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温州中考满分作文《月亮离我有多远》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浙江温州中考优秀作文
【作文原题】
19.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月悬高空,朗照千年。
照关山万里,照庭院篱墙;照书中古人,照眼前你我。
请以“月亮离我有多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提示】
(1)围绕题目,你可以叙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情。
(2)你可以依照题目有自己的发挥,也可以借助下列图片打开思路。
月亮离我有多远?
我觉得,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是最爱月亮的民族。
中国人的文学里有月亮。
提到月亮,错过谁也不能错过李白。
那个“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豪放李白,那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李白,那个“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洒脱李白,那个“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真情李白,他笔下的月亮是那么空灵澄澈、闲淡高远、静谧幽冷、孤独旷达。
李白借助清冷幽美的月辉把自己的飘逸豪迈挥洒得淋滴尽致,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因李白爱上了诗歌,爱上了月亮。
中国人的节日里有月亮。
中秋节是中国人最隆重和传统的节日之一。
庆丰、思亲、团圆是中秋的主题。
苏轼曾借一轮明月寄托对弟弟的思念。
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试想,没了瓜果飘香的中秋,
没了那轮千万里之外都能看见的月亮,哪会诞生这至情至性的士大夫文化?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有月亮。
中国人的主食中有太多“月”和“圆”的影子,比如春节的饺子(半月形)正月十五的元宵、中秋的月饼,北方人的馒头、包子、大饼,南方人的肉丸、饭团、米糕,无一不寄托了国人对幸福、和平、团圆的美好期望。
这些最早的果腹之物就这样在一轮圆月的见证之下,成就了我们民族特有的诗意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历史中有月亮。
那月亮里住着嫦娥、玉兔;天狗有时也会跑来偷吃月亮;玄宗皇帝凑热闹去游月宫,作了《霓裳曲》,那清丽飘逸的丝竹之声真是应了那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中华民族的崛起中有月亮。
祖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日臻成熟和发达,中国人已经开启了嫦娥奔月征程。
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自己民族千百年来的伟大梦想!
蝴蝶再美,也飞不过沧海;流星再亮,也穿不透岁月;有月在天,却可以照耀古今,青史长存。
头望月,我沐浴如水月华,觉得自己不再孤单,这时我也想效仿李白:长留一片月,挂在东纱窗!
【名师点评】
考生立足中华文化中特有的月亮形象,从文学、节日、饮食、历史、科技中,寻找月亮的影子,予以歌颂,形成一道独有的中华文化大餐,内涵丰富。
这篇文章语言富有文学气息,且用语凝练,毫不拖沓。
几句话把读者引入预设的优美情境中,没有赘余的语言,开福“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是最爱月亮的民族”一句点明主题并引出下文,干脆利落,主题突出。
行文中,作文每一段一个主题内容,从中华民族的文学、历史肇角度逐一描述其中月亮的影子,排比段使文章结构严谨自然,首尾呼应。
【思路要点】
这是一道有创意的命题作文题,采用了“引导材料+题目+图片”的形式,走出了一条与往昔完全不同的命题之路。
引导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月悬高空,
朗照千年”,是说千年的月亮始终高悬天空,亘古不变;第二句有两个分句,合起来是说月亮朗照天地万物,穿越古今,照耀你我。
材料的核心要义就是,月亮自古以来就一直悬挂在天空,关照着我们每一个人,与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此再看标题“月亮离我有多远?”,考生大致能够明确自己的写作方向了。
但命题人还配上了三幅图片,进一步帮助考生打开思路,体现了命题人的人文情怀。
图片共有三幅。
第一幅是“洗月亮”,画面上有三个孩子在水盆边玩要,启发考生从童年、童真、童趣的角度切入主题。
第二幅是“登月”,画面上有两架梯子连接着地面和月亮,启发考生既可以从“科技改变距离,人类成功登月”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可以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思考人应该在现实里架起一座云梯,抵达生命的高处,拉近自已与“月”的距离。
第三幅“月亮等我们”,脱胎于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凉如水”,画面上有一钩残月,月下一对空藤椅,一方茶几,启发考生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切入,表达一种诗意栖居的生命情致。
【构思角度提示】:
1.借月表达思乡之情。
从历代诗词名篇中汲取素材,获得灵感,表达主题。
“月是故乡明”,在通信不便的古代,人们天各一方,共赏一轮明月,文人墨客以此寄托了浓浓的离人相思之情,从而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名篇。
千百年来,“月亮”已然成为故乡和亲情的象征。
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演绎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心驰神往,抒发诗意栖居之幽情。
2.借月抒发不断探索的豪情。
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到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中国探月计划,人类从未停止过科学探索的脚步。
可从科技角度,
借人类与“月”打交道的历史来阐发主题。
3.借月表达对梦想的追求。
月亮是梦想、信念的象征,而追求梦想、信念的过程必然是曲折而漫长的。
由此想到,“我”在追寻梦想的征途上应该有怎样的心理准备和怎样的实际行动?借“月”寓梦想,抒胸臆。
【解读】
2015年温州中考作文《月亮离我有多远?》是全命题作文。
2015年温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命题组在《解析温州中考试卷新亮点》中这样讲述:
命题作文“月亮离我有多远?”更是引导学生凝望审视自己的生活:简单的导语配上“洗月亮”“登月”“月亮等我们”三幅意蕴丰富的图片,充满“召唤”意识,它努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他们的言说欲望,帮助他们打开想象之门,拓展他们的写作思路。
学生由此进行自我追问,观照并反思自己当下生活和生命状态,激发他们追求生活的真善美。
理想的中考作文命题,题目和导语中的每个词语、每个信息、每个提示,都应当带有启发与召唤的力量。
中考作文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的“召唤结构”,是属于青春与智慧的魅力空间。
它在学生面前应该是亲切的、可爱的、富有启示性的、让人萌发写作愿望的,至少它要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考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月亮离我有多远?”这一题目和导语的设计,是命题组于“走,到另一个地方去”(2014温州作文考题)之后,再一次命制“体验与思辨并重”型作文题的延续和尝试。
它保有思辨的空间又充盈诗意的情怀,它依然努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他们的言说欲望,帮助考生打开想象之门,走上思考之路。
由题目适度解读和调度已有生活阅历,考生进入对生活、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凝望与审视,继而形成对“月亮离我有多远?”的一次想象、探索、思考、实现。
在当下与别处的转换中,在实与虚的穿越中,摩擦出诗意的火花,碰撞出思辨的电光,从而体验生活的丰富,感受生命的丰盛。
【误区】
这道试题审题的难点在于没有拓宽思维。
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犯以下错误:
1.读题时,部分考生一下子就被这样的疑问句问蒙了。
作文不自觉地流于一种答句的拼凑,进行空洞的有感而发,没有融入自己的生活、生命、人生的体验。
2.“月悬高空,朗照千年。
照关山万里,照庭院篱墙;照书中古人,照眼前你我。
”这样的导语,一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孩子没有读懂,理所当然的以为是三个部分的并列。
于是,他们没有从导语中得到一些思维的火花。
3.一部分考生关注到了三幅插图,于是把平时积累的有关童趣、探索、梦想方面的素材套进去,却没注意在过程中注意加入铺垫的细节。
文章真实,却缺少了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