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专题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专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到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其既定国策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
3、抗战的胜利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重点
1、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原因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
3、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4、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评价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与国民党正面战场
2、为什么说共产党中抗日的中流砥柱
四、教学用具
黑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注意一些现象:
▲首相带头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育法、出版右翼教科书、修改宪法、强制国民接受国旗和国歌、制造钓鱼队主权之争、东海油气资源问题、“冲之岛”礁石问题、日韩竹岛之争。

▲日本投降时,受日控制的香港报纸《香岛日报》社评称:“为图日本国家之臣民康宁及为万世共荣之乐,日本政府经过四年的光荣奋斗,终于15日正午广播,宣示接纳美英苏中之四国宣言,而停止战争”。

“为避免无辜的损,日本秉其维护世界和平的决策,乃有今日世界历史以来,全球各地共庆和平日子”。

▲远东小国日本能够不畏强国,展开大东亚战争,者这是一亿日本国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做出的悲壮决定,是场绝地自卫战”。

——靖国神社“游就馆”每天放映的纪实电影《我们无法忘记》的解说词。

▲1995年8月,日本出版了《大东亚战争的总结》一书,美化侵略战争:日本在亚太地区发动的是“自存自卫”之战;是从欧美殖民地手中解救亚洲各国的解放战争;远东国际法庭对日本领导人的审判是“战胜者对战败者的报复”。

▲2005年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新历史教科书》声称中日历次战争责任都在中国
▲《京华时报》2007年1月26日报道:日本导演水岛悟24日表示,他正在筹备一部名为《南京真相》的纪录片,目的是为了证明“南京大屠杀从来没有发生过”。

中日是哪一年建交的?中日之间的关系发展顺利吗?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1972年9日,中日邦交。

但两国关系一波三折。

二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得到一点程度的整肃。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后,冷战开始,日本军国主义重新抬头。

根源是日本不能正视侵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历史,军国主义亡魂有复活的危险。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0.5学时)
日本是从何时开始侵略中国的?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比中国湖南+湖北两省面积(21.18+18=39.18万平方公里)还小。

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即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

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

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纲纪可谓荡然无存。

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

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二百万。

但是,拥有200万军队的统一的明王朝却丝毫没有侵略日本的欲望,倒是并未统一且内战频仍的小日本大有吞并中国的企图。

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出兵21万攻占朝鲜,欲以朝鲜为基地,一举征服中国。

丰臣秀吉的计划包括:占领中国后定都北京,将朝鲜移至日本,巩固在中国的统治后即向印度进军。

“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灭亡中国,迁都于中国,天皇居北京。

”这一计划的主旨是将日本从狭小的岛国迁移到大陆,即后来的“大陆政策”。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成为天皇制的军国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对外大肆侵略扩张。

大陆政策是日本在破解岛国空间狭小和资源贫乏的困境中,所制定的扭曲性对外政策,主要内容是向朝鲜和中国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进而统治世界。

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帝国议会的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日本国家的“主权线”和“利益线”,其“主权线”指国家的疆域,“利益线”指与日本国安全密切相关的地区,主要指向朝鲜和中国,已经明确把中国划入日本的安全范围内。

1900年,日本派1万名兵力参加八国联合军,获得在北京设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沿线的驻军权。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签订了割地赔款的《中日马关条约》,使日本成了“暴发户”。

战争赔款的62.8%用于扩军,成为继英、法、俄之后的第四海军大国。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俄国战败,将其在中国辽东半岛和东北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之后,日俄又互相勾结,3次签订《日俄密约》,将东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划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至此,日本把东蒙和南满联结起来,统称为“满蒙”。

1905年,日本在辽宁大连非法设立“关东州民政署”,1906年在旅顺非法设立“关东都督府”,设立“南满洲铁道股份公司”,并派出常驻军队。

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乘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地位。

1915年,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26年3月12日,日本两艘驱逐舰闯入天津大沽口,向中国军队开炮,打死4人,伤8人,中国军队被迫还击。

日本反而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

1927年至于1928年,日本3次出兵山东,并制造杀害中国军民数千人的“济
南惨案”。

日本统治集团不满足于对中国已有的占领,又策划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以争夺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1927年,日本正式确定以武力“征服满蒙”、“征服支那”,独占中国的侵略政策。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基于对华根本方针的当前政策纲领》,提出要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底分割出去,并决心为之诉诸武力。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

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决心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

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日本侵占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的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

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这就是华北事变。

当时的中国政府将国民党军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行不抵抗主义和妥协退让方针。

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则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政策。

这就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步步得逞。

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

1936年8月,法西斯军人控制的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

11月,日本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欧亚两个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旗号结成了反动同盟。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

日军占领了中国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以及北平(今北京)、天津、太原、上海、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在中国领土上推进了1 800多公里。

由于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在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日军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并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随着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中国敌后战场开始实行局部反攻。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继续胜利发展。

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及外长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战后欧洲处理和对日战争的问题,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
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5月上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8月上旬,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猛烈攻击日本关东军。

中国军民的战略反攻阶段提前到来。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20多万人死伤。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军队在远东最高统帅华西列夫斯基统一指挥下,从东、西、北三面进入中国东北,向关东军发动强大的攻势,关东军溃不成军。

8月底,东北全境解放,有利于中国军民实行对日军的大反攻。

至1945年,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已经处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包围之中。

各根据地向各地的日、伪军发起猛烈的大反攻,日、伪军迅速瓦解,已无法继续其侵略行动。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停战诏书》,向全世界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9月2日,停泊在东京湾上的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

9月9日,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代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

10日25日,台湾地区的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台湾在与祖国分离了50年后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的奇观,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9月3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

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 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 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 000多亿美元。

二、日本发动对中国侵略的原因(1学时)
学生讨论:为什么日本侵略成性?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军国主义的本质是侵略扩张。

军国主义:以战争为手段对外实行侵略扩张,压迫和奴役别国人民,对内实行军事警察暴力统治的国家体制,即军国主义是以军事为立国之本,对内镇压、对外侵略的国家体制。

(蒋立峰、汤重南《日本军国主义论》)
普鲁士——德意志军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是近代军国主义两个典型代表。

日本形成军国主义传统的原因是什么?
(一)神道教——军国主义的思想渊源
日本神道产生于远古时期,是日本民族宗教中流派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

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走上帝国主义,明治政府建立伊始,就把神道作为控制民众精神的统治性宗教意识形态。

在“祭政一致”的名目下,政府逐步实行
国家管理神社,以国家祭祀为中心颂扬“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和“万邦无比的天皇制国家”。

1870年,明治政府指定神教为国教,开始了“国家神道”的特定历史阶段。

依据神道教的观点,日本是“神国”,理应统治世界,教化他国人民。

1893年,日本公布“宗教团体法”,提出国家神道的教义要适应军国主义的侵略为前提,美化侵略战争是“圣战”,是为了将天照大神的神威和天皇的皇威普及到全世界。

此后,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政治、二战期间,都一直履行这一信条。

1940年日军攻占新加坡后的日军大本营报道“日本是照亮世界和平的太阳。

沐浴在阳光下者茁壮成长,抗拒阳光者唯有毁灭一途。

美英两国都应深思我日本千年炽热的历史。


九州帝国大学政治学教授藤泽,曾出版了一部人称“日本版的《我的奋斗》”的小册子。

日本作为人类和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天皇是处在“绝对的宇宙中心”的太阳女神的直接后裔,而其他民族已偏离了这个中心,因此,日本正在进行一场“圣战”,以便让那些偏离中心的民族回到这个中心,使互相厮杀的人类重新组合成一个大家族,在这个大家族中每个民族将在日本天皇神圣而至高无上的统治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

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其实质是以日本殖民统治取代西方殖民统治及亚洲民族的自治,建立以日本为殖民者的东亚殖民大帝国。

(二)“武士道”与“大和魂”——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
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忠勇义烈和绝对服从等讲究“信义”、“廉耻”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明治政府选择军事侵略为主要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武士道被祭为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和精神支柱。

武士道的最大特点首先在于它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种必须身体力行的实践道德。

武士道所以能成为军国主义的锐利武器,其根源就在于它是武士,进而是全体日本国民身体力行的实践道德;其次,武士道的核心是无条件效忠主君,对主君的忠诚观念凌驾于其他所有伦理之上,将无私献身作为武士的最高义务和最终行为。

因而,武士道既是“忠”的宗教,同时也是“死”的宗教,从军事意义上说唯有“忠”和“死”最能体现彻底奉献。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唯有武士道成功地以对主君的“忠”和为主献出生命来武装军队。

这支军队是不要命的军队,随时准备为主君、为天皇献出生命。

这支不要命的军队,既是勇猛顽强、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同时也是最粗野、残暴、毫无人性的军队。

这支军队在幕府时代,由武士组成;在明治维新以后,则是臣民皆兵。

“大和魂”:
“日本人之恒言,有所谓日本魂者,有所谓武士道者。

又曰日本魂者何?武士道是也。

日本之所以能立国维新,果以是也。

吾因之以求我所谓中国魂者,皇皇然大索之于四百余州,而杳不可得。

吁嗟乎伤哉!天下岂有无魂之国哉?吾为此惧”。

(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
以“大和魂”为核心,进一步形成偏激的国家主义和日本主义,包含大和民族的优越感、独尊意识和扩张意识,成为军国主义侵略的理论基础。

(三)明治维新后保存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军国主义的政治基础明治维新后,天皇抄袭《普鲁士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1889年正式颁布《明治宪法》,从此,日本成为一个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这个体制下,保留了以天皇制位核心的大量封建残余,成为军国主义的肥沃土壤。

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
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天皇是近代日本国家教育的精神领袖。

对天皇的效忠就是对日本国的效忠,效忠天皇成了每一个日本国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这就使得日本有一个凝聚国民的核心和集中统一的精神信仰。

日军侵华时,日本军界大肆鼓吹“为天皇而战,为天皇尽忠”,所有日本军人都被灌输了超自然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必杀、必胜、必赢”的扭曲心理。

战后,美国一位记者采访曾参加侵华战争的一名老兵,他说:“我为天皇而战,他是神,以天皇之名,我们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天皇陛下万岁”不单单是一句口号,前线土兵就是喊着这句话把血肉之躯投入枪林弹雨之中的,作战失败的士兵就是喊着这句话而集体剖腹自杀的。

所谓“伊拉克人为圣教而战,美国人为霸权而战,日本人为天皇而战。


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

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

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三)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对外侵略成为发展需要,同时也是物质基础
明治维新是日本避免沦为欧洲殖民地的转折点,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

在自然资源方面,日本素被称作资源贫乏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制约着日本的快速发展,而且自然条件恶劣,地震、台风、海啸经常袭击日本,因而自古以来其民族意识中就有着极端强烈的生存危机感。

日本人自古就有日本列岛终将沉入海底的宿命观点,梦寐以求用武力夺取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摆在眼前的首先是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

明治政权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改革,但在经济领域仍遗留了大量封建因素,这导致日本经济结构的畸形,即资本主义大工业同封建落后的农业并存。

日本工业发展迅速但非常脆弱,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国内资源有限的矛盾,使得日本工业在资本、原料、市场等方面对外都有极大的依赖性; 所以维新政权从建立起,扩大海外市场和资源供给地的欲望就格外强烈。

(四)经济危机的压力加快了军国主义发展的步伐
日本在1890年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为了消除危机的影响,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大大推动了日本的产业革命。

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并引发社会与政治危机,日本加速了侵略东北的步伐,借此转嫁经济危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板垣征四郎提出, “打开我国目前经济困难局面的根本政策不外乎是向海外发展”。

除上述原因外,小国日本敢于侵略中国,还与中国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国力衰弱,使日本侵略者认为中国不堪一击。

中国综合国力落后,表现在各个方面,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人民愚昧而不觉醒。

从军事方面看,中国
军队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所暴露的落后,实际上经历过明清两代长期的量的积累,最终形成了质的落差;并且,这种落后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表现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略战术,组织指挥能力,官兵的军事修养文化视野与自信心等各个方面。

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不仅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也决定了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内向性,所有的需求和因需求而产生的矛盾摩擦,都是从内部解决而不是通过侵略扩张寻求解决途径。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封建的中国必定是一个对外讲和平、对内讲斗争的国家,内部矛盾和内部斗争相当激烈。

《诗经》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内部团结了,对外就有力量,外交政策就强硬得起来;反之,内部不团结,甚至打得不亦乐乎,两败俱伤,那么,它的力量就弱,对外就不得不妥协退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内战的规模和程度与遭受外侮的规模和程度是成正比的。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0.5学时)
(一)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采取“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致使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使中国人民横遭涂炭,加深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社会危机。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临战,企图迅速占领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到3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对华东的大规模进攻,使蒋介石赖以起家的江浙财阀基地及国民党统治中心受到了严重威胁;全国人民民族义愤不断高涨,终于使国民党采取了对日逐渐强硬的态度。

▲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出现了三次高潮。

第一次: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大城市的学生首先游行示威、发表通电,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呼吁全国同胞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收复失地。

第二次: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和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

第三次:1935年爆发一二九运动,将九一八以来的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要求国民党在政治上“改弦更张”,停止反共内战政策。

▲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调整
1935年11月国民党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内各派系和地方实力派代表表示要“抛弃前嫌,团结救国”。

1936年7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表示:“假如有人强迫我们欲订承认伪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

表明国民党在不放弃和日谈判及继续坚持“剿共”的同时,对日政策出现了政变,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表示,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公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党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日本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表示:“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这表明国民党政府终于走向抗日道路。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1、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担任正面作战,以正规战为主,是抗战的主战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