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经典知识题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经典知识
题库
单选题
1、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

根据所学,①②③④处应分别填写
A.①《十二铜表法》②万民法③公元6世纪初④《罗马民法法大全》
B.①《十二铜表法》②公元6世纪初③万民法④《罗马民法法大全》
C.①《十二铜表法》②《罗马法大全》③公元6世纪初④万民法
D.①万民法②《十二铜表法》③公元6世纪初④《罗马民法法大全》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①是《十二铜表法》;公元前3世纪中
叶以前罗马法律仅适于罗马公民,被称为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公民法已不足以解决帝国疆
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罗马逐渐形成普适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万民法,②万民法;公元6世纪初,查士丁尼皇帝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包括《查士丁尼法律汇编》等四部法律,统称为《罗马民法法大全》,故③公元6世纪初,④《罗马民法法大全》。

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项。

2、13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像市民任意征
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自由人身份。

下列表述与上述现象相符的是()
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西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D.大学是“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答案:B
解析:
材料“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像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
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自由人身份”反映的是城市的兴起,题目给出的表述与这些现象相符的是“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手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

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
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因为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

当时,农奴在自
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

随着更多的
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

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越
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B
项正确;“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庄园,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大学,排除D项。

故选B项。

3、形式逻辑是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的科学,最基本的规律之一是同一律。

托马斯阿奎那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
教教义的目的是
A.教皇与国王利益一致B.宣扬基督教信仰
C.教权与王权互相竞争D.教义系统化利于统治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托马斯·阿奎纳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神学家。

他把理性引进神学,并逐渐的丰富基督
教的神学体系,促进了基督教义的系统化,有力的维护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D项正确;教皇代表的神权和
国王代表的神权是互相冲突的,此消彼长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托马斯阿奎那在宣扬基督教义,排除B 项;材料并未反映教权与王权的竞争,排除C项。

故选D项。

4、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D
项符合题意。

5、为了解决三大地区(沿海地区、高原地区、亚马逊森林)产品的交换和国民的需求,印加帝国建立了物质调
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尽量纳入国家掌握,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把剩余产品按地区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

这一做
法旨在
A.维持国家的统一稳定B.服务帝国的对外扩张
C.推动各地的经济交流D.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印加帝国建立了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尽量纳入国家掌握,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把剩余产品按地
区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可知,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分配的权力掌握在国家手中,这有利于维持国家的统一
稳定,巩固统治,A项正确;物质调配制度按照不同地区需求调配物资,并非“服务帝国的对外扩张”,排除B项;物质调配制度按照不同地区需求调配物资,客观上推动各地的经济交流,但这并非政府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印加帝国建立物质调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并非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排除D项。

故选A项。

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文明成果属于美洲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

该建筑群大约始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以此为中心曾先后间建立过一些班图人的王国,①错误;玛雅文字是美洲玛雅人在公元前后创造的象形文字,盛行于5世纪中叶。

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玛雅人也是玛雅文明的创造者,②正确;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皇盛时期。

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③正确;马丘比丘是秘鲁著名的前哥伦布时期印加帝国在15世纪建造的遗迹,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选D项。

7、751年,罗马教皇派大主教来到巴黎为丕平(751-768年在位的法兰克国王)加冕,这意味着世俗政权需要来自灵学的批准。

754年,丕平把罗马周围的大片领土划为教皇辖区,形成了一个“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但教皇所居土地是由世俗政权奉献的。

上述事件
A.显示了君权高于神权B.是后来神权与君权斗争的根源
C.二元政治格局的必然D.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世俗政权需要来自神学的批准;丕平献土缔造了教皇国,教皇的世俗庇护人是国王;故两者之
间的争斗是后来神权与君权斗争的根源,B项正确;神权凌驾于君权之上,排除A项;教皇是宗教信仰,世俗
君主是王国统治者,不是二元政治格局的必然,排除C项;神学世界观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排除D项。

故选B项。

8、在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讨论得非常激烈。

讨论的内容涉及封君封臣、庄园、农奴制等。

据此判断,这堂课探究的是
A.史前人类文明B.西欧封建社会
C.世界三大宗教D.亚洲文明古国
答案:B
解析:
封君封臣、庄园、农奴制等与封建社会的西欧相关,B项正确;史前人类与庄园等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
未涉及到宗教,排除C项;亚洲文明古国的代表是中国、印度,其中并未涉及到庄园制度,排除D项。

故选B 项。

9、中世纪,欧洲普遍有这样一种认识“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

下列各项
与此相一致的是
A.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B.永恒的上帝啊!我为什么不能再变得年轻呢?
C.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
D.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可知,当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来源于上帝;选项“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也同样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上帝的赐予,二者主旨相一致,
C项正确;“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阐述的是追求金钱物质的合理性,
排除A项;“永恒的上帝啊!我为什么不能再变得年轻呢?”表达的是对年轻的渴求,排除B项;“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阐述的是天赋人权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C项。

10、《世界文明史》提到“这些史诗表明吠陀早期的那种无忧无虑、喧闹快活的乐观主义正让位给悲观主义、听
从摆布的态度;社会……愈来愈严格地按职能和特权区分成不同的阶层”。

“这些史诗”出自
A.古代埃及B.古代希腊C.古代印度D.古代巴比伦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吠陀时代指哈拉巴文化衰亡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
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部史诗中,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吠陀早期”可以判断出是古印度文明,C项正确;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及古代巴比伦等均与“吠陀早期”的说法无关,ABD项排除。

故选C。

11、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定都于
A.罗马B.开罗C.莫斯科D.君士坦丁堡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定都于君士坦丁堡,D项正确;罗马、开罗、莫斯科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

故选D项。

12、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观察下图,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玛雅人在①处建造了大量金字塔庙宇B.阿兹特克人在②处发明“浮动园地”C.印加帝国在③处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D.印第安人在④处开凿了巴拿马运河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13 世纪,印加人崛起于秘鲁的库斯科地区。

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C项正确;①是阿兹特克人,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在①处发明“浮动园地”,排除B项;
巴拿马运河是美国人开凿的,排除D项。

故选C项。

1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奥斯曼及其后继者的力量大部分来自源源而来的伊斯兰教勇士,他们不
断地从中东各地前来与伊斯兰教的基督教敌人作战。

而信基督教的农民因受到不法地主和教会官员的残酷剥削,也大为不满,他们接受这些土耳其人,甚至向土耳其人欢呼致贺,把他们当作将自己从无法忍受的命运中解救
出来的救助者。

”这说明
A.奥斯曼帝国矛盾重重B.拜占庭帝国内忧外患
C.波斯帝国分崩离析D.罗马天主教众叛亲离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奥斯曼帝国攻击的对象是拜占庭帝国。

由题意可知,拜占庭帝国外部遭受奥斯曼的攻击,
内部农民对拜占庭的统治大为不满,统治秩序不稳,所以说明拜占庭帝国遭受了内忧外患,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矛盾重重,而非奥斯曼帝国矛盾重重,排除A;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奥斯曼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早已经不复存在,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罗马天主教的内容,排除D。

14、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

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经阿拉伯文版本保存,后重新回到欧洲,从而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起到促进作用,A 项正确;文艺复兴促进欧洲社会转型,并非阿拉伯文化促进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反映阿拉伯保存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并非传播了西方文化,排除C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回到欧洲,不属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项。

故选A项。

15、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分裂割据的局面,其中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这股“统一的力量”主要是
A.城市的兴起B.王权的扩张C.教会的分化D.庄园的解体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分裂割据,但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即王权的扩张,B项正确;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但不是最主要的,排除A项;教会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的分化有利于统一,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中世纪时期,庄园还未解体,排除D项。

故选B项。

填空题
16、拜占庭帝国
(1)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_____继续发展,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2)鼎盛:6世纪,_____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_____和_____等地。

他在位期间编订的《_____》,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_____》。

(3)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_____被_____攻陷,帝国灭亡。

答案: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北非意大利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民法大全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建立:根据所学,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2)鼎盛:根据所学,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他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
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灭亡:根据所学,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帝国灭亡。

17、形成背景
建立在_____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

答案:罗马帝国
结合所学知识,西欧封建社会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

18、马里帝国
(1)扩张版图:马里征服加纳后(13世纪前期),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2)经济文化:马里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________和________相当繁荣。

________成为西非重要的
________中心。

答案:城市文化廷巴克图文化
在西非,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

它们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征服加纳后,马里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马里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
文化相当繁荣。

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小提示:
19、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中古欧洲国家的形成:法兰克王国从查理大帝死后,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法国等级君主制: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对抗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________的原则,标志着法国进入________制阶段。

英国议会君主制
答案:征税等级君主制大宪章议会君主制
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对抗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初期,《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了议会君主制。

20、古代非洲文明
答案:中央集权
根据所学可知,位于西非的加纳、马里、桑海,在8—16C建立起中央集权帝国,发展表现为冶铁技术、黄金资
源、控制商路、外贸兴盛、中央集权、奴隶、文化繁荣。

故填为中央集权。

21、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1)背景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
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③封建主用对待____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2)方式: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答案:农奴
根据所学,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22、俄罗斯的崛起与扩张
(1)发端: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______,深受_____帝国的影响。

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莫斯科公国:13世纪中期,被___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
兴起,16世纪初,建立起以____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周围扩张。

(3)伊凡四世改革与扩张:1547年,______正式加冕为沙皇。

他颁布____,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______。

与此同时,俄罗斯继续扩张。

到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_____,成为地跨
_______的庞大帝国。

答案:基辅罗斯拜占庭蒙古莫斯科公国伊凡四世新法典中央集权太平洋欧亚
(1)发端: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莫斯科公国: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周围扩张。

(3)伊凡四世改革与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与此同时,俄罗斯继续扩张。

到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小提示:
23、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与灭亡
(1)衰落原因:拜占庭的征服活动带来了严重后果,______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

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_______冲击和___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________和_______等地区。

此后帝国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__________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2)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_______被攻陷,帝国灭亡。

答案:连年战争游牧部族内部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土耳其君士坦丁堡
(1)衰落原因:据所学可知,拜占庭的征服活动带来了严重后果,连年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

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此后帝国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2)灭亡:据所学可知,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小提示:
24、西欧封建社会
答案:分裂割据举足轻重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封君封臣制度带来的影响是在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宗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①是分裂割据,②是举足轻重。

25、古代朝鲜文化
(1)成就: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12世纪完成的《____》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2)与中国友好交往
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在汉字基础上,朝鲜人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

②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的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答案:三国史记
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因此填写三国史记。

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这是一个基督教信仰时代,我们却总能透过布满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一种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兴起:政治是分裂割据的,社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

通过采邑的层层
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但基督教会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从而构成了教会对世俗权威的限制;罗马帝国的崩溃和蛮族的入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
剥削者;因战争需要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在这样的环境里,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
盛行铺平了道路。

不久,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都带上了基督教色彩。

——摘编自马克尧《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首先,从经济上来讲,尽管中世纪早期西欧城市的发展局部地缓和了封建社会的矛盾,成为封建制度的捍卫者。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加速了西欧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逐渐成为封建制度
的破坏因素,从而为后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做足了准备……其次,从政治的角度看,市民们在向封建主
争取城市自治权的斗争中广泛地参加到政治中来,成为了一个整体阶层,从此在封建国家的政治中占据了一席
之地。

这就为新型的国家政治体制开辟了道路…尽管中世纪西欧的市民社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质,但却为近代资本主义式的市民社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并构建了基本的框架。

再次,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发展还在精神方
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教的世界,基督教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日
常生活。

而“城市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专门的世俗文化的特性”,市民们积极创办世俗学校,从而使教育不再为修道院所独享,文化知识也不再为教士所垄断。

学校的创办一方面提高了市民们的普遍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
更好地从事商品贸易;另一方面,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是这种世俗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使民主、平等、自由、公共权力等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从而为近代的两个伟大思想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摘编自陈晓律、任东来等《世界历史研究导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