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赶海》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赶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擒、捏、俘、虏”等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舅、哗、蟹、捞、捡、哦、虾、喧、霞、最”等10个生字。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设疑解题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课件相应展示大海的画面。

(1)你听过这首歌吗?它歌唱的就是大海。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生:大海有美丽的浪花,会送给我们很多有趣的海星、贝壳等。

(2)大海这么美丽,这么有趣,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跟随“我”一起去“赶海”。

2.揭示课文题目(教师板书:赶海)。

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呢?
生:什么是赶海?谁去赶海?
师:赶海:趁退潮时,到海滩去捕捉、拾取各种海洋生物。

二、初读课文,检查识字
1.过渡:快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我”是怎样赶海的吧!
2.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3.出示生字“擒、捏、俘、虏”、新词。

qín niē fú lǔ
束手就擒一捏俘虏
(1)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记忆字形。

(3)理解词义。

束手就擒:比喻无法逃脱或无力抵抗。

大螯:螃蟹等节肢动物变形的第一对脚。

4.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卡片“舅、哗、蟹、捞、捡、哦、虾、喧、霞、最”
生:“舅”下面是一个“男”字。

生:“哗、捞、捡、哦、虾、喧”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

生:“最”中间的一横要长一些。

5.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新词。

教师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分自然段读,其余同学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哪些自然段的意思可
以合在一起并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事。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记叙了“我”赶海的有趣经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加拼音,标调。

()()()
擒.住一捏.俘.虏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ù jiu páng xiè lāo hǎi y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赶海”是什么意思?
生:人们赶在大海退潮时,在海边捡拾一些海鱼、海虾之类的东西。

2.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去赶海?
生:“我”童年时,跟舅舅去赶海。

3.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我”那次赶海的情景的?
生:第2至5自然段。

(复习的几个问题,很有层次。

说明对教材的理解很清楚。

同学们,大海总是让我们充满向往,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大海,闻闻充满咸味的海水,再脱掉鞋袜踩一踩松软的沙子,让海水亲吻我们的小脚丫,好吗?那我们就一起去赶海吧!
二、细品课文,感悟大海
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

1.讲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个意思?
(2)交流。

①舅舅带我去赶海。

指导朗读。

你已经读懂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真不错。

这句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注意了吗?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这个“闹”字,抓得好。

“闹”,既说明是再三的要求,又体现儿童的特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点击出示浪花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点击出示文字)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

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3)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

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

板书:追赶浪花。

(这一段话,要求学生细细阅读,感悟三个意思,引导是到位的。


2.讲读第3自然段。

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抓螃蟹。

(教师板书:抓蟹)
指导朗读。

螃蟹好捉吗?你怎么知道不好捉?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

捉到小螃蟹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

你试试?
②“我”捉大虾。

(教师板书:捉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子。

指名读。

指导读:你读得真好!尤其是1、2两句。

(点击出示文字:“咦……逗我呢!”)刚才老师看到了他的表情,觉得是种享受。

我们请他转过身读,大家注意看他脸上有什么变化。

(生答后,点击“咦”和“哦”变红色。


读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亲眼看看这只大虾。

(点击出示大虾画面)这只大虾怎么样?怪不得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
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里和手里一定也已经痒痒的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摸一摸这只大虾。

(点击画面出现文字)齐读。

③小伙伴捉螃蟹。

过渡:“我”抓到了螃蟹,捉住了大虾,心里美滋滋的。

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像“我”一样觉得有趣吗?
结合回答,点击出示螃蟹画面及句子:“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指导朗读。

看看这只大螃蟹,它可不好惹,正想着办法四处逃窜呢!谁来读?(指名读)所以,小伙伴只努努嘴儿,可不能惊动了它。

(3)小结。

同学们,“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教师板书:趣)“我”摸到了小螃蟹;小伙伴虽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我”还亲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呢!
(讲读“我”赶海的情境,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写“我”的句子,接着理解描写伙伴的内容,最后小结时又根据作者思路进行叙述。

这样的安排是好的。


3.讲读第4、5自然段。

(1)细读第4自然段,展开想象,重点理解“满载而归”。

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

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

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你知道里面会有些什么吗?(自由发言)这可都是他们的“战利品”啊!所以书上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满载而归”。

(教师板书:满载而归)
(2)细读第5自然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

背着沉甸甸的背篓,“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

(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这首歌多美啊!现在,每当我听到这首歌,便会想起童年时赶海的那件往事。

三、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太阳偏西了,我们这次有趣的赶海活动也结束了,我们都满载而归,跟大伙说说你们都获得了哪些“战利品”。

2.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

3.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手里的“战利品”呢?(老师出示相应课件显示图片。

)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

并练习表情朗读,也可配上动作读,进行表演。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组词。

捞( ) 捡( ) 虾( ) 喧( )
涝( ) 俭( ) 吓( ) 暄( )
二、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海边的人在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或捡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

()
2.到处逃跑乱窜。

()
3.装得满满地归来。

比喻收获很大。

()
三、选字填空。

哦呢咦哩嘿
1.(),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
2.(),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
3.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

4.(),原来是一只虾在逗我()!
参考答案:
一、捞起旱涝捡起俭朴小虾吓坏喧哗
二、1.赶海 2.东逃西窜 3.满载而归
三、1.嘿 2.咦 3.呢 4.哦哩
板书设计:
《赶海》
赶到海边
趣抓蟹捉虾
满载而归
【教学反思】
1.老师应努力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比如老师在教学“闹着”这个词语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时自己是怎样闹着要爸爸妈妈去某个地方或买某个
东西的,再想想文中的“我”是怎样闹的。

学生有了生活经验的链接,把当时“我”怎么闹着去赶海的情景表演得栩栩如生。

2.语文课堂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生活中主体内化、主体自悟,真正实现唤醒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的目标。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赶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
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

课文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年的无穷
乐趣,处处洋溢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

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

文章以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

“每当……便……”突出赶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赶到海边——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


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要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兴奋极了,
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兴奋与快乐。

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
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
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

其中抓蟹、捉虾是重点,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

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平静。

既展示了傍
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

文章的结尾再一次引用歌词,
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擒、捏、俘、虏”等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舅、哗、蟹、捞、捡、哦、虾、喧、霞、最”等10个生字。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中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

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
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
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代替学生的实践。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
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
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
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
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
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

同时,形象
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
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
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
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
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
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赶海”是什么意思?
生:人们赶在大海退潮时,在海边捡拾一些海鱼、海虾之类的东西。

2.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去赶海?
生:“我”童年时,跟舅舅去赶海。

3.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我”那次赶海的情景的?
生:第2至5自然段。

(复习的几个问题,很有层次。

说明对教材的理解很清楚。

同学们,大海总是让我们充满向往,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大海,闻闻充满咸味的海水,再脱掉鞋袜踩一踩松软的沙子,让海水亲吻我们的小脚丫,好吗?那我们就一起去赶海吧!
(二)细品课文,感悟大海
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

1.讲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个意思?
(2)交流。

①舅舅带我去赶海。

指导朗读。

你已经读懂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真不错。

这句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注意了吗?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这个“闹”字,抓得好。

“闹”,既说明是再三的要求,又体现儿童的特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点击出示浪花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点击出示文字)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

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3)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

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

板书:追赶浪花。

(这一段话,要求学生细细阅读,感悟三个意思,引导是到位的。


2.讲读第3自然段。

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抓螃蟹。

(教师板书:抓蟹)
指导朗读。

螃蟹好捉吗?你怎么知道不好捉?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

捉到小螃蟹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

你试试?
②“我”捉大虾。

(教师板书:捉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子。

指名读。

指导读:你读得真好!尤其是1、2两句。

(点击出示文字:“咦……逗我呢!”)刚才老师看到了他的表情,觉得是种享受。

我们请他转过身读,大家注意看他脸上有什么变化。

(生答后,点击“咦”和“哦”变红色。


读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亲眼看看这只大虾。

(点击出示大虾画面)
这只大虾怎么样?怪不得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
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里和手里一定也已经痒痒的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摸一摸这只大虾。

(点击画面出现文字)齐读。

③小伙伴捉螃蟹。

过渡:“我”抓到了螃蟹,捉住了大虾,心里美滋滋的。

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像“我”一样觉得有趣吗?
结合回答,点击出示螃蟹画面及句子:“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指导朗读。

看看这只大螃蟹,它可不好惹,正想着办法四处逃窜呢!谁来读?(指名读)所以,小伙伴只努努嘴儿,可不能惊动了它。

(3)小结。

同学们,“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教师板书:趣)“我”摸到了小螃蟹;小伙伴虽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我”还亲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呢!
(讲读“我”赶海的情境,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写“我”的句子,接着理解描写伙伴的内容,最后小结时又根据作者思路进行叙述。

这样的安排是好的。


3.讲读第4、5自然段。

(1)细读第4自然段,展开想象,重点理解“满载而归”。

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

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

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你知道里面会有些什么吗?(自由发言)这可都是他们的“战利品”啊!所以书上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满载而归”。

(教师板书:满载而归)
(2)细读第5自然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

背着沉甸甸的背篓,“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

(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这首歌多美啊!现在,每当我听到这首歌,便会想起童年时赶海的那件往事。

(三)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太阳偏西了,我们这次有趣的赶海活动也结束了,我们都满载而归,跟大伙说说你们都获得了哪些“战利品”。

2.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

3.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手里的“战利品”呢?(老师出示相应课件显示图片。

)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

并练习表情朗读,也可配上动作读,进行表演。

六、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

好的板
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根据本课的教
学预设过程,将形成如下板书,使本课的学习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赶海》
赶到海边
趣抓蟹捉虾
满载而归
《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

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
趣的场景。

一.教学效果:1.情境教学,激发阅读兴趣。

上课伊始,学生是踏着《大海啊,故乡》的音乐走进教室的,这支歌旋律优美,学生仿佛跟着小作者回到了童年,一起来到大海边赶海。

正当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时,我立刻将学生带到学习第二段课文中来,唤起学生对大海的渴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2.紧扣趣事,再现有趣的场景。

文中主要讲了4件有趣的事: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

我主要想通过读读、做做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赶海的乐趣。

我先让学生去读一读课文,你认为哪件事最有趣?把你的感受用读书告诉我们。

因为每个孩子的感受不一样,他们喜欢的事情也各不相同。

当学生读完摸海星这一段时,我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了海星,主要是想告诉他们海星表面有一层石灰质的刺,所以摸得时候要慢要轻。

学生
再读这段时就读出了趣味和自己的感受,根据他们的动作立刻引出一个成语“小心翼翼”。

学生在读中做中理解了文本,既读出了感受又积累了成语。

二.成功之处:读中感知,读中悟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地让学生去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每一点体会都鼓励他们用读体现出来,真正做到了读中感知,读中悟趣,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年级的课文没有那么深奥,大部分课文学生读读就能理解,但要让每个学生读出感受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课文走进学生的内心,给学生足够读的时间,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入其境,读出自己的感受。

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不足之处:对于文本采用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没有涉及到。

从整体教学目标上来看,基本实现了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体验赶海的乐趣这两个目标。

从知识点的传授上,还有一些小细节没有注意到。

四.改进措施: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找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

然后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

最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

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课后练习4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并读出作者赶海时喜悦、欢快的心情。

在充分甲流、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饶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

《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

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
趣的场景。

一.教学效果: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

课文充满童趣故
事情节引人入胜,字里行间充满活泼与可爱,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能够引
起小学生的共鸣。

教学中我能够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学生归纳赶海的几件趣事,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以及动词、语气词的具体感悟,体会作者赶海过程中的一
件件有趣的往事。

教学中我重视了图片和音乐等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形象地了
解赶海趣事,从视听等多角度激起读文的兴趣,激起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成功之处:1、情境导入。

本文以《大海啊,故乡》这首歌的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

结尾再一次运用了歌词,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既有吸引力,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于是,我也以这首《大海啊,故乡》作为
我上课的开始。

这首歌旋律优美,意味深长,训练动人。

在这美妙的歌声中,
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

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处于课间的放松状态,兴奋点不一定都在课堂上,注意力会游离在外,这时候教师直接授课,教学效率必定会降低。

教师必
须用精彩的导入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


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学习效率越高;注意力集中越持久,课堂效果越好。

果不
其然,音乐一响起,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被歌曲吸引了。

进而,我再新授课程,学生便随即进入学习状态。

针对文章本身“首尾呼应”的特点,我在文章结束时,我播放了《大海啊,故乡》有声音,有画面,课程在歌声与欢笑中结束。

2、以读感知。

这篇课文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文章中多次运用叹词以增强句子的表
达效果。

比如“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这个“嘿”字,表现出作者抓
住海星时的兴奋与快乐;“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这
个“哎”字,充分体现孩子的好奇之心;“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作者的恍然大悟全都包含在了“哦”字中……文中的五个叹词和一个语气词,
对文本语言的润泽和情感基调的渲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的作用。

没有这几个词语,文章就会枯燥无味很多。

所以,带着感情朗读成为教授该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
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
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
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不足之处:1、课前学生的预习做得不到位,上课过程中,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显得有点生硬,另外,学生的课文朗读
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教学中我重视了多种形式的读,但品词析句部分做得不够。

学生的回答不够精彩,部分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表面,感悟不深。


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改进措施:立足于“趣”,注重于“实”。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