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_崔明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和亲 文化碰撞 文化影响 作者崔明德,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 心教授。地址: 兰州市, 邮编 730030 。
和亲亦称/ 和蕃0, 是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政权尤其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处 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自夏迄清, 中国古代和亲的实例很多, 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拟对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及其相关问题做一初步研究。
一、和亲中不同文化的碰撞
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长期积累的文化成果。当不同民族的文化 开始接触、交流时, 就会发现对方的独特之处, 就会在开始时不同程度地出现隔阂及碰撞现象。 由于和亲是在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 所以, 两种文化在起初的 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崔明德
本文根据各种文献资料, 讨论了和亲中不同 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基 本情况, 从礼仪、服饰、建筑、 音乐、宗教及文化知识传播等方面, 论述了和亲对边疆少数民族文 化及中原 文化的影响, 探讨 了和 亲文化影响的特点, 分析了和亲在文化方面能够 产生影响的条件及原因。
与其他边疆少数民族相比, 和亲对吐蕃服饰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据5通典6卷 1905边防 六6记载, 贞观十五年( 641) , 唐太宗/ 以宗室女封文成公主降于吐蕃赞普, 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 宗送之。赞普亲迎于河源, 见王人, 执子婿礼甚谨。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 俯仰有 沮之色, 谓 所亲曰: -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国者, 今我得尚大唐公主, 当筑一城, 以夸后代。. 0由此可见, 吐蕃 王心态的变化源于唐朝华美的服饰, 他后来在服饰方面的/ 为华风0, 显然是和亲的影响所致。 文成公主到吐蕃和亲后, / 恶国人( 吐蕃人) 赭面, 弄赞下令国中禁之0。lu 吐蕃人原以/ 毡帐而 居0, 穿毡裘衣。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 松赞干布/ 身释毡裘, 袭纨绮, 渐慕华风0。lv 此后, 吐蕃 人的衣服逐渐/ 有了唐服的式样。在唐代留下的敦煌壁画里, 吐蕃人的服饰既有唐人影响痕 迹, 又有其自身特征。第 159 窟赞普礼佛图中的赞普, 头戴朝霞冠, 长袖宽襟, 披肩和左衽即是
59
5 民族研究62003 年第 3 期
乎可以责备蠕蠕公主的固执, 但从和亲文化来看, 她的言行恰恰反映了在礼仪和习俗方面的碰 撞; 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看出蠕蠕公主对西魏礼仪和习俗的默认与吸收, 即待她见到魏主后 必须遵行西魏的礼仪、习俗。
回纥是唐代活跃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在与唐王朝和亲过程中, 也曾在礼仪方面出现过 碰撞现象。唐汉中郡王李 ] 送宁国公主出嫁回纥时, / 毗伽阙可汗衣赭黄袍, 胡帽, 坐于帐中榻 上, 仪卫甚盛 , ,] 不拜而立, 可汗报曰: -两国主君臣有礼, 何得不拜?. ] 曰: -唐天子以可汗 有功, 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比者中国与外蕃亲, 皆宗室子女, 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 天子 真女, 又有才貌, 万里嫁与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 合有礼数, 岂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 . 可 汗乃起奉诏, 便受册命0。¹ 毗伽阙可汗的傲慢态度尽管有给唐朝使者下马威的意思, 但主要 还是坚持回纥的礼仪; 李 ] 的义正词严显然是要坚持中原的礼仪。再如太和公主出嫁回纥行 至漠南时, 回纥可汗的特使要求太和公主/ 以戎服变革华服0, 并想/ 以王姬疾驱径路0, 这显然 不符合唐朝礼仪, 因此, 册回纥可汗及可敦使胡证就坚决/ 守汉仪, 黜夷法0。º 以上两例生动 形象地说明, 两种文化的碰撞焦点集中在礼仪方面, 即以中原礼仪主导回纥礼仪还是以回纥礼 仪主导中原礼仪。
在习俗方面, 文化碰撞也比较激烈。一般来说, 和亲公主所嫁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民情 与其/ 母国0有较大差异, 和亲公主出塞之初大都有不适应之感。如出嫁乌孙猎骄靡的细君公 主就曾作歌表达她的最初感受: /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0后来, 猎骄靡想让自己的孙子岑 陬军须靡娶细君公主为妻。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在汉族眼里, 这 有悖于伦理道德, 因此细君公主不同意, 但汉武帝却令她/ 从其国俗, 欲与乌孙共灭胡0。½ 细 君公主只好又嫁给了岑陬军须靡。
61
5 民族研究62003 年第 3 期
青海兴海东南) , 见王人, 执子婿礼甚谨0; ¹ 与唐和亲的宁远王则/ 志慕朝化0, / 渐声教而有 孚0, 曾派儿子薛裕到长安学/ 习华礼0。º 总之, 通过和亲, 边疆少数民族在礼仪文化方面普遍 受到中原文化一定的影响, 如匈奴通过和亲能/ 知圣朝礼义有常0; » 南诏通过和亲的礼仪之 争, 最后/ 于礼不为少0。¼ 这些正是中原王朝推行和亲的重要目的之一。
南诏是唐中、后期活跃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 虽与唐王朝只有一次和亲, 但在礼仪 方面的碰撞却最为典型。南诏建立后, 曾与唐王朝进行过长期斗争, 其结果是/ 中国为之虚耗, 而其国中亦疲敝0, 双方迫切需要停战和亲。但由于唐王朝的主战派始终以南诏/ 不识礼仪0为 借口, 竭力反对和亲。» 后来, 虽然主和亲派占了上风, 但唐王朝仍以正在讨论礼仪和/ 仪物未 备0 ¼ 为由一再推迟婚期。
¹ 5旧唐书6卷 1955回纥传6 。 º 5旧唐书6卷 1635胡证传6 。 » 参见5新唐书6 卷 2225南蛮传中6 。 ¼ 5资治通鉴6卷 255。 ½ 以上均见5汉书6 卷 965西域传6 。 ¾ 5周书6 卷 335王庆传6 。
60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坚持下去, 但宁国公主/ 亦依回纥法, 面大哭0。¹ 总之, 在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和亲过程中, 始终存在着文化碰撞现象。这种现象的出
¹ 以上均见5旧唐书6 卷 1955回纥传6 。 º 5通典6 卷 2005边防十六6 , 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 5后汉书6卷 895南匈奴传6 。 ¼ 5册府元龟6( 影印本) 卷 9795外臣部#和亲二6 ,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½ 5资治通鉴6卷 178。 ¾ 5隋书6 卷 835高昌传6 。
隋唐王朝与突厥和亲次数最多, 类型多样, 所以和亲对突厥服饰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深刻。 如启民可汗与隋和亲后曾主动上表隋炀帝, / 乞依大国服饰法用, 一同华夏0。À 再如唐御史中 丞和逢尧在景云二年( 711) 出使突厥时曾劝默啜可汗说: / 处密、坚昆闻可汗结婚于唐, 皆当归 附。可汗何不袭唐冠带, 使诸胡知之, 岂不美哉! 0 Á 和逢尧之言虽然主要是劝突厥可汗做唐 朝之臣, 但其表征却是采用中原服饰。
2. 服饰文化方面的影响。服饰既能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 也能反映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 值取向。在和亲过程中, 这些都得以充分体现。出嫁乌孙的解忧公主的长女弟史与龟兹王绛 宾结婚后, 因经常往来于长安, / 乐汉衣服制度0, ½ 对西域的服饰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隋与 高昌和亲后, 高昌王麴伯雅在和亲及朝拜过程中, 通过/ 慕威仪之盛典0, 决定/ 袭缨解辫, 削衽 曳裾, 变夷从夏0, 于是在回到高昌后下令: / 既沐浴和风, 庶均大化, 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 衽。0隋炀帝对此大加赞赏, 赐以/ 衣冠之具, 仍班制造之式。并遣使人部领将送。被以采章, 复 见车服之美, 弃彼毡毳, 还为冠带之国0。¾ 此例一方面说明和亲对高昌服饰的影响程度 ) ) ) 变/ 胡服0为华夏服饰; 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出隋朝对高昌/ 从夏0的重视程度。史书所载高昌 / 风俗政令, 与华夏略同0, / 文字亦同华夏, 兼用胡书0, / 有毛诗、论语、孝经, 置学官弟子, 以相 教授0及/ 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0 ¿ 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与华容公主及麴 伯雅有关。
中原王朝与突厥的和亲较多, 双方也曾出现过文化碰撞现象。如北周与突厥和亲后, 北周 大臣王庆再次出使突厥, / 属其可汗暴殂, 突厥谓庆曰: -前后使来, 逢我国丧者, 皆 面表哀。 况今二国和亲, 岂得不行此事。. 庆抗辞不从0。¾ 突厥见王庆坚持中原礼仪的态度非常坚定, 也就没有逼迫下去。
唐与回纥在和亲中也有文化碰撞现象。如宁国公主出嫁回纥不足一年, 毗伽阙可汗去世。 当时回纥衙官、都督等人强迫宁国公主为他殉葬, 公主不从, 说: / 我中国法, 婿死, 即持丧, 朝夕 哭临, 三年行服。今回纥娶妇, 须慕中国礼。若今依本国法, 何须万里结婚。0 回纥虽然没有再
在文化的分华夏与 夷狄尽管有语言、习俗、礼仪及经济等多种因素, 但礼仪和习俗则为重要标准。如杞为夏后, 族 类应是正宗的夏人, 但鲁僖公二十三年( 前 637) 杞成公死, 5春秋6书曰: / 杞子卒。0杜预注: / 杞 入春秋称侯, 庄公二十七年绌称伯, 至此用夷礼, 贬称子。05左传6称: / 书曰-子. , 杞, 夷也。0杜 注: / 成公始行夷礼, 以终其身, 故于卒贬之。0这类事例很多, 此不复举。
现, 既与边疆少数民族有关, 也与中原王朝有关。从中原王朝来说, 不少君臣认为, 中原王朝与 少数民族/ 和亲则毁礼义而顺戎 俗0; 和亲公主/ 与 胡媪并为戎妻0, 就会/ 母报子, 从其污 俗0。º 从边疆少数民族来看, 并非人人都能完全认同中原文化, 所以, 双方的文化碰撞也是非 常自然的事情。但是, 由于中原文化明显优于少数民族文化, 加之中原王朝在政治、军事、经 济、外交等方面大都强于少数民族, 所以, 最终的碰撞结果, 多数是中原礼仪占了上风。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和亲在礼仪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碰撞现象。 柔然源于东胡, 是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比较活跃的少数民族, 与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均有 和亲关系。尽管执掌这些政权的主要人物大都具有少数民族血统, 但与柔然和亲时仍会在礼 仪方面出现碰撞现象。5北史#后妃传上6载: / 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 蠕蠕主阿那 之长女也。 ,,大统初, 蠕蠕屡犯北边, 文帝乃与约, 通好结婚, 扶风王孚受使奉迎。蠕蠕俗以东为贵, 后 之来, 营幕户西, 一皆东向。车七百乘, 马万匹, 驼千头。到黑盐池, 魏朝卤簿文物始至。孚奏 请正南面, 后曰: -我未见魏主, 故蠕蠕女也。魏仗向南, 我自东南。. 孚无以辞。0从表面来看, 似
二、和亲对少数民族及中原文化的影响
和亲虽然会有两种文化的碰撞现象, 但从整体来看, 通过和亲, 双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不断交融更加突出。笔者着重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 一) 和亲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尽管在社会形态、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文 明水准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 但通过和亲, 一方面推动了双方的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中原文化 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礼仪文化方面的影响。中国自上古即已粗具嫁娶形式, 但未形成定制。至西周始制订 周礼, 并将婚礼列为专章, 明确规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 对仪式尤其重 视。所谓/ 六礼0, 就是婚姻必须遵守的六种仪节, 也是婚礼进行时应有的程序, 将这些仪节一 一完成, 婚礼才算正式、严肃、合法。六礼为周人所制, 但自上古以至清末, 历代都有一些变更, 有些内容或存或废, 但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却一直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和亲也相 当重视礼仪, 如果婚礼 不备, 就会导致 和亲的失 败。如永 元十六年 ( 104) , 匈奴/ 北单于遣使诣阙贡献, 愿和亲, 修呼韩邪故约。和帝以其旧礼不备, 未许之, 而厚 加赏赐, 不答其使。元兴元年( 105) , 重遣使诣敦煌贡献, 辞以国贫未能备礼, 愿请大使, 当遣子 入侍。时邓太后临朝, 亦不答其使0。» 尽管北匈奴一再声称/ 国贫未能备礼0, 并想以遣子入 侍弥补缺礼, 但东汉和帝与邓太后仍不允诺, 可见中原王朝对和亲礼仪的重视程度。再如开元 十二年( 724) 七月, 突厥默啜可汗遣使向唐求婚时, 唐玄宗及其大臣则以/ 婚姻将传永久, 契约 须重, 礼数宜周, 今来人既轻, 礼亦未足0 ¼ 为由, 拒绝和亲。 正是由于中原王朝特别重视和亲礼仪, 因此, 边疆少数民族在与中原王朝和亲过程中, 都 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原礼仪文化的影响。如与隋和亲的突厥突利可汗到大兴( 今陕西西安) 迎 娶和亲公主时, 隋文帝/ 舍之太常, 教习六礼, 妻以宗女安义公主0; ½ 与隋和亲的高昌王则/ 观 礼容于旧章, 慕威仪之盛典0。¾ 再如唐太宗时与吐蕃和亲, 其王松赞干布/ 亲迎于河源( 治今
和亲亦称/ 和蕃0, 是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政权尤其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处 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自夏迄清, 中国古代和亲的实例很多, 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拟对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及其相关问题做一初步研究。
一、和亲中不同文化的碰撞
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长期积累的文化成果。当不同民族的文化 开始接触、交流时, 就会发现对方的独特之处, 就会在开始时不同程度地出现隔阂及碰撞现象。 由于和亲是在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 所以, 两种文化在起初的 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崔明德
本文根据各种文献资料, 讨论了和亲中不同 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基 本情况, 从礼仪、服饰、建筑、 音乐、宗教及文化知识传播等方面, 论述了和亲对边疆少数民族文 化及中原 文化的影响, 探讨 了和 亲文化影响的特点, 分析了和亲在文化方面能够 产生影响的条件及原因。
与其他边疆少数民族相比, 和亲对吐蕃服饰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据5通典6卷 1905边防 六6记载, 贞观十五年( 641) , 唐太宗/ 以宗室女封文成公主降于吐蕃赞普, 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 宗送之。赞普亲迎于河源, 见王人, 执子婿礼甚谨。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 俯仰有 沮之色, 谓 所亲曰: -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国者, 今我得尚大唐公主, 当筑一城, 以夸后代。. 0由此可见, 吐蕃 王心态的变化源于唐朝华美的服饰, 他后来在服饰方面的/ 为华风0, 显然是和亲的影响所致。 文成公主到吐蕃和亲后, / 恶国人( 吐蕃人) 赭面, 弄赞下令国中禁之0。lu 吐蕃人原以/ 毡帐而 居0, 穿毡裘衣。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 松赞干布/ 身释毡裘, 袭纨绮, 渐慕华风0。lv 此后, 吐蕃 人的衣服逐渐/ 有了唐服的式样。在唐代留下的敦煌壁画里, 吐蕃人的服饰既有唐人影响痕 迹, 又有其自身特征。第 159 窟赞普礼佛图中的赞普, 头戴朝霞冠, 长袖宽襟, 披肩和左衽即是
59
5 民族研究62003 年第 3 期
乎可以责备蠕蠕公主的固执, 但从和亲文化来看, 她的言行恰恰反映了在礼仪和习俗方面的碰 撞; 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看出蠕蠕公主对西魏礼仪和习俗的默认与吸收, 即待她见到魏主后 必须遵行西魏的礼仪、习俗。
回纥是唐代活跃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在与唐王朝和亲过程中, 也曾在礼仪方面出现过 碰撞现象。唐汉中郡王李 ] 送宁国公主出嫁回纥时, / 毗伽阙可汗衣赭黄袍, 胡帽, 坐于帐中榻 上, 仪卫甚盛 , ,] 不拜而立, 可汗报曰: -两国主君臣有礼, 何得不拜?. ] 曰: -唐天子以可汗 有功, 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比者中国与外蕃亲, 皆宗室子女, 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 天子 真女, 又有才貌, 万里嫁与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 合有礼数, 岂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 . 可 汗乃起奉诏, 便受册命0。¹ 毗伽阙可汗的傲慢态度尽管有给唐朝使者下马威的意思, 但主要 还是坚持回纥的礼仪; 李 ] 的义正词严显然是要坚持中原的礼仪。再如太和公主出嫁回纥行 至漠南时, 回纥可汗的特使要求太和公主/ 以戎服变革华服0, 并想/ 以王姬疾驱径路0, 这显然 不符合唐朝礼仪, 因此, 册回纥可汗及可敦使胡证就坚决/ 守汉仪, 黜夷法0。º 以上两例生动 形象地说明, 两种文化的碰撞焦点集中在礼仪方面, 即以中原礼仪主导回纥礼仪还是以回纥礼 仪主导中原礼仪。
在习俗方面, 文化碰撞也比较激烈。一般来说, 和亲公主所嫁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民情 与其/ 母国0有较大差异, 和亲公主出塞之初大都有不适应之感。如出嫁乌孙猎骄靡的细君公 主就曾作歌表达她的最初感受: /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0后来, 猎骄靡想让自己的孙子岑 陬军须靡娶细君公主为妻。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在汉族眼里, 这 有悖于伦理道德, 因此细君公主不同意, 但汉武帝却令她/ 从其国俗, 欲与乌孙共灭胡0。½ 细 君公主只好又嫁给了岑陬军须靡。
61
5 民族研究62003 年第 3 期
青海兴海东南) , 见王人, 执子婿礼甚谨0; ¹ 与唐和亲的宁远王则/ 志慕朝化0, / 渐声教而有 孚0, 曾派儿子薛裕到长安学/ 习华礼0。º 总之, 通过和亲, 边疆少数民族在礼仪文化方面普遍 受到中原文化一定的影响, 如匈奴通过和亲能/ 知圣朝礼义有常0; » 南诏通过和亲的礼仪之 争, 最后/ 于礼不为少0。¼ 这些正是中原王朝推行和亲的重要目的之一。
南诏是唐中、后期活跃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 虽与唐王朝只有一次和亲, 但在礼仪 方面的碰撞却最为典型。南诏建立后, 曾与唐王朝进行过长期斗争, 其结果是/ 中国为之虚耗, 而其国中亦疲敝0, 双方迫切需要停战和亲。但由于唐王朝的主战派始终以南诏/ 不识礼仪0为 借口, 竭力反对和亲。» 后来, 虽然主和亲派占了上风, 但唐王朝仍以正在讨论礼仪和/ 仪物未 备0 ¼ 为由一再推迟婚期。
¹ 5旧唐书6卷 1955回纥传6 。 º 5旧唐书6卷 1635胡证传6 。 » 参见5新唐书6 卷 2225南蛮传中6 。 ¼ 5资治通鉴6卷 255。 ½ 以上均见5汉书6 卷 965西域传6 。 ¾ 5周书6 卷 335王庆传6 。
60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坚持下去, 但宁国公主/ 亦依回纥法, 面大哭0。¹ 总之, 在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和亲过程中, 始终存在着文化碰撞现象。这种现象的出
¹ 以上均见5旧唐书6 卷 1955回纥传6 。 º 5通典6 卷 2005边防十六6 , 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 5后汉书6卷 895南匈奴传6 。 ¼ 5册府元龟6( 影印本) 卷 9795外臣部#和亲二6 ,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½ 5资治通鉴6卷 178。 ¾ 5隋书6 卷 835高昌传6 。
隋唐王朝与突厥和亲次数最多, 类型多样, 所以和亲对突厥服饰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深刻。 如启民可汗与隋和亲后曾主动上表隋炀帝, / 乞依大国服饰法用, 一同华夏0。À 再如唐御史中 丞和逢尧在景云二年( 711) 出使突厥时曾劝默啜可汗说: / 处密、坚昆闻可汗结婚于唐, 皆当归 附。可汗何不袭唐冠带, 使诸胡知之, 岂不美哉! 0 Á 和逢尧之言虽然主要是劝突厥可汗做唐 朝之臣, 但其表征却是采用中原服饰。
2. 服饰文化方面的影响。服饰既能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 也能反映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 值取向。在和亲过程中, 这些都得以充分体现。出嫁乌孙的解忧公主的长女弟史与龟兹王绛 宾结婚后, 因经常往来于长安, / 乐汉衣服制度0, ½ 对西域的服饰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隋与 高昌和亲后, 高昌王麴伯雅在和亲及朝拜过程中, 通过/ 慕威仪之盛典0, 决定/ 袭缨解辫, 削衽 曳裾, 变夷从夏0, 于是在回到高昌后下令: / 既沐浴和风, 庶均大化, 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 衽。0隋炀帝对此大加赞赏, 赐以/ 衣冠之具, 仍班制造之式。并遣使人部领将送。被以采章, 复 见车服之美, 弃彼毡毳, 还为冠带之国0。¾ 此例一方面说明和亲对高昌服饰的影响程度 ) ) ) 变/ 胡服0为华夏服饰; 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出隋朝对高昌/ 从夏0的重视程度。史书所载高昌 / 风俗政令, 与华夏略同0, / 文字亦同华夏, 兼用胡书0, / 有毛诗、论语、孝经, 置学官弟子, 以相 教授0及/ 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0 ¿ 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与华容公主及麴 伯雅有关。
中原王朝与突厥的和亲较多, 双方也曾出现过文化碰撞现象。如北周与突厥和亲后, 北周 大臣王庆再次出使突厥, / 属其可汗暴殂, 突厥谓庆曰: -前后使来, 逢我国丧者, 皆 面表哀。 况今二国和亲, 岂得不行此事。. 庆抗辞不从0。¾ 突厥见王庆坚持中原礼仪的态度非常坚定, 也就没有逼迫下去。
唐与回纥在和亲中也有文化碰撞现象。如宁国公主出嫁回纥不足一年, 毗伽阙可汗去世。 当时回纥衙官、都督等人强迫宁国公主为他殉葬, 公主不从, 说: / 我中国法, 婿死, 即持丧, 朝夕 哭临, 三年行服。今回纥娶妇, 须慕中国礼。若今依本国法, 何须万里结婚。0 回纥虽然没有再
在文化的分华夏与 夷狄尽管有语言、习俗、礼仪及经济等多种因素, 但礼仪和习俗则为重要标准。如杞为夏后, 族 类应是正宗的夏人, 但鲁僖公二十三年( 前 637) 杞成公死, 5春秋6书曰: / 杞子卒。0杜预注: / 杞 入春秋称侯, 庄公二十七年绌称伯, 至此用夷礼, 贬称子。05左传6称: / 书曰-子. , 杞, 夷也。0杜 注: / 成公始行夷礼, 以终其身, 故于卒贬之。0这类事例很多, 此不复举。
现, 既与边疆少数民族有关, 也与中原王朝有关。从中原王朝来说, 不少君臣认为, 中原王朝与 少数民族/ 和亲则毁礼义而顺戎 俗0; 和亲公主/ 与 胡媪并为戎妻0, 就会/ 母报子, 从其污 俗0。º 从边疆少数民族来看, 并非人人都能完全认同中原文化, 所以, 双方的文化碰撞也是非 常自然的事情。但是, 由于中原文化明显优于少数民族文化, 加之中原王朝在政治、军事、经 济、外交等方面大都强于少数民族, 所以, 最终的碰撞结果, 多数是中原礼仪占了上风。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和亲在礼仪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碰撞现象。 柔然源于东胡, 是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比较活跃的少数民族, 与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均有 和亲关系。尽管执掌这些政权的主要人物大都具有少数民族血统, 但与柔然和亲时仍会在礼 仪方面出现碰撞现象。5北史#后妃传上6载: / 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 蠕蠕主阿那 之长女也。 ,,大统初, 蠕蠕屡犯北边, 文帝乃与约, 通好结婚, 扶风王孚受使奉迎。蠕蠕俗以东为贵, 后 之来, 营幕户西, 一皆东向。车七百乘, 马万匹, 驼千头。到黑盐池, 魏朝卤簿文物始至。孚奏 请正南面, 后曰: -我未见魏主, 故蠕蠕女也。魏仗向南, 我自东南。. 孚无以辞。0从表面来看, 似
二、和亲对少数民族及中原文化的影响
和亲虽然会有两种文化的碰撞现象, 但从整体来看, 通过和亲, 双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不断交融更加突出。笔者着重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 一) 和亲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尽管在社会形态、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文 明水准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 但通过和亲, 一方面推动了双方的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中原文化 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礼仪文化方面的影响。中国自上古即已粗具嫁娶形式, 但未形成定制。至西周始制订 周礼, 并将婚礼列为专章, 明确规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 对仪式尤其重 视。所谓/ 六礼0, 就是婚姻必须遵守的六种仪节, 也是婚礼进行时应有的程序, 将这些仪节一 一完成, 婚礼才算正式、严肃、合法。六礼为周人所制, 但自上古以至清末, 历代都有一些变更, 有些内容或存或废, 但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却一直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和亲也相 当重视礼仪, 如果婚礼 不备, 就会导致 和亲的失 败。如永 元十六年 ( 104) , 匈奴/ 北单于遣使诣阙贡献, 愿和亲, 修呼韩邪故约。和帝以其旧礼不备, 未许之, 而厚 加赏赐, 不答其使。元兴元年( 105) , 重遣使诣敦煌贡献, 辞以国贫未能备礼, 愿请大使, 当遣子 入侍。时邓太后临朝, 亦不答其使0。» 尽管北匈奴一再声称/ 国贫未能备礼0, 并想以遣子入 侍弥补缺礼, 但东汉和帝与邓太后仍不允诺, 可见中原王朝对和亲礼仪的重视程度。再如开元 十二年( 724) 七月, 突厥默啜可汗遣使向唐求婚时, 唐玄宗及其大臣则以/ 婚姻将传永久, 契约 须重, 礼数宜周, 今来人既轻, 礼亦未足0 ¼ 为由, 拒绝和亲。 正是由于中原王朝特别重视和亲礼仪, 因此, 边疆少数民族在与中原王朝和亲过程中, 都 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原礼仪文化的影响。如与隋和亲的突厥突利可汗到大兴( 今陕西西安) 迎 娶和亲公主时, 隋文帝/ 舍之太常, 教习六礼, 妻以宗女安义公主0; ½ 与隋和亲的高昌王则/ 观 礼容于旧章, 慕威仪之盛典0。¾ 再如唐太宗时与吐蕃和亲, 其王松赞干布/ 亲迎于河源( 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