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孟溪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荆州市孟溪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他(王淡人)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
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
他钓鱼很有经验。
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
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
不大一会,鱼就熟了。
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
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
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故乡人·钓鱼的医生》)
对这段文字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 对王淡人医生钓鱼过程的描绘表现了他虽行医为业,但钓鱼技术更为精湛。
B. 带小锅、装作料提盒钓鱼,以及现钓现吃的做法,可见王淡人的怡然自得。
C. “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泥里”等动作描写,体现了作者笔法之细腻。
D. “一只钢蓝色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的描写堪称精彩,读来韵味悠长。
参考答案:
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但钓鱼技术更为精湛”理解错误,描绘王淡人钓鱼的目的不是突显其技术精湛,而是表现其自得其乐、闲适洒脱的性格。
故选A。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练习。
(每小题3分,共9分)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越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仰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去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2010年8月5日)
6.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
美的享受。
7.下列对汉字书字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111]
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华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参考答案:
6.A
7.B
8.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雕楼画栋,水墨丹青,这些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何幻化成服装,成为现代人竞相拥抱的时尚符号?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神秘而幻化万方的吉祥图案可以变得时髦时尚吗?央视日前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年轻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位年轻而时尚的新生代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恤和手包里,不仅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
整个设计呈现的结果是简洁、舒服、时尚,恰到好处。
尤其是受到在门上衔环的椒图神兽的启发,她将手包的提手设计成一个环状并让椒图“咬”住,创意满分,韵味十足,以至现场的专业观察团成员纷纷直接询问手包的价格,以强烈的购买冲动来表达对作品的喜爱。
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以至于好像只有前卫到有些异类或者让人看不懂才能称之为时尚。
然而这种关于时尚的定义显然有失偏颇。
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对时尚有一番阐述,在他看来,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
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客,都传递出创新勇气和文化自信。
时尚应该代表着文化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表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
当我们厘清了时尚的概念,再回头讨论时尚和传统文化能否结合这个话题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那些看起来表面并不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一方面,几千年来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跳出严肃、古老等人们固有的印象,依托时尚的载体、借助开放的视野和灵动的设计活在当代;另一方面,时尚若脱离了文化的支撑,必然不能成为经典。
相反,时尚产业如果能充分表达文化意象,就可以得到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可以说,时尚根植于文化,而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韵味则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更多新鲜元素,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灵感,让时尚充满更多可能。
尤其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特统文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自信重塑的阶段,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可谓时机大好。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传統文化脉络,要让传统文化注入时尚产业,需要业内人士抱以虔诚的文化敬畏态度,系统地梳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绚丽多彩的苗绣、历史悠久的夏布等散落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时尚元素;“高冷”如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设计灵感。
2018年9月9日一则名为《故宫口红,真的来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发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据报道,这六款口红膏体的颜色均来自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红色国宝器物。
雍容华贵、高端大气的故宫口红一时成为时尚界的新宠。
这几款具有中国风神韵的限定版口红发扬传承了东方美学,传递出了真正的东方时尚。
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在坚守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的时尚活力;也通过人们对东方时尚审美的追求传递出了千百年永恒不变的魅力。
当然,传统文化与时尚产业的融合不能“为了融而融”。
融合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以时尚的方式活在当代、活在日常是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时尚和传统的融合,需要业内人士找到恰当的契合点,以一种舒服自在的形式设计表达,还要顺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毕竟,只有走进了生活,让人们觉得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摆在家中也可以是一件很酷很潮很时髦的事,文化和时尚的融合才算恰如其分,才能深入人心,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才算成功。
(选自《用时尚语言表达传统文化也新潮》《人民日报》2018年10月9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久以来对于时尚的定义有认识上的偏颇,原因在于时尚的意义的界域没有打破。
B. 在设计作品时将传统与时尚融合,有创意,有韵味,作品就有可能深受喜爱。
C. 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韵味为我国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D. 要让传统文化在时尚产业中发挥作用,需要业内人士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以一位设计师的作品深受喜爱的事实,说明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变得时尚。
B. 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论述时尚和传统文化不仅不相悖,而且还可以和谐共存。
C. 文章运用摆事实、讲道理、作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论证时尚和传统可以相互结合。
D. 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主要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长久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传统就等同于严肃、古老。
B. 只要我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
C. 文化依托时尚的载体活在当代,时尚依赖文化的支撑成为经典,二者相辅相成。
D. 要使文化与时尚融合,只能通过业内人士去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
参考答案:
1. A
2. C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原因在于时尚的意义的界域没有打破”强加因果,且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的看法“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也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认识。
故选A。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文章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但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A项,由原文第二段“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可知这只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并不能说人们都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而且人们只是对传统文化有“严肃、古老”的印象,二者不能等同;B项,“只要……就可以……”过于绝对;D项,文化与时尚融合是两者之间的事,而“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只是一个方面,推断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
幼而随从高祖。
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从高祖东下平建业,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
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
庆之欲逆战,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兵法所谓以逸待劳,不如勿击。
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
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
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
”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
庆之乃还与诸将连营而进,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
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
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
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
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
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
”仲宗壮其计,乃从之。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衔枚①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
所余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而攻之,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万余口。
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
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
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
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进号仁威将军。
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赈给,多所全济。
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诏许焉。
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
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
谥曰武。
敕义兴郡发五百丁会丧。
《梁史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
枚形似箸,可系于颈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从夜达旦不辍辍:停止
B.沮我军势沮:挫伤
C.去涡阳四十里去:离开
D.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寇:侵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仲宗壮其计,乃从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须虏大合,然后与战秦伯说,与郑人盟
C.鼓噪而攻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庆之收之以归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陈庆之骁勇善战的是:()
①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
②斩获略尽,涡水咽流。
③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④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
⑤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⑥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庆之年少时就跟随高祖,高祖喜欢下棋,而且通宵达旦地下,在其他的侍从睡了的情形下,只有陈庆之一招呼就来,高祖对他格外赏识。
B.曹仲宗等因种种原因想撤军,但遭到陈庆之的反对,他认为只要置兵于死地,就有获胜的希望,并表示如果班师退却,他就依照皇上的密敕来行事。
C.侯景率七万大军进犯楚州,在刺史桓和陷没的情况下,陈庆之坚决抵抗,朝廷派来的援军还未到达,他已经打败了侯景的军队。
D.战胜侯景军队的第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救灾,使得大部分灾民得到救济。
豫州的百姓请求为他树碑颂德,也被皇帝批准了。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断句和翻译。
(1)断句“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
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
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2)翻译①韦放认为北魏的前锋部队必定是精锐的骑兵部队,和他们作战即便战胜了,不足
以作为功劳②从春到冬,打了将近数百仗,军队疲惫,士气衰微,魏国援兵又想在梁军背后构筑工事。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罗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善属文。
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
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
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
及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
尊师笑曰:“贫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语。
今日之事,贫道敢有所隐乎!且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
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
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
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惊曰:“何辞色之沮丧如此?莫有不决之事否?”隐谓知之,因尽以尊师之言告之。
媪叹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
”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有删改)
时钱尚父镇东南。
隐进谒,投素作。
镠得之大喜,以书辟.之。
遂为掌书记。
镠爱其才,未几,奏授著作郎。
镠初授镇,命沈崧草表谢,盛言浙西富庶。
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
”镠请隐为之,有云:“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
”又为贺昭宗改名表云:“左则姬昌之半字,右为虞舜之全文。
”作者称赏。
以诗投相国郑畋,畋有女殊丽,喜诗咏,读隐作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由是切慕之,精爽飞越,莫知所从。
隐忽来谒,女从帘后窥见迂寝之状,自是绝不咏其诗。
(节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及朱温篡唐,隐说鏐举兵伐梁。
曰:“虽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奈何交臂事贼,为千古羞?”鏐始以隐不遇于唐,必有怨心,及闻其言,虽不能用,心甚义之,荐表之为吴越给事中。
又以诗寿鏐有曰:“大昴分光降斗牛,兴唐宗社作诸侯。
”则知隐虽在吴越,心实在唐,惓惓不忘也。
(节选自《咸淳临安志·人物列传》,有删改)8.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恃:拥有
B. 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语吾子:您
C. 镠得之大喜,以书辟之辟:征召
D. 表奏,将鹰犬我矣鹰犬:把……当成鹰犬
9.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得已始往问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B. 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六国论》)
C. 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D. 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罗尊师精通看相的方术,认为罗隐即使在科举考试中力压群英,也只不过做个主簿和县尉这样的小官,不如东投地方势力,可以求得富贵。
B. 邻居卖饭老太早就知道罗隐内心的痛苦,她开导罗隐,天下没有谁不知他的名声,不要过于迷恋科举考试,并诚恳地劝他尽早求取富贵。
C. 罗隐为钱鏐改写奏表,显示了他的才华。
他获得女性的仰慕,宰相之女为他神魂颠倒,但见到他之后,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吟咏他的诗。
D. 罗隐虽然投靠了镇守东南一方、势力极大的钱鏐并得到其的赏识,但始终心在唐王朝。
劝钱鏐举兵伐梁和为钱鏐祝寿而写的诗句显露了他的心迹。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能用,心甚义之,荐表之为吴越给事中。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参考答案:
8. A 9. B 10. B
11. (1)虽然钱鏐没有采用他的进言,内心还是认为他很忠义,于是上表向朝廷推荐他,让他做了吴越给事中。
(2)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却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
(3)把大鼎当做铁锅,把美玉当做石头,把金子当做砖块,把珍珠当做砂砾,抛弃得满地都是。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