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
方法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防治糖尿病的护理健康教育。
结果患者对
糖尿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
结
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治未病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及其发病率的快速攀升以及庞大的治疗费用,已引起全球的关注[1]。
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是由胰岛素缺乏
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
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各种并
发症的产生对于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因此,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我
们灵活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针对糖尿病发生、发展特点,我们利用医院向社
会开展的义诊及社区健康教育等系列活动,进行防治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对降
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
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
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于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迄今已有两
千多年的历史。
《内经》提倡人们要“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明确地告诫人们重视养生,预防为主,不要等到已经发生疾病了才去治疗,那就
太晚了。
这就是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
开当今预防医学之先河。
它包括四个
方面:未病、欲病、已病、康复。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2未病先防,预防糖尿病发生
未病先防,就是要治在未病之先,就是要在血糖调节正常阶段、尚未发生糖
尿病的时候就做好防范措施。
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除先天遗传因素外,70%是后天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糖尿病的预防采取如下健康宣教:
2.1饮食有节
饮食要有节制,过饥、过饱都能伤害脾胃正常功能。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上提到:“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清、龙绘堂《蠢子医》明确指出:“纵然适口莫
乱食,只食八分便已是。
”要做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节食忌食,要有规律,要定时、定量、有节制。
大饥大饱、饮食偏嗜均能形成疾病,故《内经》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饮食宜清淡,多吃
新鲜蔬菜如萝卜、黄豆、杏、菠菜、荞麦、燕麦及粗纤维食物,要多吃含铬丰富
的食物,如全谷物、香菇、黄瓜、大豆制品;主食宜少,蔬菜多,瘦肉、鸡蛋、
鱼皆不可少。
以少食多餐,不可过量为原则。
忌食芳香、辛辣、助火的食物,少
吃或不吃油炸食品,禁止吸烟和饮酒。
2.2 情志调理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
精神养生,就是通过调养
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教导我们要节嗜欲,乐知足。
要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谣邪不能惑其心”,“高下不相慕”等,有意识地控制、
驾御、调节自己的心神。
对性情急躁者,可以通过下棋、赏花、等怡情养性,保
持心情愉悦,以利于血糖稳定。
对性情忧郁、情绪不稳定者,教育他们多与亲朋
好友及同事交谈沟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坦然对待不顺心之事,调节不稳定
情绪,平时可听一些激扬、豪迈的音乐以调动情绪,防止悲忧和惊恐等。
2.3 生活起居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只有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如不能遵循科学的生活规律,轻
则会引起人体正气虚弱,重则可引发诸多疾病。
起居应顺应自然,戒烟限酒。
加
强体育锻炼如选择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方法以锻炼身体、增强
体质,并运用针灸、推拿、拔罐、药膳等传统疗法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2.4 动静结合
生命在于运动,古往今来对运动保健康的重要性论述很多。
如,“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等。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韧带、骨骼关节的协调性,增强心脏收缩力,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力等等,但是,亦有人认为,“生命在于静止”、“养生在于静”、“静养存精者长寿”等等说法。
《遵生八笺》中说:“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
”自然界的和谐离不开平衡,动和
静应该处于平衡状态。
人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动静交替,日出则起,夜临则眠;久坐思立,久立思坐,久动思静,久静思动。
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
动静结合、阴阳平衡。
2.5 定期健康体检的必要性
无论是易患人群还是健康人群应注意根据自身的体质、年龄、生活、工作等
状况,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易患因素、及时调理偏颇体质,
采取干预措施。
3 “已病防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防止糖尿病病情加重
“已病防变”,也称“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治,根据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动态变化,把握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以防止或阻断疾
病的发展与传变[2]。
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及早治疗,有效治疗,防止糖尿病加重,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严格地控制好血糖,治疗并发症,防止器官和组织损害加重,可以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
糖尿病如果不能及时治愈,其主要危害就在于它的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
3.1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
于脾胃的化生。
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病重。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合理利用食物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合理选择食物是合理利用中的首要
问题。
如果食物种类选择得当,又具有相应的食疗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
合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又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
例如,心神不安的病人,我们
在做宣教时,应让其选择养心安神的食物,如小麦、黄花菜、百合、莲子、大枣、猪心、鸡蛋等;另一方面采用适当的食品类型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脾胃病的病人
应指导其采用粥食,以利于调理脾胃。
若虚证的病人应补益,可采用补益类食物
炖汤、蒸食或浸酒等。
劳逸结合,慎防劳心、劳力和房事太过,注意休息,如散步、太极拳、按摩脚心、做保健操或户外活动或采用疏通后背膀胱经,按摩肝经、脾经、心包经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排除毒素、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
3.2 良好的遵医行为
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针艾治其外”的方针。
有病早医,这也是“治未病”的
重要思想之一。
但药物都是有毒性的,应中病即止。
中医认为,“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之谓,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
在采用非药
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糖等药物,以达到满意地控制血糖,自觉症状消失。
避免血糖忽高忽低、擅自停药、或暴饮暴食增加药量或换药。
如血糖控制不理想,需要增加药量或更换药物时,须遵从医嘱。
教会患者掌握服
药及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3.3 血糖的自我监测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致残率极高,而且每日的衣食住行都会影响血
糖水平,所以让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能在任何情况下正确自我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是引起糖尿病症状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控制这些代谢
紊乱,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糖尿病对社会的影
响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目前仍无法根治,只能是控制。
对糖尿病
良好的控制不仅需要患者本人不断增加防治知识和经验,而且也需要其家属、工
作单位领导、同事等社会成员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患者必须长期、严格地遵守饮
食控制与医疗保健,自我监测有利于患者控制血糖、自我调节饮食及药物治疗,
及时就诊,预防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家居最好备有血糖监测仪,掌
握自行监测血糖的方法及频率,以便了解血糖变化规律,或经常到医院监测血糖。
如发生低血糖时进食,若经过自救不能缓解者,应立即就医。
4 “愈后防复”,防止糖尿病病情复发
“愈后防复”,也称“瘥后防复”、“病后防复”,就是指在糖尿病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保证并发症不再发展和加重,保
证不再出现新的并发症。
中医认为“病后防复”要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注
意体质调养,改善体质偏颇。
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
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元气恢复,病不复发的目的。
4.1 日常起居调养
糖尿病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应注意劳逸结合,早睡
早起,决不可熬夜或过劳;应节制房事。
同时,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平日宜多在户外新鲜空气中休息或做轻微的体力活动,根据体力情况,可练简化
或全式太极拳,每天一次,体力较好的患者,还可参加徒步旅行或划船等活动。
在平时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常以盐水漱口,注意外
阴清洁,以防止和减轻感染并发症的产生。
4.2 饮食调养
祖国医学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素问·奇病论》石:“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
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丹溪心法·消渴篇》记载:“酒而无节,酷嗜炙搏……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
所以,饮食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教育患者
控制饮食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饮食宜清淡,进食低糖、高维生素类食物,适
当注意滋补。
主食以玉米、小米、大麦、荞麦面等粗粮为宜,多食用含淀粉低的
蔬菜,如白菜、芹菜、冬瓜等,少食土豆以及含淀粉较多的食物,适当加用瘦肉、蛋类、鱼类、植物油等。
4.3 用药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生用药。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患者不可能长
期住院治疗。
当患者病情稳定,血糖、尿糖及其并发症得到较好控制后可予以出
院回家休养。
指导患者及家属测血糖、尿糖、注射胰岛素,告诉患者坚持按时服药,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并让随身携带甜食和急救卡,如有头晕、汗出、
心慌、饥饿、脉搏增快等低血糖反应时,应给一杯糖水口服或果汁,若15min内
尚未恢复或上述症状加重,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5 体会
我们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深入浅出、条理分明地宣教,使患者对糖尿病的
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
健康教
育是预防和控制血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摄等个
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维持“精神内守,真气从之”
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使患者自觉改变诱发疾病的不
良行为,消除危险因素,以便有效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疾病一旦发生,应
积极采取防变措施,控制疾病及逆转疾病对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管的
损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监控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防止或延缓疾病恶化及复
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秀萍.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9,40(10):9-10.
[2]梁晓春.用“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阻断糖尿病的蔓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