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创新|实践创新
摘 要:新时代的学校要实施创新教育,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出了具体途径: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布设一题多变训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三、引导学生动手尝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曾经有位学者这样说过:“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需要,就是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或创新者,而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心里更为突出。
”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前进,每个人的成长要以创新意识为前提,而学校要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更要特别注重实施创新教育,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树立创新意识,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经过训练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始终根据数学教课本内容的特点,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研究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获得知识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布设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喜悦。
比如,教师出示应用题:“阳光公园有80棵树木,其中杨树占总棵树的的1/5,柳树占总棵树的的1/4,______?”让同学们大胆尝试,提出问题,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杨树有多少棵?”
生2:“ 柳树有多少棵?”
生3:“杨树与柳树比较,杨树多还是柳树多?”、“多多少棵?”
......
通过这样的启发教学,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布设一题多变训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布设一题多变的训练,具体的在应用题教学中可把题目的条件与问题适当改变,启发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加强一题多解的练习,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通过改变应用题里的条件与问题,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比如教师出示“王叔叔要完成400个包装盒的任务,已经完成了300个,还剩多少个?”,接着引导同学们仔细审题,让他们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大家改编成以下几个问题:
(1)王叔叔要完成400个包装盒的任务,已经完成了300个,还剩几分之几?
(2王叔叔要完成400个包装盒的任务,已经完成了300个,已经完成了几分之几?
(3)王叔叔要完成400个包装盒的任务,已经完成了300个,已经完成的比没有完成的多几分之几?
教师让同学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顺畅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深度发展。
引导学生开展一题多解的计算练习
比如“计算75×24,要求尽量用简便方法方法计算”。
教师应让同学们先认真探究,看看用学过的知识怎么解答这道题。
接着,同学们提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方法。
(1)25×4×3×6
(2)3×(5×2)×(5×12)
(3)75×20+75×4
经过这样各种解题方法的指导,诱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技能。
三、引导学生动手尝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设创新的机会,指导他们多动手操作,并大胆尝试,从而得出数学结论,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学习《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由于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一般梯形的概念,为了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这两种特殊性的梯形,教师引导他们组成小组、并合作交流,鼓励同学们尝试着动手操作。
开始,让每位同学准备白纸,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大的梯形,再用剪刀把它剪下来,接着继续在这个梯形上画一条高,并沿着这条高剪下来,这时候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剪了以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呢?接着,让同学们再观察,得出这条腰与上下底互相垂直的结论,教师做小结,告诉他们这就是直角梯形。
为了让同学们感知到等腰梯形也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谁能够就用一步在一张纸条上剪开来一个梯形?同学们个个积极性挺高,争先恐后地开始操作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探究发觉:只要把这个等腰梯形的纸条对折对齐,再剪下来,就得到两个梯形,结果发现,
沿对折线正好互相重合。
在同学们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快就明白了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性质。
以上的教学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上小组合作与讨论,营造了创新思维的有效情境,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依据创新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学生,让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开阔,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勇于思考,使他们切实体会到获取成功的成就感。
在数学教学中,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遵从全体学生的需要,重视数学知识发展过程的学习。
虽然数学教材里所有的定理、公式都是早就总结出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采用直接灌输式,而要布设问题发现与提出的整个过程,在具体实际的问题中推理出概念、定理等,让学生在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中学到该学的数学知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且能够实实在在地把握与理解。
总而言之,新时代学校要实施创新教育,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顺应社会需要人才的重任,一定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撒彩红.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做到思维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6):66.
[2]马龙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29):134.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旧铺中心小学)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叶科俊
51
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