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夜游福严寺-精选word文档 (4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夜游福严寺
踩着西边天际最后一抹夕阳,我与几个朋友一起驱车来到了福严寺。

此时,游人早已散尽,偌大的一座寺院显得异常空旷、寂静。

寺院里,各处的路灯虽然已经全部开启,但是,在落日的余辉中桔色的灯
光显得更加昏暗,更加昏沉,摇曳的灯光映衬下,宏大的寺院此时反而因此多
了几分沉沉暮气。

跨过山门,迎面是一条长长的笔直的通道,通道的两边不规则地排列着几
十颗盘根错节的古松,这些古松枝干古朴苍劲,树冠苍翠欲滴,单从松树主干
那盘旋遒劲的力道便不难看出,这些松树已颇有些树龄了。

晚风吹过,松林里
发出阵阵“乌乌”的涛声,声音低沉、浑厚,一如远年的佛歌在寺院里唱起。

通往寺院的道路均由一块块乌溜溜的石板铺垫而成,这一块块青石板在昏
暗的灯光下泛着凉幽幽的光泽。

我不知道这条幽凉的石板路上有过多少来去匆
匆的身影,又留下了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但是,我知道有一位世纪老人
穷其一生也没能走出这一段浸透了禅意的行程,即使后来他远涉重洋漂泊海外,也没能够走出自己构筑的樊篱,枉自在这香烟缭绕、佛法宏大的寺院中留连了
数月。

我们沿着这条凉幽幽的通道一路走去,通道的尽头有一块巨大的照壁迎面
而立,上书“福严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其字体古朴苍劲,笔力雄浑,一笔一
划中彰显著古寺苍茫的岁月。

此刻,暮色胧罩下的福严寺更像是一位衣着考究的贵族老人,虽然金碧辉煌,但却暮气沉沉。

来福严寺之前,我曾查阅过关于福严寺的一些史料,据桐乡县志记载,福
严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即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

福严寺最初由台山日东熹禅师开山,唐干符三年(公元876年),唐僖宗题额为“千
乘禅院”,北宋时期始改称“福严禅寺”,说起来这福严寺也是鼎鼎大名“南
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与杭州的灵隐寺齐名,其影响深远的佛教文化几乎可以
与江南四大名寺并列。

此时,天色已晚,寺院里许多大殿的殿门也早已关闭。

暮色中,我们只能
沿着庙宇间的石板小径漫无目的地一路走去。

脚下的石板路面,早已被千万双
虔诚的双足打磨得光溜溜的,在苍茫的暮色中泛着淡淡的幽光,仿如善男信女
们眸子里闪过的迷离的眼神。

辗转中,偶尔也可以看到几处小佛堂的门敞开着,微弱的烛光在暮色里随风摇曳,无精打采地打量着我们,仿佛也知道我们不是
它所期待的香客。

的确,我们不是它所期待的香客,至少我不是。

直到此时我也没有弄明白,我为什么要选择傍晚才与朋友们来这里。

但有
一点我可以肯定,我去福严寺并非如朋友们那样是因为仰慕它千古之名气,也
并不是去烧香许愿,拜佛求神——尽管我并不排斥宗教信仰。

我此去只是为了
探究一位一个多世纪以前在此避难的老人的足迹。

自从得知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为逃避清廷迫害曾在此避难以后,我对这座古寺就充满了强烈的好奇。

在数不胜数的名山宝刹中,它们大多数或以山著称,或以人出名,桐乡的
福严寺也一样,同样也是因人而名,名垂史册的“戊戌变法”领导者之一康有
为的到来,便为它千古名气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了,朋友们看到寺院里不远处有一排灯火辉煌的茶室,便兴致勃勃相约前去喝茶品茗。

我并没有随他们一同前去,我仍然在寺院里漫
不经心的四处游走,试图寻求“变法君子”当年所留下的那些绝望和失望的印记。

走在这四处都充满了现代气息和商业气息的古寺里,我在想:一个多世纪
以前,它会是一副怎样的情形呢?我无从得知,但我可以肯定:它一定没有今
天这般辉煌、这般华丽,甚至应该还有几分阴森、几分清冷,几分萧瑟。

也是在这个地方、也是在这样的夜里,一代大儒康有为应该是以怎样的一
种心情度过他的每一个日夜?尽管他与佛祖朝夕相处,尽管他也知道福严寺住
持历来都是佛法深远的得道高僧,但是,他深深的知道佛祖不能救国于贫弱,
高僧更不能救民于水火,无论佛法多么广大,也不可能改变一个积贫积弱的旧
中国,更不能护佑正被列强蓄意践踏、肆意瓜分的旧中国。

面对现实,他却只
能亡命天涯、隐居寒寺,在幽幽的灯光下咀嚼那枚失败的苦果,在迷茫的佛号
中惴度自己未来的命运。

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放轻了前行的步履,屏住了呼吸,似乎害怕因为
自己的冒失惊扰了一位愁肠百结、悲愤莫名的世纪老人。

作为一介书生,他在得知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时刻,怀着一颗强烈的忠君爱国之心,联合1300多名举人慷慨陈词、联名请愿、直谏上书。

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光绪
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图
改良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