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型转换、关联词语、修辞知识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型转换练习题集锦
句式变换总原则:句子愿意不能变,变完后句子通顺,无语病。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和语气词(吗、呢)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表示“不”的意思的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标点符号“?”变“。
”
4、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练习: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呢? 7、我们不是早就分工好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9、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
第一步与第三步正好相反,其它一样。
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和语气词(吗、呢)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表示“不”的意思的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标点符号“。
”变“?”
4、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练习: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
6、水浇多了,花就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没有什么东西比这礼物更珍贵。
8、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不会让人觉得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互换
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就是将他人的原话变成自己的话进行转述。
转述中注意人称的变化和句中“说”字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句中的双引号去掉。
间接叙述改为直接叙述的就是将转述的话还原成说话人的原话。
转述中注意人称的变化和句中“说”字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并加上双引号。
练习:
改成间接叙述
1、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
2、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老师兴奋地说:“我们班战胜了四(1)班,获得了冠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4、王老师对小华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姑娘说:“我要去北京,我要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
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妈妈对我说:“今天晚上我有应酬,你和爸爸先吃饭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直接叙述
1、妈妈说,她小时候生活很苦,没钱上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对我说,她今天有事要早回家,叫我和中队长一起做好班级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明告诉我,他这次英语考得很好,谢谢我的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严肃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老师和她对我的一片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缩句(不改变句子原意,缩写到不能再缩写为止)
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而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读懂句子的主要意思,分清哪些词语是句子的“主干”,哪些词语是句子的“枝叶”;缩句时保留“主干”,删去“枝叶”。
如: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案。
缩句后要看句意是否符合原意,是否还有可以再删去的词语。
缩句的方法有五种:
一、删去“的”前修饰成分。
()的+名词。
缩句时,将名词前的“()的”去掉,如:辛勤的蜜蜂采蜜。
去掉“辛勤的”,则缩成:蜜蜂采蜜。
二、删去“地”前的修饰、限制成分。
()地+动词。
缩句时,将动词前的“()地”去掉,如: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去掉“绘声绘色地”,则缩成:老师讲故事。
三、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
动词+得()。
缩句时,将动词后的“得()”去掉,如:爷爷笑得合不拢嘴。
去掉“得合不拢嘴”,则缩成:爷爷笑。
再例如:“他高兴得跳起来。
”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
四、删去数量短语。
例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
”句中,“一座”这个数量短语可删去。
五、抓住主干来缩简。
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句。
例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这句话:说“什么?”——“铁球”,“怎么样?”——“落下来”。
因此,这句话可缩为:“铁球落下来。
”缩句有时需要各种方法综合运用。
例如:“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句话可缩为:小鸟飞翔。
注意:1、“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可认不删除。
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词语也要保留。
2、句子中的专用词不能去掉。
如: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
缩写:我思念着启蒙老师们。
在这个例子中“启蒙老师们”是专用词,不是所有的老师,因而“启蒙”不能去掉。
练习:
1、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_
2、红四团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3、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师傅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
_
4、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
5、一队队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高高兴兴地走进十分华丽的少年宫。
6、又大又红又圆的大苹果滴
溜溜地在湿漉漉的路面上蹦跳着。
7、二十六团的团长亲自站在桥头指挥这场激烈的战斗。
8、一队队穿着整齐的少先队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雄伟壮观的长城。
9、鲁迅笔下的闰土是机智勇敢、聪明伶俐的少年。
2
10、八路军的一个通讯班悄悄地开到郑州以南50公里的前线。
四、扩句(不改变句子原意,适当进行扩写)
扩句就是给句子的主干加上修饰或限制的成分,使句子更具体、生动。
扩句与缩句相反。
扩句的一般方法:
1、在句子的四个扩。
“谁”之前扩,“怎么样”之前扩、“什么”之前扩,“是怎么样”之后扩。
具体句式如下:
①(扩)的+谁+〔扩〕地+干+(扩)的+什么
(扩)的+谁+是+(扩)的+什么
②(扩)的+谁+〔扩〕地+怎么样
③(扩)的+谁+干+得+〈扩〉
2、句子原有意思不变。
3、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4、内容力求丰富具体。
具体来说,扩句时,一般在名词前加上“…的”;在动词前加上“…地”;在动词后补上“得…”。
句式如下:
1 ( )的+名词+〔〕地+动词+()的+名词
2 ( )的+名词+动词+得 ( )
如:老师讲故事。
扩句时,在“老师”前加上“白发苍苍的”,在“讲”之前加上“绘声绘色地”,在“故事”前加上“雷锋的”,最后扩句是“白发苍苍的老师绘声绘色地讲雷锋的故事。
”
扩句注意事项:
1、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
2、增添的词语要和原句中的词语搭配恰当。
练习:
1、我看着这一幕。
2、形象铭刻心中。
3、战士们直扑阵地。
_
4、列车通过大桥。
5、骏马奔驰。
6、公园里飘来香气.。
_
7、燕子飞着。
五、修改病句(不改变句子原意,改少不改多)
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畅,意思表达不清楚甚至错误的句子。
病句类型:
一、句子成份残缺
1、句子缺少了主要成份。
[例1:正在仔细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老师正在仔细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例2:我们从小讲卫生的好习惯。
]我们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2、句子中多了一些词语造成成份残缺。
[例:经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经过这次活动,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二、用词不当这类病句主要有2种类型。
1、用错了近义词。
[例:红军长征时期的生活非常艰巨。
]红军长征时期的生活非常艰苦。
2、用错了关联词。
[例:虽然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三、搭配不当这类病句主要有3种类型。
1、句中主要成份不搭配。
[例1: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例2:我的家乡是沁阳人。
]我的家乡是沁阳。
2、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不搭配。
[例:农民伯伯在山坡上种了许多欣欣向荣的果树。
]农民伯伯在山坡上种了许多茁壮成长的果树。
3、一个词语和两个词语搭配,其中一个搭配,另一个不搭配。
[例:星期天,我在家里写了一篇文章和一幅图画。
]星期天,我在家里写了一篇文章,画了一幅图画。
四、词序颠倒这类病句主要有3种类型。
1、主动者和被动者颠倒。
[例:集邮对我特别感兴趣。
]我对集邮特别感兴趣。
2、先后发生的几件事颠倒。
[例:气象小组的同学记录并收听了天气预报。
]气象小组的同学收听并记录了天气预报。
3、修饰限制的词语用错了对象。
[例:在回家的路上,他唱起心情舒畅的歌。
]在回家的路上,他心情舒畅地唱起歌。
五、重复累赘这类病句主要有3种类型。
1、句子中用了相同意思的几个词语。
[例:那个房间非常宽敞得很。
]那个房间非常宽敞。
2、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中的字意思重复。
[例:松树屹立在陡峭的险峰上。
]松树屹立在陡峭的山峰上。
3、句子中用了没有必要用的词语。
[例:那个三条边的三角形画好了。
]那个三角形画好了。
六、指代不明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
这类病句主要有2种类型。
1、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
[例: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
]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刘明经常约陈庆去打球。
2、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
]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
七、前后矛盾这类病句主要有2种类型。
1、句子的主要意思前后矛盾。
[例:我断定他可能是生病了。
]我断定他是生病了。
2、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相矛盾。
[例:今年春天的这场秋雨下得真不是时候。
]今年春天的这场春雨下得真不是时候。
八、归类不当这类病句主要有3种类型。
1、不是同一类的词语放在一起当作同一类的;
[例:《中国少年报》和《三国演义》这两种报纸我都爱看。
]《中国少年报》这种报纸我爱看。
2、范围大小不同的词放在一起。
[例1: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和稻子成熟了。
]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成熟了。
[例2: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3、分类标准不一样的词放在一起。
[例:参加这次劳动的有工人、农民和青年等。
]参加这次劳动的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
九、不符事理这类病句指的是句子的意思不符合生活实际。
[例1:他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
[例2:这明月高悬、繁星满天的夜空真美。
]这繁星满天的夜空真美。
修改病句方法:
修改病句时要找出了病因,就能“对症下药”。
常用的方法是:一读,二找,三改,四确定。
修改病句的原则是:原意要保,改动要小,改法要巧。
检查长句子是否有毛病一般用缩句法,对于较长的句子,修饰成分多,不易看出毛病,把修饰、补充成分去掉,留下基本部分就便于检查了。
如:“翻滚的乌云和滂沱大雨顿时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缩句后变成:”乌云和大雨倾泻下来。
”“乌云”是不能倾泻下来的,就很容易看出是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在修改过程中,一般将句子毛病用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当)、简(修改就简要的)、调(不搭配、不照应的)的方法改过来。
修改符号:
练习:
春天来了,越来越来暖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洒在沙滩上,沙滩上一片银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了《爱迪生》这一课,受到了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联欢会上,他首先第一个走上台表演节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奶奶的菜园里种了茄子、西红柿、黄瓜和蔬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我经常阅读、看科幻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大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只有张刚没有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联欢会上的音乐和舞蹈真好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很喜欢参加自然博物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前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斗正在热烈地进行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术和音乐这两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被同学们一定评为三好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所以要虚心听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句子的原意不变,一般不需增添或删除句子成份)
方法:
一般句式改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不仅是形式的改变,句子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变化。
改为把字句时,原来的主语(施动者)得到强调(放在最前边);改为被字句时,原来的宾语变为主语(受动者),被放到了强调的地位(放在最前边)。
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
如“谁做了什么”改为“谁把什么做了”,“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如: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挡住了日本鬼子的去路。
在改为把字句时,分清了施动者是“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受动者是“日本鬼子的去路”,动词是“挡住了”,在施事者与受事者之间加上“把”字,按以上方法,改成的把字句是: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把日本鬼子的去路挡住了。
同样,改为被字句,就应将把字句的施事者与受事者调换过来,“把”改为“被”字,动作词位置不变,改成的被字句是:日本鬼子的去路被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挡住了。
1、工人们开凿出了一条越江隧道。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先队员黄远明搀扶盲人叔叔过了马路。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肯定句与否定句互换(一般肯定句在变双重否定句时,句子原意要保持不变)
把肯定句变成否定句非常简单。
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
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并且它的肯定语气比一般的肯定句更强烈。
“一般肯定句”变“双重否定句”需要加“非不、不得不、不能不”等。
如:许多国外的科学家都惊叹秦兵马俑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
(一般肯定句)许多国外的科学家都不能不惊叹秦兵马俑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
(双重否定句)
练习:改为双重否定句
他要去补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遵守纪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去写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联词语运用
关联句分为8种类型:
1并列句。
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2承接句。
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等。
3递进句。
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等。
4选择句。
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5转折句。
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6因果句。
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
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7 假设句。
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8条件句。
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关联词语注意事项:
1、关联词语一般都成对出现,只有少数单独使用。
(如“可是、而、因此”等)
2、关联词语大都有一定的搭配习惯,不能任意组合。
3、关联词语起连接作用,可以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4、要正确判断出句子前半句与后半句的关系,恰当地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练习:
1、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
2、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还要注意节约。
3、()没有老师的耐心教育和帮助,我()不会有这么大的进步。
4、()芦花村的孩子们几乎都会凫水,()能像雨来游得这么好的却没有几个。
5、()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6、()走到天涯海角,我()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7、凡卡()在城里受罪,()回到乡下爷爷那里去。
8、邱少云()牺牲自己,()暴露潜伏部队。
9、()工作再忙,他每天晚上()挤出时间学习英语。
10、每天上学,()王洁来找我,()我去找他,我俩总是结伴去学校。
11、这样的住宅()有些拥挤、杂乱,()非常适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12、()水再上涨,江堤()有危险。
13、()困难再大,我们()要坚持上学。
14、()明天天晴,秋游()按期举行。
15、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16、上海()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一个科学文化中心。
17、世界上的事物()有简单的联系,()有不少复杂的联系。
18、诚实是美德,()做什么,()要讲老实话,办老实事。
19、()想参加书法培训班,()得主动提出申请。
20、()靠别人,()靠自己。
运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合并为一句。
1、小华的字写得很快。
小华的字写得很好。
2、革命的道路上有千难万险。
千难万险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3、周恩来同志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
周恩来同志在世界人民心中也有崇高的地位。
4、我们要学好课内的学习内容,我们要多读课外书,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5、你跟人家约好了。
你不能不去参加。
修辞
1、比喻(本质不同,特点相同):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如: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7
2、拟人:借助想象力,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思想,动作,语言。
拟人句的作用:生动形象。
例:河水唱着欢歌,流进稻田,流进菜园。
3、夸张:对事物的特点、作用、程度进行有意的扩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收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如:他的心眼儿比针尖还小。
4、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即,只问不答,却问中有答,明知故问。
.例:这么甜的葡萄,难道你不爱吃吗?
6、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例:数学真得很难学吗?我看不是。
7、借代: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如:原来是一位“红领巾”帮助了那位老人。
这里的“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
8、对偶: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练习:
一、读下面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赶超,关键是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
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
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河马的一对下门牙,不是向上长,而是向前平行探出,好像两把铲子一样。
()
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迷人的春天来到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芽,野菜悄悄地钻出了地皮,鲜花露出了红红的笑脸。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简直可以拿来做小孩的摇篮。
()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
遵守交通法规,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是谁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是敬爱的老师。
()
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一片金光。
()
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谦虚。
()
大厅里的人挤得满满的,连插根针的地方都没有。
()
你来到鸟岛,鸟会聚集到你的面前接待你。
()
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
生产需要科学!革命需要科学!人民需要科学!()
二、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
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
用夸张手法:
6、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用比喻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