮演的人物感情,其他学生针对角色扮演者的朗读感情程度进行点评。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通过前面的案件重演,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完成三个调查任务(1)死者最近发生了什么事?(2)死者是个怎样的人?有何性格特征?(3)死者实际上惧怕什么?在回答每个问题时,教师要一一指导方法。
如让学生运用人物加事件的方法,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范式来概括小说情节;运用“勾划批注”阅读,勾出、划出表现人物性格的描写,并在课文旁边写下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回答调查三时链接作者介绍和文章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出调查结论,也服务于接下来的结案报告。
本环节设置可以促进学生逐步代入情境,完成生生、师生交流合作,把握文本的情节、人物,转入对小说主题的初层次探究。
符合新课标中“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的要求。
(三)展示交流,精讲提升
以结案报告的形式在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主题:他杀还是自杀?学生展开辩论,开放性讨论,发表自己观点。
老师指导探究主题的切入角度:标题拟定、情节设计、时代背景、作品结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等辩论结束后,总结归纳方法,提醒学生对小说的探究离不开对主旨的把握。
此环
节突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了课堂的生成性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现场实操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探究主题的方法,符合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欣赏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掌握其一般规律的鉴赏要求。
探究完主题顺势让学生思考契诃夫《一个文官的死》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这一环节符合新课标中让学生借鉴不同国家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精华,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的要求。
(四)过关检测,当堂巩固
刚刚才梳理过小说主题的探究方法,“百见不如一试”,让学生完成美国奥莱尔短片小说《在柏林》的主旨训练题目,本环节的设置符合新课标中“将语言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的能力要求。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我让学生根据提示词归纳本课主题,并布置课后作业激励他们去读一读契诃夫的作品,选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尝试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拓展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设置了这项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